(貴州省織金縣第一中學,貴州 畢節(jié) 552100)
人本理念,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以人為本”,從字面意思即可理解。該理念強調人的重要性,提倡將人置于中心位置,根據(jù)教材制定教學計劃時,需要考慮學生的利益,其是否能夠接受等。與此同時,人本理念和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有異曲同工之處,皆注重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主張要以學生實際情況為基礎,對其進行教學,將每個學生的智慧與潛力都能夠發(fā)揮到最大。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對學生的個人水平有基本的認知,能夠從不同方面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輔導。高中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旨在陶冶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讓學生能夠全面發(fā)展,成為新時期的高素質人才。新課改背景下高中音樂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充分調動學生音樂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其能力,使其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增強個人素養(yǎng),可以以音樂為跳板,將學生培養(yǎng)成優(yōu)秀的人才。
眾所周知,時至今日,教育課堂中還是有很多教師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即教師臺上講授,學生臺下千篇一律去聽的狀態(tài),這種模式既單一又枯燥,不僅學生很難對音樂感興趣,而且教師對學生的想法也無從把握。由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對學生的想法產(chǎn)生了阻礙作用,師生之間很難成為真正的朋友,甚至大部分學生對教師都是敬畏與害怕的。教師在課堂上提及的想法,大部分學生并不敢進行反駁。由此可見此教學模式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已經(jīng)無法站穩(wěn)腳跟,因此,新課程改革的計劃由此展開。新課改的要求與現(xiàn)代教育精神相符,更與我國提出的素質教育大方向相一致。特別是作為一種非語言性的藝術,其注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學習音樂、欣賞音樂期間,學生、教師都可以對音樂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也是推動音樂課堂向前發(fā)展的基礎。每個同學對于音樂學習的不同意見,都像是無數(shù)的火花,在這些火花的碰撞與摩擦下,音樂教育的研究也會更加深入,學生的鑒賞力也能夠逐漸形成,這也是音樂教師希望看到的。高中學生自身具備了相應的知識儲備,對待事物也具備了分析能力,因此其在教學中所提的想法與參與的活動,老師均應該對其進行鼓勵,可以說這是學生在音樂世界中的心靈交匯,對于培養(yǎng)音樂鑒賞能力大有裨益。
隨著新課改不斷深入,教師的角色也在由傳統(tǒng)的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轉變,師生關系更加平等互動,教師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地學習和積極探索。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融洽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音樂教學要堅持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并重的原則,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的音樂學習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讓學生能夠方便、快捷地參與音樂活動,同時教師要主動同學生交流音樂學習的問題和想法,平等友好地交流,深入地挖掘學生音樂潛力。盡管學生在教學中占據(jù)主體地位,但是課堂教學并不是全部以學生為主,教師要在課堂上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保障課堂氣氛的嚴肅和儀式感,教師和學生各司其職,在嚴肅、活潑的課堂氣氛中,學生的求知欲被激發(fā)出來,教師也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音樂本身屬于藝術范疇的課程,不過其并非獨立存在,音樂和其它課程還是有所聯(lián)系的。教師在音樂課堂教學開展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將音樂與其它課程結合起來。音樂學科的藝術性使其有巨大的感染力和擴張力,其它大部分學科所表達的意向大部分為文字方面的感知力,二者很巧妙的實現(xiàn)了情感方面的互補,因此教師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音樂和其它課程融合起來。音樂鑒賞實質為人們心理和思想不斷體現(xiàn)的過程,也就是說從聽到音樂的那瞬間對音樂進行處理,在腦海中構思音樂的聯(lián)想,再達成情感上的共鳴與溝通,最后形成音樂認識,由此我們可以將其視為從外到里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鑒賞水平以及層級處于提升之中,音樂情感的融入也得到了升華。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讓此過程變得更為豐富,情感的交流方面也變得更為細膩。從教學情感角度來說,也能夠對學生興趣的激發(fā)產(chǎn)生一定的作用,教師要對此加以重視。
總而言之,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對于豐富學生的思想境界和提高學生的內涵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音樂鑒賞能力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體現(xiàn),對學生的長期發(fā)展和生活都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學生只有在教師的引導下,經(jīng)過漫長其細膩的過程,不斷欣賞和感悟音樂的魅力,才能提高自身的音樂鑒賞力,最終成為具有高水平的音樂鑒賞能力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