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省岑溪市波塘鎮(zhèn)合水中心小學,廣西 岑溪 543200)
以小學語文教學為平臺,培養(yǎng)學生形成閱讀能力不僅有利于向學生滲透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其文化學習意識,還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幫助學生構建更加完善的語文知識體系,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了解小學生的閱讀特點和興趣,將其融入到科學的閱讀教學方法當中,逐步達到培養(yǎng)學生形成閱讀能力的目標。
盡管越來越多的小學語文教師逐漸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形成閱讀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的培養(yǎng)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一些教師將教學重心放在字詞等語言知識的講解上,使得學生也逐漸形成了“重字詞、輕閱讀”的思想,僅僅在課堂上與教師共同完成閱讀任務,在課后缺乏主動閱讀的意識;其次,一些教師仍然沿用較為落后的閱讀教學方法,無法將學生的閱讀興趣真正激發(fā)出來。另外,一些教師忽略了家長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方面的作用,使得學生閱讀能力提升效果并不明顯。
對于小學生而言,興趣能形成較強的學習驅動力,促進學生得到閱讀能力的提升。要想使小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就應該將教學著手點放在引導學生感受閱讀樂趣上。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閱讀這個主題為學生開展豐富化的活動,比如,情境表演、朗讀比賽等。一旦學生能切實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就會更加主動進行閱讀,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例如,教師帶領學生閱讀到《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形成小組,將課文中的情節(jié)以表演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比如,有的學生扮演周瑜、有的學生扮演曹操、有的學生扮演諸葛亮。學生要想達到理想的表演效果,就要通過閱讀對課文的內容進行深入剖析。這個過程是學生閱讀能力得到提升的過程,以生動的活動和閱讀相結合,有利于使學生感受閱讀中蘊含的樂趣。
開放性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鮮明特點。每個學生閱讀相同的文章都有可能獲得不同的感受。針對這樣的特點,教師可以嘗試組織學生以合作的形式參與到閱讀活動當中,在互相討論和獨立思考的過程中積累閱讀經驗。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形成閱讀能力[1]。例如,教師帶領學生閱讀到《北京的春節(jié)》這篇課文時,由教師對學生實施分組,并為每個小組布置合作閱讀的任務,比如,總結課文的中心思想;討論作者筆下的“北京的春節(jié)”與自己所經歷的春節(jié)有哪些不同?根據(jù)課文的內容分析“北京的春節(jié)”有什么樣的特點?等。學生在組內進行發(fā)言和互相討論的過程是其閱讀能力得到提升的過程。每個小組合作閱讀完畢,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閱讀效果,為其就行補充和點撥,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
僅僅依靠課內有限的時間培養(yǎng)學生形成閱讀能力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有意識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聯(lián)系起來,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樣才能使學生逐漸形成閱讀能力。教師可以根據(jù)閱讀教學目標以及小學生的閱讀特點,為其推薦合適的閱讀內容,既不能太枯燥,也不能較難[2]。例如,教師帶領學生閱讀到《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時,可以在課內為學生介紹一些關于魯迅先生的人物經歷,并為學生推薦幾篇符合其認知能力的課外閱讀文章,比如,《祝福》、《社戲》等。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的同時記錄讀后感,并在每周選擇一節(jié)課,讓學生互相分享自己在課外閱讀中的收獲和感悟。通過這樣的方式達到培養(yǎng)學生形成閱讀能力的目標。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該隨時針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成果與其交流,從而了解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
要想達到培養(yǎng)學生形成閱讀能力的目標,不僅需要教師的指導,也需要家長的配合。教師可以開展“和家長一起閱讀”的活動,鼓勵家長也參與到閱讀當中,為孩子樹立閱讀榜樣。教師每周可以為學生布置一篇文章,由家長與學生共同閱讀,家長可以為學生解釋文章中的一些字詞,并針對一些情節(jié)進行討論,使學生能得到多元化的閱讀體驗。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其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3]。例如,教師在課堂中帶領學生閱讀到《猴王出世》這篇課文時,可以讓學生在課后與家長共同閱讀《真假美猴王》這個章節(jié),并與家長討論閱讀感受,家長可以為學生介紹更多與《西游記》這本名著相關的知識,使學生的閱讀知識體系更加完善。
結論:綜上所述,如何達到培養(yǎng)學生形成閱讀能力的目標已經成為了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教師在認識到閱讀教學中所存在的不足之處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組織學生參與合作閱讀活動;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針對閱讀教學與家長建立合作關系。通過本文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方法展開的一系列淺談,希望能為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