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文 濟源職業(yè)技術學院
隨著教育的不斷發(fā)展,素質教育越來越深入人心,家長也逐漸開始重視對孩子進行藝術培養(yǎng),學習音樂和美術成為家長的首要選擇。但因為學前藝術教育在我國發(fā)展時間有限,美術教育質量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而美術鑒賞能夠彌補其中不足,有利于美術教育的發(fā)展。
審美能力能讓人從更深層次鑒賞審美對象,品味自然對象意味及藝術作品思想,從而在主觀上使審美客體達到與審美對象的統(tǒng)一,豐富并提升審美客體的審美體驗,展現審美對象的魅力[1]。盡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具備審美能力,能夠欣賞一些審美對象,但這種能力是非系統(tǒng)化、體系化的,審美體驗只是流于表層,不能從深層次鑒賞審美對象,而要提升審美能力、建立完善審美體系,需要經過長時間審美鑒賞培訓。因此,要想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需要盡早對學生進行美術鑒賞訓練。在學前美術教育中加入美術鑒賞課程,能讓學生對美產生直接體驗,幫助學生認識美的形式,讓學生知曉解讀美的方法,從而讓學生在之后的美術學習過程中,不斷以專業(yè)素養(yǎng)構建學習框架,不斷積累審美經驗。如此一來,經過長時間與藝術作品進行接觸,學生無意識中加深對美的理解,能輕松應對今后的美術學習。
審美體驗最初來源于自然,而隨著人類文明進步,在文字被發(fā)明之前,人類便能夠以圖畫形式進行交流、表達情感,至今仍能從遠古遺存器具、壁畫上感受到原始之美,可以看出,美術起源較早,其歷程也十分漫長。在長期歷史中,中外美術形式都經歷了多次演變,形式異常豐富,中國有彩陶、青銅、花鳥、山水畫等形式,西方則有古典、浪漫、印象與現代等流派。美術形式演變過程通常伴隨著歷史政權更替、文化思潮轉變等事件。因此,在進行美術鑒賞過程中,學生不能不了解其歷史文化背景,否則難以理解美術作品的內涵。如此一來,學生在美術鑒賞課程中,不僅能夠積累美術方面的知識,而且對文化思想有所涉獵,掌握較為豐富的綜合知識。這能使學生更深刻地了解美術背景,同時以超越眼光審視美術作品,形成自己獨特理解。
學前美術教育面向學齡前兒童,由于這一年齡的學生活潑好動,不喜歡長時間靜坐,而美術教育與書法教育一樣,需要教師和學生付出大量耐心和時間,才能有所收獲。學齡前兒童往往缺乏耐心,難以保持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導致學習效果不佳。加之教學內容較為枯燥,一般涂鴉式課程會稍顯愉快,而進行嚴肅教學時,內容正式,學生缺少自由發(fā)揮空間,一切都要按照教師所教進行學習,雖然學生不會嚴格按照標準范式繪畫,但進行嚴肅教學時,依舊會禁錮學生的天性。如此一來,課堂氣氛十分沉悶,學生興趣不足,對美術學習產生排斥感,進而逐漸失去學習耐心,最終學無所成。
在學前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認為學生年齡過小,難以理解美術中的術語及理論,不僅無法提升學生的美術能力,還會對學生產生干擾。于是,在學前美術教學中,教師往往只對學生進行美術技巧教學,如教學生執(zhí)筆、行筆、描摹或臨畫,學生依葫蘆畫瓢,不加思索地進行學習。如此一來,學生只能依靠肌肉記憶進行繪畫,知道如何繪畫,但不知道為何要這樣畫。由于學生年紀尚輕,不會對教師產生懷疑,不會產生為何要這樣畫的疑問,因此,學生雖然在技法上有所進步,但終究只能模仿,在今后美術能力的提升上受到限制,難以形成自己的風格。因此,只進行技巧教學對學生長期發(fā)展十分不利。
在學前美術教育中,無論是家長還是教育工作者,都將學前美術教育視作學生興趣及技能培養(yǎng)的工具,目的在于提升學生升小學或今后升學的競爭力。這種充滿功利性的心態(tài)會通過美術教學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在學生心里留下了功利的印象,這顯然對學生成長不利。作為藝術教育,美術不僅肩負著教授美術技巧的任務,而且負有德育教育責任,也正因如此,以往藝術家中多有德藝雙馨者,這一類藝術家是后輩學習的典范。而在當今浮躁的風氣下,藝術教育缺少德育等人文精神內涵,被浮躁功利氣息所侵占,僅僅被當作工具來使用,其核心內涵逐漸被拋棄。
美術鑒賞課程涉及不同的作品賞析,此時,教師需要向學生介紹作品的創(chuàng)作年代背景、作者生平等資料。這些資料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在介紹作品前,教師可以以講故事的形式向學生講述作者生平,通過曲折的講述,激發(fā)學生對作者的興趣,進而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主動思考。此外,教師在介紹作品年代時,可以加入一些歷史故事,使課堂更加有趣。例如,中國古代時期,神話傳說及民間故事內容十分豐富,教師可以將這些引入課堂為學生介紹作品背景。學齡前兒童對這類故事興趣十足,通過這些故事引出對美術作品鑒賞,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進行美術鑒賞時,掌握必要的理論是鑒賞基礎,而在學前美術鑒賞中,由于美術理論過于專業(yè)化,術語繁雜,學齡前兒童學習難度較大,因此理論教育在學前不被推崇。但對于學前美術教育而言,適當進行教學,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美術鑒賞體系,做到從專業(yè)角度分析審美對象,提升其美術綜合能力。為此,教師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應將專業(yè)理論以故事化的通俗語言對學生進行講解。例如,在色彩、透視等技法方面,教師往往只教授學生如何運用技法,而不說明為何要如此運用。教師在向學生介紹原因時,不免旁征博引。因此,在講解理論知識時,教師應拋棄權威解釋,將理解通俗化,輔以民間神話傳說,以浪漫主義說法啟迪學生。這樣不僅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而且能提升學生的想象力。
美術鑒賞內涵豐富,融合多種人文精神,要求美術鑒賞者具備歷史、文化及其他方面的綜合知識,才能進行一番完整的鑒賞。通過美術鑒賞教育對學齡前兒童進行人文精神熏陶,使學生擺脫功利思維,讓學生以愛好藝術之心進行美術學習。因此,美術鑒賞能夠教給學生純粹的美學精神,令學生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習及其他事物,讓學生發(fā)現平常事物的美。如此一來,學生不僅能夠學到美學鑒賞知識,而且能在人格修養(yǎng)方面有所建樹,提升學生的個人品位,達到知識與品德綜合發(fā)展的目的。
盡管美術鑒賞能夠為學生帶來諸多好處,但面向學齡前兒童,任務開展仍具有一定難度。因此,美術鑒賞需要符合學齡前兒童的特點,如此一來,方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作用,提升學前美術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