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敏
(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蘇橋鎮(zhèn)蘇橋中心校,河北 廊坊 065800)
教師只要思想上真正顧及了學生的多方面成長,顧及了生命活動的多面性和師生共同活動中多種組合和發(fā)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具有生成性的特征。當下,教學中的互動生成、共同發(fā)展等理念已深入人心。良好的課堂互動,不僅能促進良好學習氛圍的形成,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還能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推進有效課堂的生成。
偏向型互動指的是在課堂活動中,任課老師偏向對成績好的學生進行提問,對成績較差的學生提問較少?;蛘咴谔釂枂栴}時為了加快課堂進度或者處于個人喜好,傾向于對性格活潑,課堂表現(xiàn)活躍的學生互動,對性格內向,沉穩(wěn)內斂的學生互動較少。其實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功底較好,表達能力強,性格活潑,思維活躍的學生更容易和老師達成優(yōu)質互動,課堂教學效果更好,并且這種類型的學生更容易吸引到老師的注意;而性格內向、不善于表達、成績較差的學生在語文課堂中表現(xiàn)不是很出色,如果老師對這類學生不特別關注,容易使這類學生在課堂上被“邊緣化”。同時前一種性格的同學由于和老師互動頻繁,老師指導更多,更加自信,激發(fā)了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和課堂表現(xiàn)欲望,更容易得到進步,后一種性格的同學受到老師的課堂指導較少,容易出現(xiàn)緊張、自卑的心理,更加不敢在課堂上表現(xiàn),容易降低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不太容易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這導致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的關注度高,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受到冷落,表現(xiàn)欲高的同學更容易進步,不愛表現(xiàn)的同學進步較難,同時使學生的心理產(chǎn)生落差,老師在同學心中產(chǎn)生“不公平”、“偏心”的印象,不利于提高同學學習的積極性。過于重視“認知互動”
點綴型互動是一種缺乏實質性交流和溝通的互動形式。由于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是以傳授知識和掌握技能為目標,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人格塑造等方面在課堂上僅僅為次要目標,這就造成了語文課堂上老師難以將時間和精力分配到該方面,因此老師和學生缺乏深入、真誠的交流,老師和同學之間在課堂上的所思所想難以有效表達和傳遞,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難以得到關注,個人感情表達難以在課堂上完成,和老師難以形成真摯的交流。
“新基礎教育”提倡“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新’字是精髓,‘還’字是關鍵,‘活’字是目標,應吃透‘新’,把握‘還’,突破‘活’”。而要將課堂還給學生,首先是教師的觀念需要更新。“沒有教師生命質量的提升,就很難有高質量的教育;沒有教師精神的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精神的解放;沒有教師的主動發(fā)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fā)展?!苯處煴仨氄_認識并在教學過程中盡力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其次是保證課堂互動形式的有效性,將獨立思考與小組討論有機結合運用,小組討論時給予明確的討論要求與分工,促進課堂氣氛的活躍、學習效率的提高。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小學生成長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小學生對于事物的認知不夠全面,分析不夠透徹,而語文教學則能夠在小學生的成長、學習等方面起到主導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單單要考慮到學生學習方面要掌握的知識,還要考慮到學生在生活中所要面臨的一些問題。例如:在講到《爬山虎的腳》(部編版)時,教師除了完成必要的教學任務,還可以依照課本內容設立情境,讓學生參與其中,設身處地體會角色在當時的情境下內心的所感所想。在掌握課本固有知識的同時,了解更多處理事情的方法。如果有條件,教師還可以圍繞一些話題開展實踐活動,對學生在互動實踐環(huán)節(jié)所遇到的問題進行指導,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所學,培養(yǎng)學生能力,發(fā)掘學生潛能,從而提高師生互動層次,深化教學的意義。
教師的語言是應該飽含深情,帶著感情教,滿懷深情說?!币虼耍捎谜Z言,對于培養(yǎng)良好師生情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巧用評價語。教師的評價語言貫穿于整個課堂,是教師傳遞教學信息與情感的重要媒介,利用好評價語言,將有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促進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使用贊揚語時,語言應富有美感,因人而異。巧用體態(tài)語。除了有聲語言外,課堂上教師的“非語言符號”也十分重要。體態(tài)語包括表情、動作、體姿、身體空間距離等。一個贊賞的眼神、一個慈祥的微笑、一個溫柔的動作,都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期望與關懷。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他們對教師的喜惡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時,教師應做到真正關愛學生,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學習氛圍。
在開展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教學方法以及學生的水平存在差異,互動效果也有所不同,總的來說,互動教學應本著以學生為主體,以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為基礎,以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為目的,這三個方面來實施。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教育,加強師生情感交流,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以達到教學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