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馨
四川省宜賓衛(wèi)生學校,四川 宜賓 644000
“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唐斌教授談到:中職學校已成為校園欺凌的高發(fā)地帶。我認為,通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減少校園欺凌的發(fā)生有很大的探索空間。
校園欺凌是指發(fā)生在校園(中小學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內外、學生之間,欺凌者(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通過肢體、語言、人際關系、財物及網絡等實施故意欺負、侮辱、恐嚇,造成被欺凌者(個體或群體)的身體傷害、人際關系破壞、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行為。
事件主體以18歲以下的中小學生為主,發(fā)生地點在校園內或周邊,欺凌者的行動是有計劃的、對象是明確的、手段是多樣的,力量明顯強于被欺凌者,欺凌后果可能違紀也可能違法。
校園暴力是指校園欺凌中的肢體欺凌,往往伴隨惡性暴力事件,呈現(xiàn)團伙化、低幼化、預謀化。
和校園欺凌不同,校園暴力不一定有明確的目的和特定的對象,比校園欺凌的性質更惡劣,本身就是嚴重的違法犯罪行為。
本次關于校園欺凌的問卷調查在我校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的17個班級完成,年齡在15—18歲之間,共收到有效問卷475份,其中男生50人,占總人數(shù)10.53%,女生425人,占 89.47%。
在回答是否在學校經歷過或見過校園欺凌時,“是”占到44.21%,說明有近一半的同學對此現(xiàn)象并不陌生。
在調查我校校園欺凌多發(fā)生在:“男生”占比17.68%、“女生”占16.63%、“男女一樣多”占33.26%、“不知道”占32.42%。由此可見,校園欺凌在男女生身上都有可能發(fā)生。
在回答校園欺凌產生的原因時:人際關系方面教育不足占76.21%,家庭教育因素占77.47%,社會因素占72.84%,文化和生活習慣不同占54.95%,學生心智不健全占64.42%,學生競爭壓力大占40.84%,學生缺乏心理指導和法制教育占83.37%,另外,學生還補充了一些原因:覺得欺負別人好玩兒、不愛干凈、家庭貧困、做事缺考慮、討厭老師對某些人太偏心、搶對象、長得帥等等。由此可見,校園欺凌都是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在這些原因里,除了學生自身的問題,還指向了老師、家庭、社會和學生心理狀況等。
這份調查問卷可以說明很多問題,甚至在調查當天,就有學生收到“星期六學校門口見”的匿名威脅信息。還有學生反映:為了躲避校園欺凌,經常以各種借口不上課或不來學校,我問:老師不懷疑嗎?懷疑也不能說呀,否則會更慘。
為盡早解決校園欺凌帶來的極端惡劣影響,國務院教育部及各地政府相繼出臺《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天津市預防和治理校園欺凌若干規(guī)定》、《河南省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實施方案》等文件。這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校園欺凌的發(fā)生率,但單靠政府作為是不夠的,從社會到學校到家庭到個人都要動員起來。在調查中問到:你認為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減少校園欺凌有沒有幫助時,回答“有”占到57.89%。所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指導思想融入社會發(fā)展各個環(huán)節(jié)領域,減少校園欺凌的發(fā)生,還社會風氣的清明清朗。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yǎng)成、制度保障,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精神文化產品創(chuàng)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fā)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1]如果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沒有核心的價值觀,就是對下一代的放棄,對國家未來的放棄。
“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這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面對西方文化思想滲透和沖擊,面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意識形態(tài)的多元化特點,未成年人的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為我們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1.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要用堂堂正正的人格感染學生、用顛撲不破的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用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自覺做為人師表的楷模,做讓學生喜愛的人。青少年是祖國的明天、民族的未來,注重對學生的正面引導和教育,對待學生一視同仁。在填寫產生校園欺凌的其他原因時,有學生提到“老師偏心”。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7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教師做的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2.發(fā)揮課堂教學功效
習近平在2019年3月18日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八枷胝卫碚撜n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為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思政課教師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tǒng)一,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理想信念的教育。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
在其他公共基礎課、專業(yè)理論課和實習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育人效應。[2]
3.豐富校園活動內容
調查表明,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就應懷疑是校園欺凌發(fā)生的前兆。學校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學?!睘橹骶€,開展形式豐富、內容新穎的第二課堂活動,比如:開學第一課、周一早晨奏唱國歌、國家公祭儀式、經典頌讀、民族特色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等,遵循人人參與、一個不落的原則;借助學校廣播、網站、校園公眾號等輿論陣地,開設專欄,宣傳先進典型,道德榜樣,發(fā)掘身邊的英雄,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弘揚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和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
4.強化學校管理
很多時候,我們混淆了校園欺凌和學生間的嬉戲打鬧,導致欺凌者沒有被懲戒,讓他們誤以為得到了默許,背后的家長因為自己孩子的無恙而選擇沉默,問卷顯示25.05%的家長根本沒有關注過校園欺凌再加上學校慶幸沒有出大亂子繼續(xù)和稀泥,無意識地縱容欺凌者的做法導致更嚴重的校園暴力行為的發(fā)生。將踐行社會核心價值觀融入校園治理全過程,形成有效的訴求表達機制、利益協(xié)調機制、矛盾調處機制和正面引導機制,讓正確的行為得到鼓勵,錯誤的行為受到譴責與懲戒。
學校不僅要完善校園懲戒制度,更要做到公平分割責任,按照制度監(jiān)督落實,一視同仁,對行為嚴重的欺凌者給予處分,必要時轉送司法機關。
5.拓寬社會實踐途徑
讓學生走出校門,參加形式多樣的志愿者活動,用愛心溫暖社會,用愛開啟善心循環(huán),切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和學校盡量創(chuàng)設更多的勤工儉學機會,讓學生感受勞有所得、多勞多得,通過接觸社會、認識社會,獨立解決問題增加人生閱歷。
學校開設勞動課,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讓學生感受勞動給學校給自己帶來的改變,感受勞動中的責任感、合作后享受成果的成就感。勞動最光榮,通過勞動產生強烈的自豪感、自信心,而不是靠欺凌他人來實現(xiàn)自己的“地位”。
6.營造充滿愛的家庭環(huán)境
在調查哪些人容易主動發(fā)起校園欺凌時,47.79%的調查者選擇了單親家庭。中職學校學生的家庭比較復雜:單親、再組、父母不和或者是因工作無暇管教等。缺失愛的家庭環(huán)境,缺少愛的家長監(jiān)管,導致一些未成年人在性格上過于偏激,處理問題時缺少思考,容易做出一些違法犯罪的事。
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擁有親情的人才是最幸福最溫暖的。在家里,父母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陽光、溫馨的家庭氛圍,孩子上行下效,對父母感恩,對同學友愛,對社會寬容,銜環(huán)結草以恩報德。
7.提高個人道德品質
個別中職學校學生,沒有太大理想,對學習不感興趣,沒有升學壓力,精力無處釋放。68%的調查者認為:喜歡上網看暴力游戲的同學,更喜歡用暴力的方式處理同學關系。不恰當?shù)南嗵幏绞綐O可能轉變成校園欺凌:欺凌者無論出于何種原因都是極端虛榮極端自我的,旁觀者可能嘲笑被欺凌者無能可能內疚自己的束手無策,被欺凌者可能會從憎惡同學憎惡社會,演變成下一個欺凌者。調查顯示:這時如果有一個人站出來為被欺凌者說句公道話,結果會大不一樣。
孔子曾提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就是“修身”。當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核心目標即課程功能的轉變:即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yōu)橐龑W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打破傳統(tǒng)的基于精英主義思想和升學取向的過于狹窄的課程定位,而關注學生“全人”的發(fā)展。坦誠做人坦率做事。犯了錯,敢于表達“我錯了,對不起!”不辯護不開脫。
8.完善法律法規(guī)
很多校園欺凌行為由于年齡小或者情節(jié)嚴重程度不夠不足以觸犯法律導致有些人認為關注“校園欺凌”就是大驚小怪,沒事找事。針對于此,中職學校已開設了《職業(yè)道德與法律》課程宣傳法制教育、聚焦法律文化、增強全民培育和踐行社會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增強學生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識,避免校園欺凌發(fā)展成為犯罪。
我認為:在第二課堂或是專門多開設一些基本法的課程也是很有必要的。
9.筑牢心理疏導建設
83.37%的調查者認為學生缺乏心理指導和法制教育,64.42%調查者認為學生心智不健全是產生校園欺凌的原因,在和欺凌者聊天中得知:有些人認為自己是受害者“他們不聽話,權威或是自尊被挑釁了,必須把面子掙回來”。中國心理干預協(xié)會理事何日輝提到: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有特別明顯的青春期,也叫叛逆期,這一時期特別想得到同伴的認同,父母的話聽不進去。亟待解決青少年時期的心理問題,必要時還需對學生心理進行干預。加強學校心理輔導教室建設,密切關注有欺凌或是暴力傾向的同學必要時給予輔導,既可以創(chuàng)設積極向上的學習環(huán)境,也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為教師的有效教學助力。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一時半刻的事情,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多措并舉:打造“師德為先、父母關愛、學校監(jiān)管、融入社會、健康心理、法制建設、健全人格”的網狀聯(lián)動效應,讓校園重回干凈安寧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