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 彪
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甘溝鎮(zhèn)泰安小學,甘肅 靜寧 743400
《道德與法治》由傳統(tǒng)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改編而來,主旨在于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價值觀念,從而加強自我約束能力,成長成為品學兼優(yōu)的優(yōu)秀小學生。因此對于國家法制建設,民風肅清有著推動作用,是當代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
由于課程內容的特殊性及教材演變的歷史原因,很多教師的思想觀念上還停留在傳統(tǒng)教學中,認為道德與法治就是思想品德課,考試內容簡單,沒有教學壓力,因此對學生的學習要求較低,容易照本宣科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學習興趣。很多學生雖然道德與法治學習成績較好,但在日常表現(xiàn)中,卻并沒有意識到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按照課堂要求約束自己,這也是部分學校道德與法治教學失敗的地方。
學校領導雖然明白道德教育對于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但其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視程度卻沒有因此提高,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
第一方面在教師設置上,很多學校都沒有對應的道德法制教師,大多數(shù)是兼職教師。這些老師還要教授與自己專業(yè)相關的課程,教學精力有限,不會花太多心思在教材內容研究上,其教學效果也會受到影響。第二方面在教學設計考核上。由于很多教師都是兼職,因此學校對其教案的考察,也更注重專業(yè)課程及學生“主課”。導致很多教師在教授道德與法治這門課時,沒有體現(xiàn)出良好的課堂掌控手段與教學素養(yǎng),從而影響了學生信息內化質量[1]。
雖然很多教師非道德與法治專業(yè)出身,但是出于“身正為范,學高為師”的職業(yè)道德,也該努力提升個人教育素養(yǎng),并意識到該課程對于學生道德培養(yǎng),法律意識樹立的重要性,改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學效率。
道德與法治課程,雖然教學內容比較簡單,但其涉及的教學領域較廣,因此教師想要教好此類課程,必須要加強自身知識、思想積累,從以下兩方面提高綜合知識素養(yǎng)。
第一教師要有多學科學習素養(yǎng),即教師為更好串聯(lián)起教材內容知識點,并充分挖掘教材內涵,要有多學科意識,對語文、地理、歷史等科目內容都有所積累,這樣在上課過程中,也能發(fā)散思維,隨時聯(lián)想到一些和課程內容相關的知識、故事,為學生講述,幫助學生拓展見聞,增強課程認同感[2]。第二要有相應的法律意識與知識儲備。小學生由于年齡限制,在平時生活中,沒有太多機會接觸法律內容,在學習相關課程時會感到迷茫,教師作為引導者要做好法律教育的啟蒙工作。通過自身積累幫助學生形成法律意識,對我國基本法典有初步了解。
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既抽象又具體,內容廣博需要學生用心體會書中的道理,才能學有所成,將書本知識與自身建設結合起來,提高責任感與使命感。這也就要求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為學生提供各式各樣的輔助教學形式,打開思維,提高運用能力[3]。
如在學習部編版四年級《與班級共成長》一課時,剛開始學生可能會因為情感體驗不深,而不能一下投入到課程情境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放映一些小學班級生活短片,增加學生代入感。并讓全班學生以匿名小紙條的方式,寫下班級的成長足跡,將其作為現(xiàn)成的引導資源,在下次上課時,和學生一起分享班級中的喜與憂,幫助學生回憶自己和班級的共同成長過程,并為后續(xù)的班規(guī)制定,班級間合作、競爭的課程做好情感鋪墊,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課堂是學生的主要學習陣地,也應是知識吸收最快、學習情緒最飽滿的地方。而營造班級良好學習氛圍,增強師生互動,最好的辦法就是設置課堂活動。讓學生脫離呆板的教室氣氛,將學習的過程看做是參與了一場有意義的活動、比賽,從而將學習壓力轉化為學習動力,提高學習興趣。
所以道德與法制教師,也該結合教材,為學生設計豐富有趣的教學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體會教材內涵。還以《與班級共成長》為例,教師在教授完整個單元后,可以聯(lián)合其他班級共同舉行“班徽設計大賽”,要求各班級不僅要有相關作品,還要有設計概念并附上《我們的班級》等故事材料內容,將第一單元所學的三小節(jié)內容串聯(lián)起來,學生可在活動中互當評委,進行投票,產生良性競爭意識與班級團結精神。
道德與法治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成分,對于學生道德情感培養(yǎng)有著深遠意義。但目前一些學校對其重視程度還是稍顯不足,因此任教教師應加強自身素養(yǎng)提升,通過提升教學素養(yǎng),增添課程魅力,提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