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瑛哲
黑龍江省民政職業(yè)技術學校,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在我國實施一帶一路的新征程中,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屬于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根據我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結合一帶一路推進實施的基本點以及融合多元化和地域屬性等多方面的因素,著力打造信息量大和受眾廣以及影響力強和類型多的國際傳播文化模式,將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的精髓和個性展示在國際大眾的視野中,不斷地彰顯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的中國力量,增強海外傳播發(fā)行的能力,使我國歷史文化的文字和聲音以及信息等向世界各地有效地傳播[1]。
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就是指我國各少數民族衣著服飾的風俗習慣、傳統(tǒng)技術、服飾心理、價值觀念、審美思想以及宗教信仰等,也是千百年以來,我國少數民族服飾發(fā)展過程中,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結晶[2]。它們體現出各少數民族服飾融合及服飾歷史的多元化特點。我國各少數民族服飾發(fā)展的過程中,形成了風格各異的服飾文化,各個少數民族既有自身典型的服飾圖案和服飾色彩,又有典型的服飾工藝和服飾造型。例如,彝族,由于季節(jié)性不強,人們在服飾方面,常年都是穿著披衫;苗族,人們喜歡蠟染苗繡和穿戴銀飾。而在服飾的款式變化上也呈現出多樣性,在服裝的部件設計和細節(jié)上都有十分考究的思考,領子、袖子、口袋等部件的設計式樣繁多,款式的長短、肥瘦也因各民族文化的不同而富有變化。在服裝工藝的制作方面,則更好的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服飾文化的獨特魅力,也是國際服飾文化當中常有借鑒的藝術形式,少數民族服飾使用大量的刺繡裝飾和銀制品作為點綴,在服飾材料的選擇上,各民族也有各自的特色,如:苗族民族樂以麻織土布為服裝面料,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繡的服裝工藝手段;滿族民族四季以袍服為主要服裝款式,尤其是旗袍,在服裝的領子、袖子、衣襟邊緣鑲邊作為襯托等。由服飾面料、服飾工藝、服飾色彩等組成的各少數民族特有的設計符號逐漸了匯聚成一種少數民族服飾的歷史文化。
一帶一路沿線少數民族文化的特征:其一,稻作經濟文化特征。具有這種特征的少數民族通常席地而坐,喜歡酸辣和嗜米食,因此,他們在服飾的設計上比較崇尚白色,服飾的色彩一般是黑色和白色兩種顏色,對于地方特色生態(tài)觀的經濟文化比較崇拜,著重體現在服飾色彩上的選擇;其二,游牧經濟文化特征。游牧民族服飾的材質、種類、樣式和制作工藝都源于牧游經濟文化的推動,他們會使用牛羊皮和毛制作服裝和飾品,如:衣服、鞋帽等,在不同時期不斷變化出多元化的創(chuàng)造,在不同階層的使用上也會有所變化;其三,部署特征。在很長的時間中,受到交通形式的限制,很多少數民族服飾的文化傳播比較困難,傳播條件少,缺乏展現的途徑,但在一帶一路的政策推動下,少數民族地區(qū)能將他們獨有的藝術形式傳承下來并和流行與現代融合,一些特有民族習俗才可以存活,這種地域屬性使開發(fā)民族文化的可行性,很大程度地增強了[3]。
各少數民族對于本民族與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異同都有認同感,同時利用不同的民族服飾進行對服裝創(chuàng)作的理解,因此,民族服飾也就成了各少數民族凝聚力與自我認同的物化標識。通常民族服飾將男性和女性區(qū)別作為基礎,按照不同的年齡段和婚姻情況,將統(tǒng)一的服制模式構成,款式上沒有太大的變化。無論是男性成員,還是女性成員,在一生中,不同款式的服裝數量有限。趨同性的服飾款式發(fā)展為連續(xù)性款式,無論對于本民族的遺傳血統(tǒng)和習俗以及文化,還是自我認同的信念和尊嚴都很大程度地滲透著,對完整的本民族倫理觀進行維護。所以,在服飾款式的趨同化中,其一,各少數民族必須要將遮蔽性要求得到滿足,還要與當地的生存環(huán)境和氣候相適合,才能夠順利地進行生活和生產,在色彩和款式上,要按照實用性的要求[4],在某種程度上則體現了服飾出現的根源,要有保護型的歷史根源。其二,在少數民族服飾上,本民族的道德和傳統(tǒng)以及性別差異等必須凝結其中,結合少數民族服飾的幾個層次功能。例如,藏族服飾,與高原氣候需要相適應,藏族牧民在牧區(qū),因為具有健壯的體格,晚間不用蓋被子,就可以和衣入眠,白天充足的陽光使氣溫快速地上升,一只臂膀隨意地脫出,從而達到調節(jié)體溫的作用,久而久之,將一袖裝束脫下,就成為藏族獨具的風度和豪放性格的表現。
少數民族服飾,既具有傳播文化的廣泛性,又具有普遍性。少數民族服飾的主體對象個性鮮明、特色突出,在時空差異中存在區(qū)別又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我們思考服飾的款式、色彩、工藝,其歸根結底是源于文化的統(tǒng)一,是源自于少數民族服飾人群的文化內涵以及觀察者的心理感受,服飾的款式、色彩和工藝等藝術形式是濃厚的人文精神體現出來的。一直以來,中國文化都提倡“和諧統(tǒng)一”,因此,對于其他文化的形態(tài),也強調兼容并包的態(tài)度,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就是對各個民族文化差異都承認的條件下,共享觀念和溝通,對不同文化形態(tài)的共同點進行尋求,將一種全新文化結構構建起來,無論對于少數民族服飾展示的文化意義,還是主題精神,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目標。
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提倡尊重寬容的態(tài)度就是文化共識構建的基礎,符合實際地認識各種少數民族文化形成[5]。對于各種文化的理解,都具有價值和理由,也是各少數民族人們在社會歷史長期發(fā)展中,價值財富的積累,既應該尊重,又應該理解。長期歷史的經驗,使人們了解到,只有融合和溝通異質文化形態(tài),才能夠將優(yōu)秀成果不斷地吸取,本民族文化的創(chuàng)造力和生命力才會得到不斷的升華。少數民族服飾的展示,將文化形態(tài)表現和傳承的重要任務一并擔負,因此,必須要以嚴謹的態(tài)度尊重和繼承服飾文化的發(fā)展,體現出完整和真實的少數民族服飾,運用恰當的民族服飾特點展示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的魅力,將跨越時空的個性特色襯托出來。
信仰與服飾之間的聯(lián)系,也是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內涵的體現。穆斯林婦女,對伊斯蘭教非常信奉,出門必須要戴面紗,這個標志變?yōu)橐环N傳統(tǒng)被追隨和接受。面紗功能,既能夠遮蓋穆斯林婦女的面孔,又能夠回避外部世界的喧囂和嘈雜。面紗既具有權威和尊嚴,又具有高貴的意義。敬神和祭祖的傾向也滲透在少數民族服飾中,將崇拜英雄和祖先的倫理欲求表達出來[6]。例如,哈尼族的婦女服飾,閃亮的月亮和太陽銀飾鑲嵌在胸襟的醒目處,人們背的荷包上也將月亮和太陽繡在上面,都是少數民族對各自宗教信仰忠誠和信奉的表示方法。
從當前世界發(fā)展來看,國際性與文化多樣性是發(fā)展的趨勢,提倡一帶一路,不但要具有設施、政策、金融、貿易以及民心共同推進,還要將交流合作和傳播文化作為基礎。針對于少數民族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而言,服飾設計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從當前國際服飾來看,主要的發(fā)展趨勢就是服裝與文化創(chuàng)意模式有機地結合,讓民族這一巨大的文化力量釋放出應有的能量。
將交流合作與傳播文化的創(chuàng)造力、融合力、感染力以及想象力充分地發(fā)揮出來,無論是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政治現狀和歷史文化,還是利益訴求和價值觀念都能夠體現出來,具有共識增進和偏見消除的作用。我國在傳播服飾文化和影響力的同時,既能夠將國界和空間跨越,又能夠有效的實現跨文化的傳播效果。因此,世界各國發(fā)展,既需要建設基礎設施,又需要經貿合作等的支撐,并且也需要傳播文化給予輔助,在社會和民心的層面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帶一路傳播文化和交流合作模式,必須要處理好包容和復興以及創(chuàng)新三個方面之間的關系。利用好一帶一路沿線的少數民族文化,包容各民族化妝的差異性,追其優(yōu)質資源加以利用和開發(fā)創(chuàng)新,在民族文化中融合現代流行級國際新型材料和技術,使民族服飾文化向前推薦,展示出新的藝術形式和特色,尤其是對瀕臨消失的民族工藝技術、被忽略的民族文化內涵,要著重挖掘,適時創(chuàng)新,開發(fā)出新時期下的全新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特色。在交流合作中注重文化傳播模式的多種途徑,例如,傳統(tǒng)文化方式的新聞出版、文藝展演、文物博物以及影視交流等,還可以傳播一些新的領域,如科技、教育、旅游、公益慈善、保護知識產權、醫(yī)療醫(yī)藥以及網絡安全等相關的交流合作與人文傳播等,將新的交流合作與傳播的平臺構建起來。并且將一帶一路沿線的人文資源進一步地挖掘,進一步加強人文傳統(tǒng)的弘揚力度,圍繞人類發(fā)展文明及全球多元共融時代,將新的模式創(chuàng)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