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忙碌之余,用記憶的長矛輕輕挑開土地的表層,靜觀一回大地孕育生命時所表現(xiàn)出的常態(tài),你會驚奇的發(fā)現(xiàn),盡管時間和空間糾纏交錯,生命依舊呈混沌初開到瓜熟蒂落的走向,人格、品性也跟著同樣的走向,在歲月深處熠熠生輝。
對于在異國他鄉(xiāng)生活了多年的楊玉海而言,關(guān)于麗江這片凈土、厚土,她最深刻的印象便是玉龍雪山、金沙江。因此,縱然世事變遷,她始終秉承故鄉(xiāng)這片土地上特有的精神品質(zhì)。她曾不止一次地對我說,巍峨挺拔的玉龍雪山,奔騰不息的金沙江孕育出的納西兒女,一定是“仁澇仁比”(納西語,大意為:走到哪里都能入眼,走到哪里都不被淘汰)的。聽完她一生的經(jīng)歷,我發(fā)現(xiàn)她品性、魅力確實與那“仁澇仁比”的精神密不可分,不禁令人感佩。
楊玉海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生于麗江一戶納西族家庭?;貞浲陼r光,她說小時候的美好記憶,莫過于陶醉在麗江的山光水色中,吟唱一段段納西山歌,享受歲月靜好,那時的愿望就是長大后成為一名山歌演唱家。由于種種原因,早年步入社會后,楊玉海的人生軌跡并未完全朝著歌唱家的方向前進。她曾在偏遠的彝族山區(qū)當過鄉(xiāng)村教師,度過寂寥的鄉(xiāng)村生活;云南開放旅游市場后,他還在麗江經(jīng)營過西餐廳。其間,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巧手,將麗江傳統(tǒng)的美食特色與西式美食制品融合,創(chuàng)新出別致的風味,因此餐廳生意十分紅火。她還經(jīng)營過麗江第一家舞廳——麗滇舞廳。盡管這些經(jīng)歷都未與她小時候的歌唱家夢想直接接軌,但她做什么就能做好什么,這便是早年的楊玉?!叭蕽橙时取钡恼鎸崒懻铡?/p>
在經(jīng)營西餐廳期間,楊玉海接觸了很多外國朋友,她發(fā)現(xiàn)不少外國朋友都很喜歡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麗江的東巴文化也很有興趣。漸漸的,她萌生了去美國闖一闖的想法,同時把麗江文化介紹給外國朋友乃至推向世界的信念也更加堅定。
1993年,楊玉海來到美國,在阿拉斯加落腳。身處異國他鄉(xiāng),又不擅長英文,只得暫時住在朋友家里。起初的生活很不如意,為了維持生計,她當過廚師,做過手工產(chǎn)品,還有其他諸多雜活。唯一不變的是她對納西族民歌的熱愛、對納西文化的感情。可能是“同質(zhì)吸引”之故,她認識了很多熱愛麗江文化的朋友,包括自己的丈夫比爾·肖。1998年,二人步入婚姻的殿堂,次年生下一女。
楊玉海的丈夫比爾,是美國一名退役上校軍官,因為喜歡中華文化,無論是楊玉海表演納西族歌舞還是做其他關(guān)于民族文化宣傳的事,他都十分支持。楊玉海也不辜負丈夫的一片真情,全心全意為家庭付出著。2000年,丈夫比爾被查出結(jié)腸癌,每年都要進行手術(shù),花大筆費用,且平時大部分時間只能臥床休息。面對窘?jīng)r,楊玉海不離不棄,白天盡心盡力工作,照顧丈夫,晚上以制作傳統(tǒng)首飾、編織玩偶來排解苦悶。她還托遠在中國的朋友捎來云南特有的中草藥為丈夫熬制,最終,丈夫奇跡般地戰(zhàn)勝了病魔。后來,楊玉海在談及照顧丈夫的感想時說:“我很苦,但是我沒有怨言,我們中國有‘為母則剛’之說,而披星戴月的納西女人向來勤勞堅忍,這一點我做到了?!?/p>
多年照顧丈夫、孩子,楊玉海用嬌弱的身軀扛起生活的重擔,還把日子打理得滴水不漏。丈夫身體日漸康復后,她才有了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追求藝術(shù)上的理想。有一回,一個偶然的機會,楊玉海的鄰居聽到她演唱的納西民歌,被深深打動,于是推薦她去參加社區(qū)的公益演出,楊玉海的藝術(shù)之路從此才算步入正軌。自從2006年定居西雅圖后,楊玉海帶來的一曲曲納西天籟便頻頻響徹在當?shù)馗鞣N晚會和歌舞活動現(xiàn)場,每一位聽過楊玉海歌聲的朋友,不僅被她的聲音磁性吸引,更對東方文化藝術(shù)、對麗江的東巴文化、納西民歌大加贊許。久之,楊玉海成了一名華裔文藝工作者,看到通過民歌表演,讓那么多人愛上中國文化,愛上麗江文化,楊玉海非常欣慰。
因為身在異國,心懷故鄉(xiāng),心中始終不忘“麗江印象”,每一次演出,楊玉海必身著納西服飾登臺,成為一道別樣的人文風景。2006年,胡錦濤主席在西雅圖訪問時,身著傳統(tǒng)服飾的楊玉海在歡送人群中格外顯眼,胡錦濤主席停下腳步與她親切地握了手,并詢問其海外生活情況。這一刻,楊玉海深受感動,投身民族文化公益事業(yè)的決心也更加堅定。如今,楊玉海已參加上百場公益演出,只為民族文化的宣傳、交流工作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近年來,楊玉海通過藝術(shù)表演,獲得“國際文化傳播大使”“中國當代華美德藝雙馨藝術(shù)家”“2019 第二屆中國文化藝術(shù)人才展演盛典文化傳播大使”等殊榮,這就是她對促進國際文化交流作出貢獻的直接證明。
更令人感佩的是,這位頻頻在大舞臺上獲獎的藝術(shù)家,其實并非專業(yè)出生。早年因受條件限制,楊玉海未能到藝術(shù)學院深造,后來為了生活奔波,也無法靜下心來去進修。她的演唱方法、技巧,除了向老一輩藝術(shù)家學習、借鑒,更多的是靠自己感悟、摸索。所以,不得不說,她的每一次獲獎、每一個殊榮都是奇跡,而她能夠頻頻創(chuàng)造奇跡,歸根結(jié)底當是源于根植在她內(nèi)心深處的那份納西兒女“仁澇仁比”的信念吧。
很多時候,漫漫人生路其實是呈悲、歡、離、合的走向,對于生活,我們卻期盼著笑容能夠多于淚水。如此,在面對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的人生八苦時,多數(shù)人都難以做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豁達。
對于76歲的民間藝人和雙源而言,一段悠悠口弦,卻能將與愛人的隔世深情喚醒,以至于我建議老人彈奏一段曲子,以示對愛人的追思時,老人婉言謝絕了:“不,我不敢,我怕曲中有太多傷感的情愫,您的視頻難以錄制成功。”
整個交談過程中,老藝人對我這個晚輩始終以“您”尊稱,令我對老人的藝術(shù)涵養(yǎng)和待人態(tài)度深感欽佩。和雙源告訴我,不論是他謝絕用口弦吹奏表示追思,還是對我以“您”尊稱,其實都跟口弦本身有關(guān)。他明知自己與愛人早已陰陽兩隔,一旦旋律響起,舊時點滴又歷歷在目,愛人,其實從未離去,如此“若即若離”,何嘗不是境界?藝術(shù)的高深境界,不也當如此嗎?
和雙源的愛人在世時也是一位口弦能手,天長日久,因為有口弦藝術(shù)的潛移默化,她也在生活的瑣屑中提煉著人生的真諦、做人的道理,爾后,很自然地把生活打理得滴水不漏,使和雙源得以在外專心工作。特別是和雙源的父親晚年病重,需要頻繁更換衣物,她任勞任怨,一次次將衣物清洗。而這一過程中,她往往需要背著衣物走很遠的路,選擇去水渠最下方清洗,原因是生怕影響水渠上、中段人家的正常用水。她不僅為家庭付出,也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就是這么一個高尚的農(nóng)村婦女,最終得到婆婆的贊許和肯定?!拔夷赣H臨終前拉著她的手說,雖然我也有女兒,但我的兒媳婦永遠是這個(豎起大拇指)?!焙碗p源說道。
另外,她還能將藝術(shù)涵養(yǎng)表現(xiàn)在生活的細節(jié)中?!八緛砗煤玫淖娢矣孀邅?,她就立刻站起來了,長此以往,周而復始。即便在言語上,我們夫妻二人向來以“您”來稱呼對方?!币虼耍诤碗p源的審美價值取向中,口弦不單是樂器,更是一種表達情感的道具。和雙源說,納西人對愛情的態(tài)度是深沉又活潑的,表達過程中,纏綿悱惻重于直抒胸臆,這樣的表達方式除了體現(xiàn)在情感細膩上,也能從側(cè)面折射出某些約定俗成的為人處世之風,比如禮貌用語、文明舉止等,這些不同的表達方式一方面體現(xiàn)了藝人的藝術(shù)水平,另一方面也暗藏著某些觀念、信仰。
再經(jīng)一番詳談,我才得知這位對口弦藝術(shù)有著如此深刻理解的老藝人,一生的經(jīng)歷其實大多與藝術(shù)無關(guān),他本人也并無太多官方的藝人身份。他對藝術(shù)的理解,對人生的參悟,全憑這一生富有傳奇又令人感佩的經(jīng)歷。
和雙源出生于玉龍縣塔城鄉(xiāng),從事過多種工作,但歷時最長的工作是教師,從民辦教師算起至1995年退休,共30 余年。1957年,和雙源完小畢業(yè),幾番轉(zhuǎn)折到一農(nóng)場擔任會計兼放牧工作。后又到工地謀生,在工地竣工時的文藝演出中,被領(lǐng)導相中,擔任小學民辦教師,數(shù)年后轉(zhuǎn)為正式工。因工作需要加上自身努力,小學文化的和雙源自學了初中、高中課程。此外,和雙源還進修過英語,并且掌握納西拼音文字。因此,和雙源當過初中老師,也僅憑半年進修學得的有限知識從事英語教學工作。這些傳奇經(jīng)歷在老家傳為佳話。
他的口弦學習之路,也如他的教學工作一般,并不一帆風順。和雙源早年欲拜師學藝,師傅以本領(lǐng)不宜外傳為由拒絕傳授,但這并不影響他對藝術(shù)的追求。后來,和雙源趁人不注意,幾度從制作口弦的藝人身邊習得制作步驟。提起這段過程,和雙源顯得有些不好意思:“其實我是偷看來的,偷看后就牢牢的記住,回家后就反復練習?!?/p>
在口弦的制作上,和雙源介紹,單就過程而言不算太復雜,其難度主要是考驗耐心和手工。按照傳統(tǒng)的做法,口弦材質(zhì)有特定的竹子,而選材以綠中泛紅的竹片為佳。竹片的變干過程并非曬干,而是熏干,這一熏便是一年左右。然后分片,取“弦舌”,調(diào)音,就算大致完成了。需要注意的是,用來表達情意的竹口弦,也會如心上人的心情一樣陰晴不定。一般來說,外部空氣的濕度和彈奏過程中形成的蒸汽都會不同程度影響口弦的音量和音質(zhì),所以后來就出現(xiàn)了以銅制為原材料的口弦。和雙源說,新型口弦的出現(xiàn),意味著這一技藝的傳承并沒有中斷,因此他很欣慰。
現(xiàn)在的和雙源不僅能夠熟練彈奏各類題材的旋律,也能夠熟練制作不同類型的口弦。他介紹,口弦類型總體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稱“颯唄”,另一種稱“披琶”,主音都是6(低音)、1(中音)、2(高音)三音,前者中片為低音,下片為中音,上片為高音。后者由下往上,則成低、高、中的分布。
和雙源還告訴我,為傳承口弦藝術(shù),他自學微信操作,建了很多微信群,每天忙完后抽出時間將他彈奏口弦的視頻傳到群里,或者面對面視頻教學,既快捷,也真實。我問到:“當年您去學藝時被人拒絕,為什么您卻那么樂意教學呢?這網(wǎng)絡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您視頻一發(fā)出去,就立刻被人看到了,而您可能連一句感謝的話都得不到,您不覺得這樣做太委屈自己了嗎?”對于這個疑問,和雙源回答得很堅定:“70多歲了,也不在乎感不感謝了,我只想發(fā)揮一點余熱,讓我們民族的這項藝術(shù)得以傳承下去。”
我從相關(guān)史料中了解到,納西族的口弦文化歷史悠久,在東巴經(jīng)《東埃術(shù)?!贰逗诎字畱?zhàn)》中就有術(shù)地公主格饒納姆命用美妙的口弦聲把藏在米利達吉海舅舅家里的東地王子瓦路從海底引誘上岸并與她相會的故事。另外,納西族愛情史詩《魯班魯饒》里也描述了男主人公朱補羽勒排和女主人公康美久命金到達納西族圣地玉龍第三國時,眼前呈現(xiàn)的也是女伴彈口弦的誘人場景。歷史上,納西族青年男女在共赴“玉龍第三國”時,往往是女方以口弦傾訴衷腸,男方在聽罷一段段深情后最終下定共赴神國的決心。因此,口弦在整個納西族青年戀愛過程中都充當著重要的媒介作用,使青年男女們堅定信念,穿越世俗的塵埃,穿越生死的界線,執(zhí)著追求心中所愛。
據(jù)傳口弦調(diào)多達70 余種,其中“蜜蜂過江”“銅壺滴水”“狗追馬鹿”“鶴舞鶴唳”“母女夜話”“魚水相會”等調(diào)子流傳較廣,每種調(diào)子根據(jù)題材吹奏出的聲音令人感到身臨其境,如“狗追馬鹿”中獵犬趕馬鹿的腳步聲、喘氣聲,“母女夜話”中欲言又止的痛楚……這也難怪,一旦用口弦的旋律去追憶與愛人的點滴,和雙源總情不自禁潸然淚下,他和愛人的夫妻感情,雖然沒有太多浪漫,卻在生活的點滴中極具立體感、畫面感,久之,這份感情在彼此的生命中入骨三分,以至于即便陰陽兩隔,依舊呈現(xiàn)出“若即若離”的深情與美好。
“是什么因素讓您對口弦藝術(shù)如此熱愛并執(zhí)著追求呢?”提問一出,和雙源將思緒回放到少年時期。偌大的草場上透著空闊的寂寥,身邊除了牛羊,時不時還傳來蟲鳴鳥叫,和雙源就有意無意陶醉于其中。其間掏出口弦,迎合周圍的聲音彈奏一曲,咦,這哪里是一般的旋律,簡直就是天籟之音。也許,正是憑借著他對這份天籟的神往,他的生命中才會冥冥之中遇到那位至今令他感覺“從未離去”的愛人。悠悠口弦,悠悠眷戀,合二為一,以無限的光輝平鋪在老人的余生歲月,使老人的晚年沒有絲毫的空虛無聊。
我無端想起倉央嘉措的一首詩:“轉(zhuǎn)眼苑枯便不同,昔日芳草化飛蓬。饒君老去形骸在,變似南方竹節(jié)弓?!蔽掖竽懖孪?,和雙源對口弦藝術(shù)的傳承如此用心,在他的潛意識里,其實也是作為對愛人的一種追思方式,盡管他彈奏的旋律不為專門追憶,盡管昔日芳草早化飛蓬,自己日漸老去的身軀更在歲月中呈南方躬身的竹節(jié)一般,但只要有口弦,只要有它的旋律,那份深情便如一縷夕照,溫暖著他余生的每一個日升月落。
麗江是旅游勝地、文化寶地、宗教福地,千百年來,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納西、白、藏、傈僳、普米、彝等兄弟民族親如一家,彼此間的心理、情感、信仰都高度認同,這是麗江市境內(nèi)各民族相互團結(jié)、彼此和諧、共同進步的歷史基礎(chǔ)。其中,我認為民族文化藝術(shù)是維系、促進民族團結(jié)進步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今年七月初,我到麗江市華坪縣采訪,期間得以觀看通達鄉(xiāng)丁王村傈僳族文化傳承坊。現(xiàn)年63歲的傈僳族老藝術(shù)家蔡學珍是傳承坊的管理員。
在她的介紹下,我得以深入了解傈僳族的歷史文化和蔡學珍在傳承保護本民族文化方面付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諸多榮譽。其中,我了解到:2015年蔡學珍被授予全市民族團結(jié)進步模范個人榮譽稱號;2017年在麗江少兒民族團結(jié)進步盛典被推舉為“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校園民族文化“最美傳播者”……她的這些榮譽稱號不禁使我想起“民族團結(jié)進步”這一主題,蔡學珍告訴我,傈僳族作為我國的跨境民族之一,民族文化素材豐富,保護、傳承好通達鄉(xiāng)獨具特色的傈僳文化,不僅為助力通達鄉(xiāng)的鄉(xiāng)村旅游起到積極的作用,在促進民族團結(jié)進步方面也十分有意義。
蔡學珍是麗江市華坪縣通達鄉(xiāng)丁王村的一名傈僳族村民,她一生都在做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工作,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陪伴她走過大半生的那一曲曲傈僳天籟。數(shù)十年來,她致力于傈僳族民歌的整理、搜集、改編、創(chuàng)作,《苦歌甜歌》《犁地歌》等在華坪及傈僳族民眾中早已家喻戶曉。
蔡學珍從小能歌善舞,尤其篤情于本民族文化,因此不管在歌唱路上遇到多少困難,她都堅持夢想。1969年,11歲的蔡學珍開始離家謀生計,來到務坪水庫當小工,年幼的蔡學珍吃苦耐勞、不知疲倦,勞動之余常給大家?guī)韯勇牭母杪?,也就是那時期,她認識了精通傈僳族民間文藝的蔡應福老人,她虛心向老藝人學習和搜集原始的傈僳小調(diào)及古老的傈僳打跳,這是她藝術(shù)人生的開始。到了15歲,她便開始到華坪縣城、麗江等地演出。1980年,20多歲的蔡學珍到北京參加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藝匯演,一曲傈僳小調(diào)《苦歌甜歌》深受好評,獲得文化部頒發(fā)的“獨唱優(yōu)秀獎”。這件事使她看到了本民族音樂的價值和傳承發(fā)展的意義,回到家鄉(xiāng)后,她著手創(chuàng)建了一支傈僳族業(yè)余歌舞表演隊。那段日子,可以說是蔡學珍最開心的時光,她從村里挑選能歌善舞的姐妹,白天勞作,日落便搜集各種調(diào)子,晚上點著火把開始排練,蔡學珍實際上成為這支宣傳隊的老師。
節(jié)目排練好后,姐妹們又面臨新的問題,即沒有演出服裝。好在她和姐妹們都心靈手巧,很快,她們親自縫制出了演出服裝,自行解決了這一必要條件。據(jù)宣傳隊的一位演員回憶,她們當時縫制的衣服,色彩鮮艷、風格突出,充分展示出傈僳族服飾文化的魅力。后來這支隊伍還到云南民族村等地演出過,她們自行編導的《請到傈家做客來》《路一條心一顆》深受觀眾好評。蔡學珍說,如果從11歲那年開始學習搜集調(diào)子算起,她從事民族文化藝術(shù)的傳承工作已達50余年。
功夫不負有心人,蔡學珍的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工作得到了通達鄉(xiāng)、華坪縣政府的重視,目前,以丁王民族小學為基地,組建了少兒藝術(shù)團,蔡學珍到丁王民小教授傈僳族歌舞、講解傈僳族發(fā)展歷史、傳授紡織技術(shù)等。蔡學珍還組建了兩支民間文藝隊,一支是牧歌文化傳承坊員,現(xiàn)有20多名隊員;一支是丁王白姑河歌舞演出隊。他們歌唱家鄉(xiāng),歌唱生活,歌唱一切的美好。
轉(zhuǎn)過頭再看看蔡學珍在民族文化傳承、保護方面所做的其他工作,最直觀的莫過于上文中提到的傳承坊。2015年,蔡學珍自籌資金200萬,政府補助50萬修建傈僳牧歌文化傳承坊,歷時5年,于2019年修建完工。牧歌文化傳承坊建筑面積370 平方米,內(nèi)設展廳、餐廳、舞臺等。是能容納100多人的集多功能為一體的文化傳播發(fā)祥地。
另外,憑借著當年縫制服裝的經(jīng)驗,2013年,蔡學珍成立了傈僳族服飾及工藝品加工隊,聘請掌握相關(guān)技藝的農(nóng)戶,對花傈僳婦女服飾、掛包及蘆笙、葫蘆笙、豎笛等進行制作加工。經(jīng)過他們制作、加工的服飾古樸秀美、別具一格,已被數(shù)十個國家和地區(qū)民俗博物館收藏。
經(jīng)過一番詳盡的了解,蔡學珍在我印象里已是一位民族文化工作方面的多面手,但當?shù)卮迕窀嬖V我,他們對蔡學珍最原始的印象是歌者,除了數(shù)十年的舞臺形象令人難忘,她還錄制了歌舞風情片、VCD 影碟《打跳》系列,深受群眾喜愛。蔡學珍表示,通達鄉(xiāng)傈僳族民間歌謠內(nèi)容豐富,唱法多樣,當竭盡所能將這里的音樂舞蹈傳承下去,同時也以傳承、保護民族文化為契機,為促進民族團結(jié)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