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
【摘要】目的 探討血府逐瘀湯配合針灸治療對缺血性腦卒中(IS)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效果觀察。方法 選取2017年11月~2019年11月于我院神經內科接受治療的42例IS偏癱患者,依據雙盲法分為兩組,各21例。對照組進行針灸聯合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則加用血府逐瘀湯。對比兩組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Fugl-Meyer評定量表(FMA)與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結果 相較對照組,觀察組治療1個月后FMA評分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較對照組,觀察組治療1個月后NIHSS評分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IS偏癱患者采用血府逐瘀湯配合針灸治療效果確切,可促進肢體與神經功能恢復。
【關鍵詞】缺血性腦卒中偏癱;血府逐瘀湯;針灸;肢體運動功能;神經功能
【中圖分類號】R28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8..02
缺血性腦卒中在中老年群體中屬于高發(fā)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目前常規(guī)的西醫(yī)療法已經能夠更多地挽救患者生命,但偏癱等并發(fā)癥仍嚴重影響恢復期患者的生活質量。隨著近些年中醫(yī)學的迅速發(fā)展,利用中醫(yī)輔助西醫(yī)治療以改善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障礙,在臨床取得了不錯的療效,但目前尚未明確哪一種方案更為有效?;诖耍舜窝芯恐荚谔接懷痧鰷浜厢樉闹委煂S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效果觀察。具示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1月~2019年11月于我院神經內科接受治療的42例IS偏癱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21例。對照組男11例,女10例,年齡51~67歲,平均(62.75±5.71)歲;病程2~7 d,平均(4.26±0.78)d。觀察組男14例,女7例,年齡53~66歲,平均(62.03±5.41)歲;病程1~7d,平均(4.36±0.71)d。相較兩組基線資料,差異不顯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具有可對比性。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①西醫(yī)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1]中有關IS偏癱診斷標準;②中醫(yī)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辯證標準,主癥:手足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次癥:語言不利、口角流涎;舌脈:舌質黯淡、舌薄白、脈浮數或沉細。(2)排除標準:①免疫系統(tǒng)異常者;②患惡性腫瘤者;③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者;④機體耐受力差者;⑤患傳染性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在控制血壓血糖、腦保護劑、和康復訓練等常規(guī)治療之外進行針灸治療:選取穴位(合谷、外關、曲池、環(huán)跳、足三里、三陰交)后消毒,銀針直刺進針后提插捻轉,得氣后采用平補平瀉法,留針0.5 h,針灸1次/d,持續(xù)1個月。
1.3.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血府逐瘀湯,組方為甘草6 g、牛膝9 g、赤芍9 g、枳殼9 g、紅花9 g、桔梗9 g、當歸12 g、川芎12 g、桃仁12 g、柴胡12 g,生地黃15 g;用水煎煮,1劑/d,持續(xù)口服1個月。
1.4 評價指標
(1)運動功能:于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采用 Flugl meyer運功功能測評法(FMA)[3]測評,滿分100分,其中輕度運動障礙:96~99分;中度運動障礙:85~95分;明顯運動障礙:50~84分;嚴重運動障礙:<50分;(2)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參照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3]評定,滿分為42分,分值越高表明神經缺損越嚴重。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軟件分析數據,以x±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運動功能
相較對照組,觀察組治療1個月后FMA評分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IS患者中超過一半的患者治療后易遺留肢體功能障礙等后遺癥,其中主要以偏癱為主,對患者生理與心理健康均造成較大負面影響。西醫(yī)治療一般通過康復訓練來改善患者肢體功能障礙,提高患者自理能力,但恢復效果常因前期治療時間窗模糊而受到限制。
IS在傳統(tǒng)中醫(yī)學中屬于“中風”等范疇,其病因在于血瘀不散、經脈不利,故治療關鍵在于調理氣血、通絡散瘀。針灸治療中,曲池主治中風,合谷活血,足三里和三陰交健脾益氣。諸穴共同作用,可輔助IS偏癱患者腦組織循環(huán)盡快恢復正常,疏通經脈,調理氣血,以激活患者的運動和知覺功能,達到促進肢體障礙恢復的作用。血府逐瘀湯方中桃仁有抗凝血的功能,紅花有抗炎鎮(zhèn)痛的功能,兩者皆可活血化瘀;輔以牛膝、川芎和赤芍抗炎活血,可降低血清和血漿的粘度,改善血液循環(huán);輔以柴胡、當歸和桔梗活血行氣,可調節(jié)免疫。血府逐瘀湯配合針灸治療,可彌補常規(guī)西醫(yī)療法中前期治療時間窗模糊等不足,及時調理患者偏癱后的身體狀態(tài)。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對照組,觀察組治療1個月后FMA評分較高,NIHSS評分較低。表明IS偏癱患者采用血府逐瘀湯配合針灸治療效果確切,可促進肢體與神經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IS偏癱患者采用血府逐瘀湯配合針灸治療效果確切,可促進肢體與神經功能恢復。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8,51(9):666-682.
[2]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56-162.
[3] 孔 林.腹針聯合早期康復訓練對腦卒中病人神經功能恢復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9,17(3):446-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