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當中,苗族文化是重要的分支。苗族民間音樂也是民族民間音樂當中的一朵奇葩。社會經濟水平提高的同時,文化的交融也在加快,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也因此開始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F代音樂文化的發(fā)展對苗族音樂傳承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的傳承機制,增強苗族音樂的影響力并積極創(chuàng)新。要將苗族音樂元素和現代音樂元素進行融合,從而創(chuàng)作出真正符合現代人審美需求的苗族音樂,使苗族音樂獲得更好的發(fā)展與傳承。本文以貴州苗族民間音樂為例,探索分析與苗歌相關的民族文化,分析苗歌歌曲的特征,分析探討保護苗歌的方法與途徑,以期我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fā)展。
【關鍵詞】貴州;苗族;民歌;傳承發(fā)展;創(chuàng)新;民族音樂;民族文化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一、貴州苗族民歌簡介
根據傳統(tǒng)的分類以及實際的作用,貴州苗族民歌具體可分為飛歌、酒歌、鼓歌等不同的類型。以歌曲形式作為依據,則可以將其分為古歌、酒歌、勞動歌等。在查找整理已有資料的基礎之上,結合實際的考察情況,按照苗族民眾的風俗習慣,可以整體將苗族民歌劃分為下述類型。
(一)飛歌
飛歌是苗族歌曲當中最有特色的一類歌曲,也是苗族民歌藝術當中的珍寶,一般在迎送賓客或者召喚情人時演唱。飛歌的種類十分豐富,根據其用途又可分為喊歌、山歌等。在不同場景中演唱的飛歌,節(jié)奏和形式也不同,比如,在野外演唱的飛歌,聲調相對較為高昂,節(jié)奏也比較活潑,演唱時的音域也比較寬廣,樂句結尾處的織體以單聲部和多聲部為主。單聲部織體通常采用男女聲對唱的形式,感染力極強,一般在迎送賓客等場景中運用。演唱者通常根據現場的情緒即編即唱,內容以表達感謝和頌揚為主。
(二)情歌
在貴州苗族民歌當中,情歌的種類極其豐富,不同的地域,其稱謂也不一樣,具體包括“野外情歌”“坐姑娘”“采花”等。情歌的演唱者以未婚男女為主,歌曲的內容多為表達愛慕之情。單就其中的“游方歌”而言,其風格特征也有著極大差異。黔東南一帶游方歌的曲調細膩婉轉,特別是反排鄉(xiāng)地區(qū)的苗族情歌可謂遠近聞名。歌詞以押調體五言或者七言為主,部分采用疊句或者長短句,還有部分歌詞則屬于即興創(chuàng)作,曲調相對比較簡單,以一段體為主。歌曲的內容通常只有一個樂句,但是,為獲得良好的收尾效果,通常會在結尾部分再加一到兩個小節(jié)。如果樂句當中含有過渡音,通常會選擇假音演唱,同時,對音樂的強弱變化及氣息運用有著較高的要求。當情感表達結束時,音樂的節(jié)奏會放緩,節(jié)拍也會更加自由。
(三)風俗歌
風俗歌具體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生活風俗,另一種是節(jié)日風俗,根據其用途又可分為孝歌、出嫁歌等。生活風俗歌通常也被苗族人稱作酒歌,酒歌最主要的作用是在婚慶或者節(jié)目時,人們飲酒之際表達祝福之意的歌曲。老一輩的苗族人通過酒歌曲調傳唱各種悠久的歷史故事,或者歌頌先輩的豐功偉績。酒歌旋律變化幅度較小,風格一般比較莊重,具有明顯的朗誦特征,同一樂句往往會重復多次,僅僅因歌詞變化而進行輕微的調整。臺江施秉地區(qū)廣為傳唱的龍船節(jié)歌是苗族最富特色的節(jié)日歌曲,此類在比賽中演唱的歌曲也稱為龍船歌。龍船歌具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歌曲在比賽舉行前演唱,節(jié)奏輕松而活潑,通常由一人領唱,眾人齊聲合唱;另一類則由圍觀的群眾演唱,風格通常比較熱烈。
(四)敘事歌
敘事歌也稱為勞動歌,是苗族人民在長期勞動當中創(chuàng)作的歌曲,歌曲內容以反映勞動及生活為主,在世代傳承中,勞動歌得以不斷發(fā)展。貴州一帶廣為流傳的敘事歌,主要取材于真人真事,由集體創(chuàng)作而成,通過口頭吟詠的方式得以傳承。敘事歌的篇幅通常都比較長,題材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具有較強的故事性。在歷史不斷發(fā)展的同時,敘事歌的內容和類型也更加豐富,主要是在提煉歌曲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命名。以故事歌的內容作為依據,可以將其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是古歌,內容以各種神話故事為主;第二類是苦歌,主要反映勞苦大眾所承受的種種壓迫與剝削;第三類是斗爭歌,主要講述人民對封建統(tǒng)治勢力的反抗斗爭。
(五)儀式歌
儀式歌主要包括苗族人民在各種儀式活動當中演唱的歌曲,具體又可分為開禁歌、鼓歌等,其中以祭祀歌最為著名。苗族人民信奉神靈,尤其注重祭祀先祖。苗族民眾每年冬天都會進行大型的祭祀,同時演唱祭歌來酬謝神靈,感謝神靈所賜予的福祉。苗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多,其中西松是比較重要的節(jié)日,通常在每年秋后舉行。祭鼓節(jié)是苗族民間最為大型的祭祀,每隔十二年才會舉辦一次?;顒拥膬热葜饕菤⑴<漓胂茸?,同時邀請好友們一起聚會,唱歌跳舞,增進情感,使家庭生活更加幸福。
二、貴州苗族民間音樂傳承存在的困境
(一)市場經濟帶來的沖擊
從某種程度上講,大部分聽眾聽到的苗歌都屬于再創(chuàng)作歌曲,并非原汁原味的苗歌。以前民歌研究者和創(chuàng)作者前往苗族聚居地考察和采風時,還可以聽到當地民眾所演唱的民歌,盡管在語言交流方面存在障礙,但音樂表達并不會受影響。為促進區(qū)域旅游業(yè)發(fā)展,政府也會邀請當地民眾表演,但是為了吸引更多游客,苗民在表演時通常并不使用過去的苗歌,而選擇演唱創(chuàng)作的民歌。在苗民們看來,新創(chuàng)作的苗歌旋律更加動聽,也更易于與旅游者相互交流。此外,很多苗族青年受現代音樂影響,更愿意學習創(chuàng)作苗歌。長此以往,如果越來越多的苗民選擇學習演唱創(chuàng)作苗歌,傳統(tǒng)的苗歌就會逐漸被人們遺忘。與此同時,現在貴州一帶的民族節(jié)日活動大部分都是由政府組織,原本自發(fā)集會的氛圍逐漸淡化,過去的游方形式更是蕩然無存。時間一長,唯有年老的苗民和長期從事苗歌研究的學者才知道原生態(tài)的苗歌?,F在即使有研究者去貴州一帶采風,熱情邀請苗民演唱苗歌,很多苗民雖然愿意演唱,但是開口所唱的歌曲仍然以創(chuàng)作苗歌為主,除非采風者特意要求演唱傳統(tǒng)的苗歌,否則無法欣賞苗歌真正的風采。根據以上分析可知,苗歌創(chuàng)作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苗族音樂的傳播,同時也導致苗族音樂的本性被大幅度削弱。
(二)不專業(yè)的舞臺表演加工
旅游業(yè)發(fā)展速度加快的同時,為進一步突出旅游項目的地方特色,組織者會邀請專業(yè)團隊的演員演出節(jié)目。在貴州苗族舞蹈當中,有一種特殊的舞步,每進三步便要退兩步,充分反映了苗族人民生活的艱難。但是,舞蹈編劇為獲得更好的舞臺效果,將其改為每進三步只退一步,這種做法雖然增強了舞蹈的美感,但卻喪失了舞蹈本身的意義。單就舞步而言,只是省略了其中一小步,但是這一小步卻充分體現了苗族祖先們?yōu)楹蟠\求更好生存條件而付出的諸多努力,代表著甘于犧牲與奉獻的崇高精神。舞臺化的節(jié)目已經逐漸偏離苗族民間舞蹈原本的初衷,就連當地民眾也紛紛發(fā)聲,說這已經不是苗民的舞蹈。
(三)外來經濟文化的沖擊
現代多媒體的廣泛運用,極大地豐富了貴州一帶少數民族民眾的生活,同時也對各個民族的民族音樂造成極大影響。貴州苗族民眾善于通過歌舞表達情感,而歌舞也因此成為苗民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過去苗族民眾還會自發(fā)地組織集會,或者通過游方的形式,尋找令自己心動的伴侶,善于唱歌,或者善于吹奏樂器的男子,自然會吸引更多的女孩。年輕男子如果想得到女孩的喜愛,從幼時起就要跟著長輩們學習演奏樂器,演唱各種苗歌。社會信息化水平提高的同時,新的網絡傳播形式不斷涌現,貴州苗族青少年們更傾向于電視播出的各種娛樂節(jié)目,更關注繁華的大城市生活,或者是自己喜愛的影視明星,已經無暇顧及本民族的傳統(tǒng)音樂。
三、如何實現貴州苗族音樂的傳承發(fā)展
(一)通過媒體鼓勵原生態(tài)創(chuàng)新
自從央視舉辦的青歌賽設置民歌原生態(tài)唱法后,各族民眾紛紛開始認識到本民族音樂獨特的價值。各個地區(qū)也開始通過多種形式挑選出最出色的歌者,傳承并發(fā)揚民族傳統(tǒng)音樂。貴州一帶少數民族眾多,民間音樂十分豐富,并且舉辦了許多大規(guī)模的音樂比賽,使貴州民間音樂獲得更好的發(fā)展。作為貴州一帶最具特色的民族音樂,苗歌已經獲得很多創(chuàng)作者的認同,為促進苗族音樂的發(fā)展與傳承,人們開始嘗試運用苗族音樂元素進行創(chuàng)作。新民歌最大的特點在于具有強烈的節(jié)奏,旋律歡快動聽,很容易獲得人們的喜愛,而且富有鮮明的時代感。比如貴州苗族歌手阿幼朵,在央視舉辦的青歌賽中,憑借一曲《太陽鼓》和甜美的嗓音獲得了廣大觀眾的青睞,而人們也通過她的歌聲接觸到更多優(yōu)秀的苗歌作品。媒體傳播無形中擴大了苗歌的影響力,讓更多觀眾開始真正關注苗族音樂,深刻理解與苗歌相關的傳統(tǒng)文化。
(二)創(chuàng)新舞臺表演,走出國門
舞臺表演同樣也是傳承貴州苗族音樂的有效方式,比如極富苗族風情的反排木鼓舞。在1986年舉行的全國性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上,反排木鼓舞憑借優(yōu)美的舞姿獲得無數人贊賞,并且成功引起國際人士的關注。1989年貴州省民族民間藝術團受邀前往美國華盛頓參加由多個國家共同舉辦的國際藝術節(jié);1998年澳大利亞等國通過表演的方式將貴州苗族音樂和其他國家的民族音樂進行融合,使各個民族的民間音樂得以互相交流,在借鑒學習不同民族民間音樂的基礎上,極大地增強了貴州苗族音樂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三)將學校作為保護傳承基地
苗族民歌是先輩們用心血凝結而成的寶貴財富,現在很多年輕人包括在校學生,不愿意學習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少數民族文化。通過此次研究,筆者指出,作為傳統(tǒng)的精神文化,應當將苗歌引入校園,從廣大學生著手,進行引導和教育,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傳統(tǒng)民族文化資源不斷流失的問題,才能為民族文化提供保護。在貴州一帶,立足于學校,保護傳承苗族民間歌曲已經成為一種有效的方式,比如凱里學院音樂學院,針對民歌傳承設置了專業(yè)的課程。據現階段的情況來看,學院派演唱教學的內容主要包括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兩類,關于原生態(tài)唱法的內容則少之又少,凱里學院之所以設置民族文化的傳承班,正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原生態(tài)唱法。此外,還可以聘請民間藝人擔任教職。比如臺江縣的大部分學校已經開設了與苗歌相關的課程,唯有如此,才能充分發(fā)揮學校在民族文化傳承中的作用,使學校成為傳播民族音樂文化的基地。
(四)積極開展相關的搜集整理工作
要想促進貴州苗族音樂的發(fā)展,最恰當的方式就是在苗民聚居地建立專業(yè)的研究機構,這樣有利于研究者搜集與苗族音樂相關的信息,并進行系統(tǒng)研究和探索。為更好地整理與搜集貴州當地的苗族音樂,首先,研究人員必須深入苗民聚居地,與專業(yè)人士溝通,了解與貴州苗族音樂相關的歷史文化,整理與貴州苗族音樂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真正理解貴州苗族的民間音樂。其次,研究者要認真分析貴州民族音樂素材,關注當地苗民的生活。無論是節(jié)日當中,抑或是生活當中的音樂,研究者都必須準確地做好記錄,尤其是大型節(jié)日活動中的歌舞表演,最能體現貴州苗族音樂的特色。
(五)充分發(fā)揮政府的作用
貴州苗族音樂不僅是當地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是研究當地民族文化新的切入點,無論是開展保護工作,還是著手開發(fā),都需要政府的引導。要想在學校教育當中引入苗族音樂,需要政府組織人員編寫相關教材;當地民間表演團體外出表演時,也需要政府負責安排。貴州苗族音樂的發(fā)展和傳承都需要政府部門、學校以及相關研究機構的參與。學校教育可以讓更多人真正理解與苗族音樂相關的知識;研究機構則需要深入苗族民眾聚居之地開展相關的調查工作,分析貴州苗族音樂傳承及發(fā)展方面存在的問題。在促進苗族音樂發(fā)展的同時,政府還必須認真分析當前存在的不足,要合理地開發(fā)旅游資源,尊重苗族人原本的傳統(tǒng)和習俗。政府應當積極鼓勵苗族青年學習本民族音樂文化,讓他們充分認識到本民族音樂的價值,不能一味追求現代音樂,而忽略了本民族的寶貴文化財富?,F代音樂文化只是平時生活當中的點綴,本民族音樂才是根本所在。身為苗族青年,要尊重理解本民族音樂文化,學習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相信在政府的支持與引導之下,苗族音樂會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肖育軍.貴州民族民間音樂的保護與傳承:以黔東南苗族民歌為例[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3(5).
[2]張應華.貴州苗族音樂學校教育傳播及其文化背景[J].教育文化論壇,2012(4).
[3]黃冰漫.貴州苗族“飛歌”的傳承及保護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4(9).
[4]高妮婭.苗族音樂元素在現代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J].大舞臺,2014(12).
作者簡介:何莎莎(1993-),女,江西九江,博士在讀,研究方向:聲樂演唱(美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