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小強
提到英語教學方式的改革,首先與之相對的便是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教師在教學中思考自身教學,是否圍繞著應試教育目標,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英語偏重知識內容,鍛煉解題技巧等,而忽視了對學生英語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英語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亟待加強。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一方面反思當前英語教學現狀,一方面從學生英語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不斷突破、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為學生呈現全新的、富有趣味性和知識性的英語課堂,實現英語教學方式改革的重要意義。
很多初中英語教師在教學中,仍采用教師主講內容,學生被動聽課的形式。對于學習自主強的學生可以跟隨教師的思路認真學習和掌握相應的英語知識,但是對于英語基礎薄弱、學習專注度不高的學生而言,教師純語言傳授式的教學形式容易使這類學生很快失去聽課興趣和欲望。實際上,傳統(tǒng)的教師占據課堂主體地位的教學方式,我們肯定教師的辛苦付出,但沒有考慮中學生英語學習與接受的實際,既沒有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也沒有考慮班級學生英語基礎參差的情況,因此教學效果不顯著。
很多教師對學生英語學習狀況的評判標準便是一紙試卷,加上學校對教師教學水平的考察以及中考的壓力等,很多教師的教學目標偏重于應試,通過題海戰(zhàn)術等形式提升學生的英語答題準確率,進而實現學生在英語考試中取得更高分數。實際上,脫離學生英語知識學習目的的教育是無意義的。很多教師英語教育素養(yǎng)亟待提高,教學目標嚴重偏離國家對中學英語課程教學的要求,教學沒有適應學生英語學習與發(fā)展的規(guī)律。題海戰(zhàn)術不可取,學生被包裹在如此壓抑、無趣的學習氛圍中,很難實現英語學習的自我突破。
國家新課程標準對初中英語教學提出明確要求,教學要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實現對英語知識的有效學習,同時調動學科思維能力深化對英語學科的理解認知,達到學生英語綜合能力不斷提升的目的。以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愛好為出發(fā)點,以培養(yǎng)學生英語綜合素養(yǎng)為立足點,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進行思考與探索。以學習“I’m watching the TV”為例,學生接觸時態(tài)的學習,教師不要機械化地教授學生現在進行時就是“be +動詞ing”的形式,而是教學中引入生活化場景,學生分別進行寫字、舉手、喝水等常規(guī)動作,引導學生分組利用本課所學進行英語對話練習。教師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英語語言表達習慣,提到“你在做什么?”就想到“I’m doing...”而不是在腦海里首先反應出公式,再進行套用式語言表達。在不斷地自主練習中,達到對知識內容的有效把握,實現重要的教育目標。
中學英語教學若要實現有效的教學方式改革,教師還應該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先進網絡教育資源,作為教師英語教學的拓展與補充。教師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從學生英語知識學習的實際出發(fā)將網絡資源中有助于學生英語能力提升的內容進行設計,采用情境創(chuàng)設等形式活化初中英語課堂,給予學生全新的英語學習體驗,實現英語教學改革的意義。
為了實現初中英語教學方式改革的有效性,教師還應該集合學生的智慧,分不同階段針對英語課堂教學進行評價和總結。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學生表達對英語課堂的期望,包括豐富活動等;教師也對自身教學進行反思和教學進一步改革實踐,實現教育、學習的雙向促進。
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改革教學方式是自我教育思維的突破,也是順應學生英語學習與成長規(guī)律的重要舉措。教師積極探索教學方法改革的策略,在教學實踐中幫助與引導學生達到更理想的英語學習效果,為后續(xù)的英語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