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 攀
說到評論員,很多人的印象都是老成持重。因此,當我說自己是一名評論員時,有人會投以懷疑的眼光。這種質(zhì)疑讓我看到自己的劣勢:缺乏積累,沒有經(jīng)驗??辞辶肆觿荩蛻摲e極作為、主動彌補。
從大一開始,我便在媒體當實習記者,在江蘇各地奔波采訪,寫了10多萬字的報道。畢業(yè)后進入浙江日報全媒體文化新聞部工作,不久后從一名見習記者意外轉(zhuǎn)型為一名評論員。以前,看到報紙上刊發(fā)的本報評論員文章和之江平文章,除了佩服之外就是看不懂。當我自己真正接觸評論后,最強烈的感受是本領(lǐng)恐慌。
所幸,在部門領(lǐng)導和前輩的指導下,進入全媒體評論理論部不到一個月,我寫了一篇兩會走筆,后來就陸續(xù)開始寫政論文章,2019年參與了全國兩會報道,2019年共完成3篇之江平文章和10多篇本報評論員文章,一個月的總編輯好稿最多能有8篇。當然,數(shù)量不代表質(zhì)量,但最起碼算是進入評論殿堂了。
從以前一直在路上,到現(xiàn)在更多的是坐在辦公室里思考,變化的是工作方式,不變的是不斷學習、增強本領(lǐng)??傆腥苏f,新聞無學。這話雖有一定道理,但應該被拿來鞭策自己:如何讓自己變得更有學問?如何讓評論作品更有價值?也許很多年后,我可以大膽地說一聲:新聞有學!
大學畢業(yè),新聞專業(yè)內(nèi)的其他男同學都去了收入更高的地產(chǎn)行業(yè)和互聯(lián)網(wǎng)通訊行業(yè)。盡管不乏師友勸我告別新聞這個行業(yè),但我還是選擇了新聞。不為別的,只為熱愛。年輕,就應追逐熱愛。
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蓬勃發(fā)展,傳統(tǒng)新聞行業(yè)似乎風光不再。在街上隨便拉一個年輕人,他可能都會說愛看的是頭條、短視頻、虎撲等,而不是電視和報紙。一杯清茶、一張報紙,仿佛就是落伍的代名詞。我不這么認為。時代在變,媒介的形式迭代,但總有一些東西從未改變。
比如說,我始終相信文字表達的力量。作為一名業(yè)余新媒體玩家,曾生產(chǎn)出不少閱讀量超過“10萬+”的作品,可我感覺受益最大的恰是傳統(tǒng)媒體教會我的對文字的把握和運用。我曾寫過一篇千余字文章,題目為《別嫌讀書苦,那是我們通往世界的路》,登上社交平臺熱搜。有些文字沒人看,并不是文字這種介質(zhì)被時代拋棄,只是不夠好。
好的文字,短短幾句,或能打動人心,或能激發(fā)力量,但皆非憑空得來,而是功夫下在平時。我有一個習慣,看到好句子就摘錄下來,時間久了,就會逐漸形成自己的表達。比如,人民日報頭版報道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顒涌偨Y(jié)會議,通稿當中形容這次慶?;顒訒r有一句話:“氣勢恢弘、大度雍容,綱維有序、禮樂交融”。顯然,這四個詞語內(nèi)涵豐富、氣質(zhì)典雅卻很少出現(xiàn),是非常富有文字功底的表達,我摘錄了下來。
除了積累,還需要多多打磨。古人說,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從事評論寫作,打磨文字的意識和能力應該長存心中、踐行在日常。今年初第一個工作日,全省上下開展“三服務”活動,廣大黨員干部下基層、去一線。當天,浙江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本報評論員文章《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記得在寫作時,部門領(lǐng)導親自指導、反復修改,為取標題思考良久。這篇文章被大量轉(zhuǎn)載,“到最需要的地方去”這個標題深入人心,極富號召力。
文字表達力的背后,其實是思想力和情感力的支撐。文字能直觀反映一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思想厚度,也能承載感情。不論是主題教育還是“三服務”的相關(guān)內(nèi)容,我都長期關(guān)注,因此容易把評論寫到點子上,有傳播力和影響力。有好幾次,長期未聯(lián)系的朋友還找到我,說看了我的評論十分感動,比如《年輕是資本,不實干只會本虧利空》,就比較情真意切言辭優(yōu)美。
當然,評論員的文字不是肆意抒懷,也不是個人情調(diào)的渲染?!懊钍帧币埠?,“辣手”也罷,著出評論文章都肩負著某種“道義”。有媒體的前輩說,要能做到面對自己的文字永不臉紅,是一種能力。這就需要評論員“敬惜字紙”,堅持以新聞人的擔當和職責為推動社會進步發(fā)出強音,讓自己寫下的每句話都站得住腳、經(jīng)得起檢驗。
對年輕評論員來說,最大短板是經(jīng)驗的不足和思考的不夠,而彌補這一短板的最佳方式就是閱讀。
記得做實習記者時,因為不會寫報道,我就下載打印一些經(jīng)典報道,反復閱讀。成為評論員后,作為一名業(yè)內(nèi)新人,不了解、不會寫是我遇到的困境。那該怎么辦?依然要靠閱讀。
比如,中國青年報曹林老師所著的《時評寫作十六講》《時評寫作十講》,都是我案頭的常備書,尤其是《時評寫作十講》,我通讀數(shù)遍書已翻舊,很好地加深了我對評論的理解。人民日報任仲平文選,那更是寫政論之前必須要深入學習的書籍了。隨著評論寫作的增多,我回頭看這些書,每次都有新認知。
除了讀評論類書籍,還需要多讀一些專業(yè)書籍,盡量讓自己在某個領(lǐng)域有一定的見解。否則,寫出來的評論只會是隔靴搔癢。魯迅致顏黎民信中說,“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樣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每篇署上自己名字的文章,都會陪伴自己一生。我們都應努力生產(chǎn)一些精品,少生產(chǎn)一些劣作。
因此,工作日的每天中午,我?guī)缀醵紩サ牡胤骄褪钦銏髸燥L書屋,刷飯卡購買書籍成為一大樂趣,最近就買了《歷史學家的技藝》《在路上》《雍正全傳》等。算下來,參加工作已在浙報曉風書屋買了幾十本書。我還會閱讀電子書。與紙質(zhì)書相比,電子書可以隨時隨地打開手機閱讀,也更便宜。
積累的知識,總會起到作用。去年第一次參與全國兩會報道,我很懵,為了對全國兩會的歷史和制度有所了解,我還專門閱讀了人大、政協(xié)制度的相關(guān)書籍,瀏覽了之前國內(nèi)媒體的全國兩會評論,于是很快進入工作狀態(tài),每天至少寫一篇評論。
新華社著名記者南振中曾說,工作需求推動讀書、讀書提升工作水準,這就是工作與讀書的辯證關(guān)系。所以我覺得工作是一件挺快樂的事情,工作既大幅度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又順帶能有一份收入,兩全其美之事,豈不美哉?
當知識的保質(zhì)期越來越短、思想的折舊速度越來越快,倘若不讀書不學習,面臨的不只是寫作瓶頸那么簡單。現(xiàn)實當中,有的人年紀輕輕就覺得生活沒有了意義,陷入了“虛無主義”陷阱,很可能正是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的緣故。讀書,不敢說是為了“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但至少能提升思想力和辨別力,讓個人的內(nèi)涵越來越豐富。
做新聞,職業(yè)敏感度很重要。在大學時做個人微信公眾號,我每天都能找到不一樣的選題。在全媒體文化新聞部當見習記者時,我經(jīng)常跑溫州,因為每次去那里都能發(fā)現(xiàn)并積累許多新選題。
評論員則有一些不同。眼看著每天都有許多時事熱點發(fā)生,似乎都可以作為評論選題,但這些選題各有不同、價值有大小。能否找到好選題,提出一個旗幟鮮明的論點,是一篇作品成功的開始,而這主要靠的是腦力和眼力。增強敏感性,讓眼力夠準,才能使評論脫穎而出,提升評論作品的價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去年10月23日,浙江新聞客戶端全網(wǎng)首發(fā)謝高華去世的快訊,之后不到一刻鐘,浙江新聞客戶端就發(fā)出我撰寫的評論《謝高華去世,他給我們留下怎樣的精神遺產(chǎn)?》,閱讀量很快超過30萬,被大量轉(zhuǎn)載和引用。這篇評論的見報稿最終獲得浙江新聞獎報刊類一等獎。那么,高度的敏感性從哪兒來?我有以下三點拙見。
首先,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多看新聞、多瀏覽社交媒體,特別是在看重大熱點新聞時有意識地思考這條新聞的評論價值,琢磨評論的角度,然后對照下其他媒體推出的相關(guān)評論作品,看看有無可資借鑒之處。
其次,作為黨報評論員,要對中央和省委的中心工作有一定的了解,熟讀深思,從各種政策和提法當中發(fā)現(xiàn)角度,我的不少評論選題就是這么產(chǎn)生的。比如,今年4月份,我在浙江日報觀點版發(fā)表了一篇評論《“三服務”好做法要及時制度化》,正是來自于我對“三服務”活動長達一年多的觀察和思考。
最后,要培養(yǎng)表達沖動,練就“倚馬可待”的功夫。平時要多表達,敢于表達。如果有些話不說出來,就會覺得很難受,即所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那就能有感而發(fā)、有的放矢,寫出來的文章自然明白曉暢、一氣呵成。去年11月,新華社徐勇老師去世。看了他的故事后,我很感動。12月10日,浙江新聞界舉行座談會,紀念徐勇學習徐勇,我當天下午寫出了《弄潮·快評 |當我們紀念徐勇,我們在紀念什么?》一文,受到廣泛肯定。今年,徐勇老師的夫人還送來了一本書,將這篇評論收錄進去。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憑空降臨的靈感,只有不辭辛勞地準備,方能在日常工作中找到有價值有分量的選題,多出一些精品,甚至在某個瞬間捕捉到靈感,妙筆生花。在新中國的新聞事業(yè)史上,新聞評論名家輩出、光彩照人,評論佳作燦若星河、耀眼奪目。作為一名入行不久的年輕評論員,我將再接再厲。
這些技能你get了嗎?
■ 好的文字,短短幾句,或能打動人心,或能激發(fā)力量,但皆非憑空得來,而是要把功夫下在平時,趁早積累。除了積累,還需要多多打磨。文字表達力的背后,其實是思想力和情感力的支撐。
■ 讀書能彌補經(jīng)驗不足,讀書能增加見聞、積累知識、鍛煉思維能力。站在智者的肩膀上,才能加速個人的成長。
■ 沒有憑空降臨的靈感,只有不辭辛勞地準備,方能在日常工作中找到有價值有分量的選題,多出一些精品,甚至在某個瞬間捕捉到靈感,妙筆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