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燁
《新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將“告狀”定義為1、原告到法院控告或起訴;2、向領導或家長控訴他人對自己不公平的待遇。在成人的世界里,通常所說的告狀其實就是“告發(fā)”或者“舉報”的代名詞,指的是到有關行政部門去舉報他人言論或者不當行為。幼兒的告狀行為與成人的告狀行為是有差異的,幼兒的告狀行為即幼兒意識到自己受了委屈,或者發(fā)現(xiàn)其他幼兒的行為與幼兒園的集體規(guī)范、老師平時對全體幼兒的要求不相吻合時,主動向老師發(fā)起的一種互動行為。
有研究表明:中班幼兒的告狀行為多是由道德感激發(fā)出來的。4—5歲幼兒在對待各種規(guī)則的態(tài)度上,盡管自己掌握不全卻認為規(guī)則是神圣不可違背的,幼兒對行為作出判斷時主要是依據(jù)行為的后果,而不會考慮行為者的主觀動機。鑒于幼兒道德發(fā)展的這一特點,當有同伴違反了老師制定的規(guī)則時,就會引發(fā)幼兒的告狀行為。
1.學校因素
幼兒園的師資力量不夠,除班主任外,配班教師和保育員學歷較低且流動很大,幾乎一個學期就會換一批;因為頻繁更換也導致班級老師對每個孩子的特征及性格習慣等掌握不夠科學全面,這使得幼兒的“告狀”得不到恰當?shù)囊龑?,使其自由的發(fā)展下去導致“告狀”事件越來越多,老師更是越來越疲于應付。
2.家庭因素
根據(jù)對中一班的幾個愛告狀的幼兒家長的訪談交流中得知,這些幼兒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中所有的親人都很溺愛,認為孩子還小,害怕孩子在幼兒園受委屈,因此經(jīng)常告誡幼兒“在幼兒園受欺負了要告訴老師”“ 不會做的事情找老師”等。因此導致了幼兒不管遇到什么事,首先想到的是去告訴老師,而不是自己想辦法獨自處理問題。在這樣潛移默化地影響下,幼兒越來越依賴老師,越來越會“告狀”。家庭因素無疑是導致幼兒產生“告狀”行為的原因之一,也對幼兒的全面發(fā)展造成了深遠影響。
首先,教師要對幼兒的“告狀”問題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學會理解幼兒的“告狀”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積極面對幼兒的“告狀”事件。抓住幼兒“告狀”的機會加以適當?shù)慕逃囵B(yǎng)幼兒學會自己處理問題。比如:幼兒在狀告同伴不遵守規(guī)則時,引導他去與同伴交流,幫助同伴改正不正確的行為。這樣不僅使得“告狀”事件得到解決,又使雙方幼兒“化干戈為玉帛”,增加了他們交往的機會;還能使告狀幼兒有著獨立處理事情的機會。同時也鍛煉了幼兒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
作為幼兒教師我們的責任重大,幼兒的健康成長需要我們加倍呵護,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耐心地引導幼兒,在幼兒需要幫助時應抓住機會及時地給予幼兒幫助。而幼兒的告狀行為就提供了這樣的機會,處理幼兒的“告狀”既能回應幼兒的需求,又能引導幼兒與同伴交往。有人說:“朋友是人生的一筆寶貴的財富”,那么在幼兒園就建立起來的友誼無疑是更加彌足珍貴的。但是“告狀”就會拉開幼兒雙方的距離,幼兒不會喜歡告自己狀的同伴,教師要引導幼兒和諧的交流,多設置情景引導幼兒認識的“告狀”對同伴的傷害,讓幼兒主動幫助同伴改正壞習慣,學會更好地交朋友。
幼兒教師作為幼兒人生起步最重要的引領者之一,幼兒教師更應該愛護幼兒,尊重幼兒。而許多教師在面對幼兒頻繁“告狀”時忽視、消極的態(tài)度就是對幼兒的不尊重。老師的這種態(tài)度會對幼兒心靈帶來傷害,認為老師不喜歡他們,同時也會認為就算不遵守規(guī)則老師也不會管從而導致產生違反規(guī)范的行為。所以教師要正確面對幼兒的告狀問題,即使很忙時也要點點頭給予幼兒回應,不要讓幼兒覺得老師忽視了他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溺愛往往會成為“教育殺手”,孩子在家時事事包辦,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把孩子送幼兒園就千叮嚀萬囑咐要對他們的孩子多加關照,完全不給幼兒自己動手動腦處理事情的機會,幼兒的自理能力得不到發(fā)展,在家依賴父母,在幼兒園依賴老師,大大增加了老師的工作量,同時也導致幼兒許多的“告狀”事件得不到及時處理。面對這種現(xiàn)象,教師要與家長多溝通,為家長講解溺愛對孩子成長造成影響的嚴重性,糾正家長錯誤的教育觀念,與家長密切聯(lián)系,共同探討對幼兒更好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