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英
八月的固陽大地,綠色如織。
一眼望不透的綠在清風的吹拂下,搖曳著令人心動的波紋。尤其是東河槽這一大片甜菜地,葉片挨挨擠擠,搶著想冒出一點點的頭來,終是互相牽制著遮蔽了腳下的這片土地。王大爺悠閑地穿梭在綠色之中,用手撥開幾條縫,剛下過腳,所過之處便又密密的合上了。
“需要再澆澆水了,喝足了,甜菜會長得更稠實,地下的個頭會更大!”王大爺對著曬在太陽下的葉片言語著。如今,王大爺操心的不再是侍弄了大半輩子的土地能不能豐收了:“現(xiàn)在有人幫我種,種得比我那些年強十倍?!彼c起一顆煙,深深的吸了兩口,煙圈繞過頭頂,充盈著滿足的味道。
六十五歲的王大爺可是種了一輩子的地。前年種小麥,去年換種蕎麥,收成實在不好,今年再換個土豆種種。家里六口人三四十畝田地,王大爺老兩口種,從春風吹醒土地的那些日子算起,每日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干,汗珠子摔在地上裂成八瓣,靠天吃飯的土地,年年沒個喜人的色澤。直至秋霜落盡,回頭來看,收入也不過幾千塊,付出與收獲的比例傾斜的實在厲害。常年的勞作讓老伴落下了殘疾,維持藥片片的錢花起來都有困難。兒女們?yōu)榱松睿x擇去城里打工,年歲漸大的王大爺旱煙袋磕的當當響:這地閑置著可惜,復墾又艱辛,如何是個好?一顆疙瘩擰上了王大爺?shù)拿夹摹?/p>
“誰來種地”不只是王大爺?shù)膿?,更是鄉(xiāng)村一群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王大爺”的心病。瞄準農(nóng)村青年勞動力大量外出,留守大爺大娘務農(nóng)的“難點”和一批土地撂荒威脅糧食安全的“痛點”,金山鎮(zhèn)協(xié)和義東河槽村駐村工作隊積極探索新型耕種模式:“村黨委+村集體經(jīng)濟合作社+農(nóng)戶+技術團隊”的土地托管模式應用而生。
土地托管就是在農(nóng)戶自愿的基礎上,將土地托管到合作社,合作社和技術團隊從選種到管理,再到銷售全程提供“保姆式”、“菜單式”服務,幫助村民特別是一些貧困戶脫貧解困?!白约业暮⒆右唤o別人來管理”王大爺不免有幾分擔心,可再看看殘疾的老伴,看看自己蒼老的雙手,握個鋤把都僵硬的不行。再說,種地現(xiàn)在哪還需要牛呀鐮呀,大型機械化耕種,那“鐵家伙”不小心挨蹭一下,鼻子可是比臉也大了,王大爺狠狠心,抱著試一試的態(tài)度,交了每畝300元的“托管費”,便把希望寄托在了土地上。
平整土地、科學施肥、選籽下種;埋管澆水、機械打藥,規(guī)劃收割……技術團隊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做的細致,每一道操作都科學有序,莊戶肥厚的著實喜人。2019年秋天收獲的土豆個個都有碗口大小,王大爺看在眼里,喜上眉稍。村里還雇傭王大爺當起了保育員。擰開閥門澆澆水,雇上人工鋤鋤草,騎上電三輪看看長勢,輕輕松松育苗的王大爺,領著每月2400元的工資,心里像開了的土豆花一樣淳樸。
盤點過去一年的收入,王大爺高興的合不攏嘴?!俺プ曰I部分,每畝純利潤在500元以上,加上我每月的工資,日子過的富足有余,哪用得著兒女們貼補了,我還倒想著給孫子外甥點錢呢!”土地托管,受益的不止王大爺一人。在村有勞動能力的鄉(xiāng)親光是在農(nóng)忙季節(jié)拔拔草,收割時干些零碎活也能掙個萬把塊。“讓老百姓看到實實在在的實惠,說白就得讓他們把錢揣進兜兜里,把心放在肚子里,共同脫貧致富,才是硬道理”,脫貧干部真誠地說。
“如今,我可是旱澇保豐收”王大爺自豪地有點不成樣子:“土地進了托管班,我也成了田保姆?!贝鬆敽俸僖粯?,掐滅指尖的煙頭,“嗚”的擰動車把,電三輪就快速行駛在新修的水泥路上了。
王大爺從不接受到勉強支持,再到如今的完全信任,土地托管模式“托”出后山這一片田地新的希望?!安浑x鄉(xiāng)不離地,不種田有收益,我王老漢這甩手掌柜當?shù)耐纯臁!蓖醮鬆數(shù)男φZ在八月六百多畝集中連片的甜菜地上空久久回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