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夢
(河北省黃驊市齊家務鎮(zhèn)齊家務中學,河北 黃驊 061100)
在學習《孫權勸學》這篇課文時,需要找到文章中的關鍵詞句再進行針對性地提問。這篇課文一開始就寫道:“初,權謂呂蒙曰:‘卿當今涂掌事,不可不學?!眳蚊砷_始學習得益于孫權的勸說。因此,通過閱讀找出這句重要的句子,可以知道這篇文章學習的重點內容是弄懂孫權是如何勸說呂蒙學習的。為此,語文教師可以就“勸”字進行提問。只要學生弄懂了孫權是如何勸說呂蒙學習的,那么可以說學生已經(jīng)基本掌握了這篇文章的主旨內容了。
在教學《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文章時,有這么一個場景,那就是戰(zhàn)士蹲在防空洞吃雪。教師要讓學生明白這個舉動所蘊含的精神,如果不加思考隨便提問:同學們知道這段話體現(xiàn)了戰(zhàn)士的什么精神嗎?這種直白、呆板而又空洞的提問顯然很難提起學生回答問題的興趣,反而會讓學生覺得學習語文是一件乏味的事情。因此,針對這種情況,初中語文教師在提問時要注重遣詞造句的藝術性,假如教師能夠抓住文中出現(xiàn)的“三笑”進行提問,問學生“笑了笑”“笑起來”“笑著”,這幾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這三處不同用詞的笑都體現(xiàn)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感?顯然,這樣的提問立刻變得精致很多,而且這種提問充滿藝術的氣息,更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從而激發(fā)和活躍學生的思維。
語文教學中必須要將問題的曲折性進行明確,將學生興趣充分的誘發(fā),將學生思維的浪花激發(fā)出來,課堂提問的藝術性就體現(xiàn)在這里。作為教師,要善于借鑒和反思所提出的問題,使這一個問題提出以后學生的熱情能夠激發(fā)出來,學生智慧能夠得到提高,學生能夠積極地進行思考,學生智慧的火花能夠源源不斷地迸發(fā)出來。因此,身為初中語文教師的我們必須要從適時教學情境以及學生生活經(jīng)驗著手,對好問題的內涵進行精心地挖掘,使學生能夠對學習內容加以思考和審視,不斷地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將學生的求知欲高度激活起來。比如,在進行《社戲》一課的教學時,筆者提出了如下幾個問題:為什么豆還是原來的豆,但是卻不像昨夜那樣好吃?你們在生活中有沒有和作者相似的經(jīng)歷?筆者這樣因勢利導,使學生對自己童年快樂回憶和美好經(jīng)歷有了認識,進而能夠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最大限度上產(chǎn)生共鳴。
語文老師提問要避免戴變色鏡,對全體學生要一視同仁,設置提問的問題既要顧及優(yōu)等生、中等生,也要關注學困生,要有的放矢,難易適宜。使優(yōu)等生對提問的內容經(jīng)過自己的思考,就能驚喜得出答案;又能使學困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找到學習語文的自信心,找到成就感;使中等生感覺難易適中,恰到好處,經(jīng)過思考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千萬不能只面向學困生,使問題過于簡單,使優(yōu)等生感覺沒有思維的價值,索然無味;同時也不能設計的過于深奧,使優(yōu)等生感覺很過癮,但對學困生來說,卻茫然不知所措,無所適從,嚴重打擊了學困生學習的信心,使他們失去了學習語文的快樂。因此為了有效地提問,老師要構建提問情境,展現(xiàn)課文問題的背景,有的放矢,切中要害,顧全大局,調動每一個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提高每一個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創(chuàng)新性,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問題的時間、空間,使每個學生問有所獲,更加熱愛語文。
初中語文課堂的提問要具有曲折性。課堂的提問如果一直是直來直去的,學生就會覺得索然無味,不愿意動腦思考,妨礙了學生大腦思維的發(fā)展。如果把“直問”換成“曲問”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錢夢龍老師曾經(jīng)說過:“曲問者,活問也,問題多拐個彎,學生要多動一個腦筋,才能作答,因而較能活躍學生思維。”“曲問”往往是老師把握住問題的關鍵,在提問上欲擒故縱,就像放風箏一樣,風箏飛得再遠,線也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但“曲問”也不要太過于“曲”,太過曲折的提問,可能讓學生出現(xiàn)理解偏差,就像斷了線的風箏。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一方面要便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另一方面通過提問能夠達到訓練和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目的。因此,教師對于提出的問題,要從多個角度去思考,提問的深度要進行考究,從而使得學生對于同一個問題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找到解決同一題的多種方法,達到發(fā)散思維的目的。比如在教學《愛蓮說》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這樣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蓮”的品質與社會生活中的哪些人相類似?在學習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首詩后,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這句話還蘊含了什么樣的哲理?仔細分析可以看出這兩個問題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提問讓學生想到更多、更深,并且這種提問能夠引導學生思考閱讀與做人的關系。不僅有效地擴寬了學生的思維發(fā)散空間,而且還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學生的精神世界起到了很好的塑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