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 娜
(內蒙古藝術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作為琵琶教學人員來說,在基礎的教學階段,通過樂器特殊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與演奏方法,將琵琶音樂中包含的美學風格、美學形式以及美學信息等進行進一步的展現(xiàn),在此基礎上同中國特有的文化與審美相互融合,慢慢進行教學中的內容滲透與改進,將融合的教學模式傳遞給學生。除此以外,還需要逐步提升學生的基本技術能力、視奏能力、與人協(xié)作能力等內容,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傳承與發(fā)揚人文精神、民族特色[1]。
人們對于美的追求與向往是一直存在的內容,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社會也在不斷地進步與發(fā)展,在高校的教學中,對于美學的定義、理解與詮釋都在不斷發(fā)生變化[2]。音樂本身就是以聲音為主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在進行琵琶學習期間,除了有扎實的基礎演奏技法以外,還需要對讀譜方式進行學習,將聽覺與感受力延伸。
在日常的教學中,很多學生盡管經(jīng)過了多年的訓練與練習,技法純粹,演奏流暢,但是全篇樂曲演奏完畢之后,從情緒的發(fā)展以及演奏的音色方面依舊沒有合適的選擇。這樣的選擇誤差將是高校琵琶教學中的重點,也是每一位琵琶教師應該深思的關鍵性問題。學生在最初學習琵琶的過程中,沒有從心里建立相對應的美學思想,就彈奏來說也只是進行技法方面的學習,審美思想的轉換、演奏方式的差別、音色配合的情緒等內容都需要有進一步的改進。
鑒于此,在學習琵琶樂器初期,美學教育的滲透十分關鍵[3]。在進行美學教育期間,初學的學生也需要從美學素養(yǎng)方面進行提升,將美學教育進行完善。學習初期,學生彈奏時是否具有科學合理的美學融合等諸多細節(jié)都需要教師進行引導,并在實際的教學階段通過示范、講解以及觀摩等多種方式對美學教育進行滲透,按照現(xiàn)有的掌握模式進行相對應的指導,讓學生能夠通過聆聽聲音、判斷聲音來培養(yǎng)對樂曲的感受,以此來開拓審美視野,讓學生能夠在美學方面建立自己的模式。
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十分關鍵,也就是說,審美能力與審美品位可以直接影響到學生今后的音樂才能以及音樂能力,還會影響到琵琶演奏技能今后的優(yōu)秀程度。所以說,審美能力是音色的引導者與判斷者[4],是教師對學習者輔導的關鍵依據(jù),也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審視的對比參照。有音樂的地方就有美學教育,只要進行音樂方面的學習就需要有美學教育的支撐,想要有成熟并且完美的演奏表達能力,就需要將美學教育的訓練內容從頭到尾進行滲透。
單純性的技術訓練需要與美學訓練進行融合,在訓練基本功的同時將自身的美感進行強化與表達,通過教師的引導、日常的基礎訓練、樂曲方面的練習等內容,強化提升基本功。加強美學的訓練,讓學生能夠在日常的學習中有美學的感悟,不斷強化美學的學習力度,讓學生能夠在這樣的氛圍中培養(yǎng)自己的美學素養(yǎng)[5]。
任何的音樂樂器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與缺陷表現(xiàn),但是人們對于聲音美感的感受是統(tǒng)一的,音樂需要以聲音作為載體進行傳播,在進行樂曲演奏過程中需要將曲目的內容以及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思想進行描繪,所以在高校琵琶教學階段,日常訓練就需要重視音色、音質等內容的練習[6]。再者琵琶屬于彈撥樂器,右手需要有多樣的彈奏手法,就以最基礎的演奏技法為例,不一樣的位置選擇,不一樣的觸弦深淺,不一樣的力度等細節(jié)所達到的音色是不同的。
一般來講,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親手示范讓學生進行音色之間的聆聽,這樣反復練習的過程,就是一種循環(huán)鞏固的過程,讓學生能夠在心中構建出琵琶音色之間的區(qū)別、情感的變化,慢慢能通過大量的練習讓同一種音色逐漸在反復中進行穩(wěn)定的表達,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在任何樂曲中都擁有收放自如的自信。
音樂不單是以單獨音符的形式呈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大部分的呈現(xiàn)方式都是以音程、和弦立體的方式進行內容呈現(xiàn)。在琵琶演奏的過程中,雙手之間都有不同的功能,只有將雙手之間的配合達到比較科學有效的狀態(tài),才能更好地得到優(yōu)質的效果。在琵琶演奏階段,左右手的功能有所不同,左手的主要任務是進行按弦,右手的主要任務是進行彈挑、輪指等多種指法進行演奏,在雙手相互配合的過程中能夠展現(xiàn)音程、和弦等諸多不同的立體效果。教師在課程的教學階段,除了進行練習曲目與樂曲的指法講解、示范之后,還可以有意識地提醒學生將多層次的音樂感受進行進一步學習,建立固定音高、立體音響的感受,為今后多層次的演奏模式打下扎實的基礎[7]。
在高校琵琶的學習過程中,由于樂器在不斷發(fā)展,曲目也在不斷地進化與豐富,演奏的模式在這樣的背景下也趨于創(chuàng)新。由于作品在不斷豐富、風格也趨于多樣性的變化。現(xiàn)如今在教學中對于作品風格的把握、連線中樂句的流暢程度、斷句分句的清晰明確等問題都需要高校的音樂教師能夠在日常教學中有進一步的滲透,系統(tǒng)性地進行問題展現(xiàn),以此來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的補充。
在高校的琵琶教學中構建“音樂美學體系”的模式,能夠更好地將學習與感受不斷深化,在作品演奏中形成一種固定的審美模式,讓自己的風格與審美品位有所提升,讓美學教育的模式能夠在學生中扎根[8]。
音樂美學本身就是從音樂藝術的整體角度出發(fā),對音樂的本質以及其內在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理論建設的基礎性學科。音樂美學能夠將音樂學、美學等內容進行進一步的融合。教師在日常的琵琶教學中,除了需要有技能、技巧、概念方面的基礎性問題教學以外,還需要關注到學生對美學的學習程度,將美的聽覺習慣、美的感受習慣滲透到音樂的學習中,在這樣的知識結構滲透中,達到音樂的精神傳承。
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搭建科學合理的學習平臺,能夠達到鍛煉自我、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目的。作為課程的引導者來說,需要最大化的為學生提供相互討論的機會,這樣的學習模式可以給學生提供展現(xiàn)自我優(yōu)勢的平臺[9]。比如,采用音樂會的形式讓不同的學生進行作品展示,這樣的展現(xiàn)不僅僅能夠鍛煉學生心理素質,提高出現(xiàn)突發(fā)問題的處理能力,還可以在音樂會的現(xiàn)場演奏期間總結自己的不足與經(jīng)驗。
除了以上的方式外,還可以通過觀摩的形式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達到取長補短的效果。聽優(yōu)秀演奏人員進行經(jīng)驗講解,能夠豐富自己的琵琶知識結構,加深認知程度,不斷擴展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在經(jīng)驗中得到教育與自我提升。
每個人對于樂曲的演奏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這樣的理解能夠反映出學生對于樂曲自身的思想與審美。不同的學生去演奏相同的音樂作品,由于對樂曲的了解有所差異,想法也會有所不同,在演奏過程中其效果也會有明顯的不同。加強學生的自我修養(yǎng),能夠讓學生對于曲目有更深層次的認識。與此同時,審美在這樣的自我提升中也會有所提高[10]。
加強知識的自我修養(yǎng),讓學生能夠在演奏過程中在文化的基礎上有技法的呈現(xiàn),這樣就能夠在技法中展現(xiàn)出音樂的精髓。盡管藝術的種類眾多,但是有許多共通點,涉獵不同的范圍,也能夠給學生不同的審美感受。
音樂本身是反映生活現(xiàn)狀、寄托情感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人們常常通過音樂來抒發(fā)自己對于生活的感悟、日常的情感。音樂美學作為一門學科,需要有自己的教學體系,將音樂藝術中包含的哲學、心理學以及社會學等內容進行美學分析。音樂美學并不是通過概念的形式進行文化的傳播,而是以一種熏陶、感染的方式進行文化方面的傳承與發(fā)展,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人們的思想、凈化人們的心靈,讓人們能夠在聆聽的過程中進行自我的升華。對于琵琶來說,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古典樂器,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被大家稱為民樂之王。從古代到現(xiàn)代,從宮廷到民間,經(jīng)過長年間的沉淀與文化的積累,歷代的琵琶演奏者在不斷地完善與細化,使得琵琶樂器得以長久傳承。琵琶的演奏不僅能夠表達人們細膩的情感,還能夠表達雄偉壯闊的古代戰(zhàn)場情景。音樂不僅屬于音符的傳播,還是一種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審美氣質的傳遞,在高校的現(xiàn)有教學中增加這些內容,才能夠更好地推進高校今后琵琶教學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