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昱霖
(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廣東 湛江 524094)
聲樂是以人的聲音為主,通過發(fā)聲來抒發(fā)自身所要表達情緒的形式。主要分為通俗、美聲和民族唱法三個類型,其中美聲唱法如今越來越被人熟知,聲樂表演是演唱者演唱技巧、心理素質、審美能力、舞臺表現等多方面綜合能力的展示。高校學生不乏舞臺表演的機會,但由于大部分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演唱技巧上,導致舞臺表演時部分學生因為只注重聲樂演唱技巧,忽視了音樂本該具有的情感色彩。所以教師在傳授專業(yè)知識的過程中應注重審美意識的滲透,提升學生審美,為教學過程增添樂趣,出彩的教學方式和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高校學生審美意識的提高需要依靠施教者,而聲樂專業(yè)教師要想在日常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首先要具備優(yōu)秀的專業(yè)技能,才能做到顧此不失彼。伴隨著社會的不斷前進,人們的精神需求占比在漸漸擴大,對藝術的汲取力度逐步提升,相應的審美觀念也在隨時代發(fā)展不斷變化,雖然說“時尚就是一個輪回”,巴洛克時期的歌劇拿到現在依然很美,可是還是有些內容會被逐漸淘汰。聲樂知識同樣也是不斷發(fā)展和更新,教師要改進老舊的教學觀念,不斷探索并融入新的教學模式,以順應如今信息時代的發(fā)展。
既然要傳授專業(yè)技巧給學生們,教師必須加強自身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比如通過學校合作的項目進修學習,又或者參加社會上舉行的音樂活動進行舞臺表演和其他能力的訓練。這樣一來,扎實的專業(yè)技巧功底加上不定期的表演實踐使教師的專業(yè)技術提升,對聲樂理論知識運用的靈活度也不斷提升。在專業(yè)技巧傳授時,要教會學生理解并加以運用,而不是囫圇吞棗。比如意大利語咬字發(fā)音技巧的教學中,教會正確的發(fā)音方法后,教師要帶領學生欣賞不同版本的聲樂作品,分析不同歌唱家在演唱同一首聲樂作品時,咬字發(fā)音的相同點與不同點。這么做可以增加學生的曲目量,提升學生對音樂的審美。教師在課下也應通過朗誦、讀樂譜等方式來提升自我的音樂修養(yǎng);除了提升自身音樂修養(yǎng)、教學技巧和方法外,教師還應通過各種渠道提高審美能力,比如參加各種類型的音樂會、和同行共同探討聲樂技巧、潛心研究音樂表現力等。
聲樂表演除了演唱外,還需要有樂器的默契配合。如今大多數人聽純音樂較少,更多的還是樂器配樂和演唱的完美結合。樂器的參與在聲樂表演中可以起到突出人聲、顯示聲音專業(yè)水平、配合人聲達到意料之外的效果,在音樂的發(fā)展史中,明確的資料顯示樂器藝術的興起要比聲樂藝術晚很多年,因而樂器原本包含在聲樂表演內,只不過隨著時代發(fā)展,樂器藝術逐漸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方面。作為聲樂藝術包含的一個因素,樂器是有一定的“演唱”能力的,若是演唱者精心設計將新的樂器融入原有音樂中,便屬于二次創(chuàng)作,創(chuàng)造美也是審美藝術的內涵之一;學生做到足夠了解樂器,就可以結合自身條件對音樂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對于自身審美能力具有有效的提升。
例如現今中國風音樂漸漸占比增大,很多美聲歌者都試圖將中國風音樂融入美聲作品中,形成完美契合,這就要求歌者對樂器有充足的了解,哪些樂器音色符合中國風,又有哪些與原有音樂結合沒有違和感,這一切都需要創(chuàng)作者考慮。鋼琴是聲樂表演中使用率占比很大的樂器,在鋼琴演奏中,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是出彩的基礎,合理的配合會使觀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對于牢牢掌握觀眾情感走向上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教師應改進教學方式豐富學生對樂器知識的深入了解。
音樂的美體現在很多方面,大部分教師的教學重點都放在了演唱技巧上歌詞和曲調也是優(yōu)秀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歌詞內容更容易抒發(fā)情感,也更容易吸引學生注意,學生可能會因為一句頗有感觸的歌詞而愛上一首歌甚至一種類型的音樂。所以在歌詞方面,應選取個性的歌曲歌詞進行講解,使學生深入體會情感并感受歌曲內涵的意境;現在原創(chuàng)美聲歌曲逐漸風靡,教師也應多鼓勵學生通過創(chuàng)作來抒發(fā)內心情感。在曲調方面,教師要做的是通過大量的不同風格音樂選擇,來幫助學生了解音樂的風格和特有的曲調,在經過大量音樂作品的學習之后便有一定的音樂基礎,可以獨自體會不同風格作品的韻律美,在自我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融入優(yōu)美的韻律。
在歌詞和曲調有一定的積累后,學生在演唱期間便能更好融入自己的情感,使演唱曲目更有感染力。首先學生要充分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這就要求教師查閱作品和作者的相關背景進行講解,或者由學生小組探究查閱信息來體會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感,在充分了解背景及其作者性格、心情等信息之后,學生的演唱情緒和感情表達會更好。比如說鄧麗君原唱的《在水一方》歌詞選自《詩經》的蒹葭一文,歌詞具有古典的韻律美,再加上曲調的重復變換,極易引起觀眾們的共鳴。在講解這首歌曲時,便可結合蒹葭一文主人公的心境來分析所抒發(fā)的情感和所處境地。再比如《越人歌》《敕勒歌》等選取古代詩詞進行再創(chuàng)作的作品,教師應多尋找類似的例子進行分析講解,如此對提升學生的興趣和情感表達有不可比擬的效果。
聲樂專業(yè)學生的表演場所在舞臺,舞臺表演考驗著選手多方面的能力。除了演唱技巧以外,還有心理素質、應急反應,服裝選擇、行為姿態(tài)等。這些因素都是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需要考慮的,所以應該多鼓勵學生在聲樂表演過程中升華審美教育。學生在音樂表演中的實踐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觀看別人演唱、反思自己演唱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實踐中不斷思考;在演唱過程中教師提出改進措施,重復演唱在很大程度上能提升學生的專業(yè)技能。
在表演活動中,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在表演階段,設置專業(yè)教師團和自我打分制,使學生在演唱之后能自我意識到問題,并根據專業(yè)教師給出的意見逐漸提升審美意識。有條件的學生可以選擇聲音與樂器結合,樂器的融入能有效增加藝術感染力,舞臺表演效果也會更佳。比如著名的西班牙歌曲《Besame Mucho》這首歌曲幾乎成了愛情與忠貞不逾的同名詞,有吉他基礎的學生自彈自唱會更易牽動觀眾的心,在演唱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牢牢把握情感線,這首歌曲內容是作者對愛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結合吉他的融入,要不斷糾正出錯點并給出指導建議。學生在實踐中有效運用已有的專業(yè)知識能發(fā)現自身的優(yōu)缺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通過反復訓練實現審美意識的提升。
審美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學生對音樂的欣賞與評判,通過對大量音樂作品的鑒賞與評價,審美能力會逐步提高。所以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大量引入藝術價值較高的美聲歌曲,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進行評價,比如說歌詞內容、旋律、聲音、伴奏器樂、表演、情感、價值觀等多方面分別進行分析。優(yōu)秀的經典音樂作品可以作為評判的指標,影響力是極其深遠的。歌詞的內涵評判首先要符合核心主義價值觀,正確的價值觀有利于審美觀的樹立,對于提升藝術鑒賞能力也有很大用處;旋律方面要考慮是否符合和聲結構以及節(jié)奏是否規(guī)范;聲音要考慮吐字和語調;伴奏則是要聆聽樂器與音樂是否契合;視頻類的音樂作品還要考慮臺風、體態(tài)及形象??傮w把握上還要考慮一切因素的綜合是否合適,有無突兀。
在欣賞之前,教師可以提前給出相關資料,通過學生的聯想來感知音樂的演唱應該是什么樣的,審美想象力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預先感知音樂的大體,通過想象和現實的播放來實現審美教育。例如欣賞疫情期間德國歌唱家尤納斯.考夫曼演唱《在街角的咖啡館》的視頻之前,請學生聯想音樂作品如何體現作者情感。將演唱者的著裝、形象、節(jié)奏等方面進行語言描述并說明理由,接著播放視頻,讓學生觀察與經典的音樂片段有何區(qū)別,可以看出歌曲前段夸張的情緒和曲調在無形中反映的是面對疫情,壓抑的氛圍,人們更要以更加從容、愜意的心態(tài)來迎接接下來的挑戰(zhàn)。高潮處,情緒越發(fā)飽滿,也代表著困難氣氛會逐漸化解。不同的時代背景,相同的歌曲演奏會有很大的出入,教師要通過大量的實例來引導學生欣賞音樂作品并不斷提升審美能力。
聲樂藝術的表現考察的是表演者的綜合能力,包括專業(yè)知識的儲備及實踐、舞臺表現能力等等,這一過程實際上是表現和創(chuàng)造美的階段,期間對審美能力有硬性要求。高校教育中,施教者要通過提升自身專業(yè)技能、豐富學生樂器知識、培養(yǎng)學生興趣和情感表達、鍛煉舞臺表演能力、鑒賞評斷音樂作品的方式,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表演中充分體現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