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蔓藝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227)
常德地處洞庭湖西岸,武陵山脈以東,在古代屬于楚地,自古以來就有著“吳蜀之咽喉,滇黔之戶牖”的重要地位。漢代王逸《楚辭章句》記載此地民俗為“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在這種古老民俗的影響下,逐漸孕育出了豐富多彩的戲劇文化。武陵戲則是其戲劇文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武陵戲高腔作為武陵戲一個重要的聲腔體系,具有豐富多變的曲調和“一人啟口,眾人幫和”的演唱形式。既有長篇幅敘述性和詠嘆性的清唱,又有后臺幫腔襯托宏大氣氛的合唱,能夠很好地揭示和表現(xiàn)主人公的內心情緒,也能夠順暢地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具有很好的藝術效果。據(jù)調查考證,流傳至今的武陵戲高腔劇目共有八個整段,分別是《紅燈照》《蔡花井》《朱砂記》《繡針記》《春秋配》《三元會》《金殿記》和《郭巨埋兒》。這些劇目的內容多源自日常生活,反映了家庭瑣事和愛情悲劇等情節(jié),因此在常德等地的民間廣為流傳,受到了百姓的一致認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武陵戲高腔,本文對其藝術特點進行了詳細分析,并總結了當前武陵戲高腔的傳承和發(fā)展現(xiàn)狀。
武陵戲高腔發(fā)源于本地的原始祭祀音樂,隨后又在傳承和發(fā)展中融合了元代雜劇、明代弋陽腔、昆山腔和青陽腔等多種早期戲曲藝術的元素,逐漸形成了一門具有自身獨特藝術特點的地方戲劇流派。
武陵戲高腔一般可以劃分為兩個部分,即主腔和幫腔。主腔、演唱體系和曲目的組合極富多樣性。主腔有“三十六腔(基本腔)和七十二調(曲牌)”的說法;演唱體系則有“九板十三腔,九腔十八板”之說;曲目也具有“四十八本目連”的多樣性。武陵戲高腔的調式也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調式宮、商、角、徵、羽的基礎上加入了多種變化,最常見的就是曲牌連套、單一上下句型和多句型演唱。除此之外,還具有多樣化的板式,包括慢板4/4、中板2/4、快板1/4、散板等,慢板、中板、快板、散板的綜合運用使得整體節(jié)奏有快有慢,豐富多樣,十分靈活。高腔還具備一個共同特征就是“鑼鼓相助、一唱眾和”,幫腔就是其中的“和”字,從這里足見幫腔對于武陵戲高腔的重要性。幫腔可以細分為人聲幫腔和器樂幫腔,人聲幫腔以眾人聲為主,輔以小鑼小鈸,可以在劇中的句尾、段尾、整段等不同部位進行不同長度的幫腔,還存在有詞幫和無詞幫等等形式;器樂幫腔則以樂器為主,根據(jù)使用樂器的不同可以區(qū)分為嗩吶幫腔、鑼鼓幫腔和笛子幫腔等等,根據(jù)幫腔聲音長度還可以另外劃分為一字幫、二字幫、三字幫、半句幫等等。之所以武陵戲高腔具有如此多樣的腔調,筆者認為是在發(fā)展過程中吸收了武陵地區(qū)其他民間藝術元素的結果。唱腔既吸收了常德絲弦、沅水船工號子的特色,又融入了本地巫腔、儺愿腔、魚鼓調等元素??梢哉f是集武陵地區(qū)民俗藝術特色于一身,具有較高的藝術鑒賞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
武陵戲高腔的另一個藝術特色是其獨到的演唱方法,對應其生、旦、凈、丑的不同類型的角色分別具有不同的唱法。高腔的嗓主要可分為真嗓(本嗓)、假嗓(小嗓)、邊嗓(武陵戲高腔獨有的一種比假嗓稍粗的嗓音)和本帶邊(即真假嗓音相結合)等形式。生角一般多用“本嗓”,兼有一些“本帶邊”的唱法,以蒼勁有力、洪亮飽滿、字正腔圓為佳;旦角一般多用“假嗓”,也會因劇本需要應用“本嗓”,以溫柔端莊、優(yōu)雅多情、細膩婉約為佳;老旦則一般多用“本嗓”,以干凈樸實、剛柔并濟、慈愛安詳為佳;凈角一般也多用“本嗓”,以高亢嘹亮、氣勢如虹、聲如洪鐘為佳;丑角也多用“本嗓”,基本行腔以低八度為主,不時插入大跳音,突出丑角的詼諧幽默、滑稽搞笑、惹人捧腹的角色特點。
武陵戲高腔的音樂伴奏有文場和武場之分。文場的伴奏樂器以管弦樂為主,主要運用嗩吶、笛子、二胡、高胡、板胡、三弦、揚琴等等管弦樂器;武場的伴奏樂器以打擊樂為主,主要運用堂鼓、班鼓、云板、頭鈸、二鈸、大鑼、小鑼、云鑼等打擊樂器為主。文場武場均有豐富的樂器音色為整部高腔作品增添了音樂鑒賞性。但是到今日,在傳統(tǒng)戲演出時往往才會對文場和武場伴奏有明確的區(qū)分,一般武陵戲高腔演出通常都采用混合樂隊來進行伴奏。
武陵戲高腔劇本內容多來源于日常生活,其歌詞表達往往也十分具有生活氣息,通俗易懂,口語化強。真可謂“可令不認字人口授而得”。如著名作品《思凡(兩廊廂羅漢幾尊)》中的幫腔:“他笑我光陰過,青春錯,到老來,到老來沒有什么終身結果?!蔽淞陸蚋咔蛔髌分写蠖喽际侨绱速N近人民生活的表達,這也為其歷史悠久,被百姓廣泛傳唱創(chuàng)造了條件。
目前學界一般認為武陵戲高腔起源于明朝永樂年間,因據(jù)常德老藝人的回憶可知,在上世紀20年代,常德城內的一處名喚“老朗廟”的建筑內有一口太平缸上刻有“大明永樂二年華勝班”的字樣,由此可推斷武陵戲高腔的戲班在永樂年間已經(jīng)形成,并具有了一定的規(guī)模。明末清初時期,民間高腔職業(yè)戲班逐步興起,影響力不斷擴大,武陵地區(qū)也成立了來自陜、浙、川、云、貴、閩、廣等地的商會, 秦腔、蘇腔、衛(wèi)腔、楚調、梆子腔傳入此地。武陵戲吸收了外來聲腔的特色,自身也得到了迅速發(fā)展進步,劇目和班社數(shù)量不斷增加;明萬歷至清乾、嘉年間,是高腔戲曲的繁盛期,產(chǎn)生了《山坡羊》《紅繡鞋》《皂羅袍》等旋律流暢,唱腔優(yōu)美,具有地方特色的音樂曲牌。據(jù)考,當時常德、漢壽、桃源等地共有科班三十余個,而且涌現(xiàn)出了華勝、華升、華慶、瑞凝、天元、天秀、 元秀、松秀、榮慶九個較大的班社。但自從清朝晚期開始,由于經(jīng)濟和貿易的繁榮,來自各地的戲劇形式進入武陵地區(qū),如秦腔、蘇腔的傳入,對原有的曲牌體的武陵戲高腔產(chǎn)生了沖擊,使得武陵戲高腔逐漸失去了舞臺的優(yōu)勢;至清朝道光年左右,雖然還有少數(shù)戲班如華勝、華慶、華升仍在演出武陵戲高腔,但是其他原來表演高腔的戲班如天元、松秀班等等已經(jīng)改唱了武陵戲彈腔。
到了1949年,武陵戲高腔進入了歷史最低潮,還能存活于舞臺的高腔劇目已經(jīng)少之又少。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生活條件得到了巨大改善,由于社會體制的改變使得戲劇藝人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證。而且在黨的“雙百”方針的鼓勵和支持下,武陵戲高腔的經(jīng)典劇目《思凡》在著名演員李福祥等人的演繹下,從中央文化部舉辦的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匯演中脫穎而出,獲得了首都中央領導、藝術家們和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獲得了演員“二等獎”的榮譽。自此,在湖南省文化部門的重視和支持下,分派專人對傳統(tǒng)高腔劇目音樂、名人唱段進行錄音,并整理成冊。舉辦了搶救武陵戲高腔劇目學習班。特聘請了原“華勝”班僅存的高腔老藝人鐘華春、肖福生和圍鼓堂高腔聶老藝人進行學習班的傳授。但是在傳授過程中,鐘華春老人不幸去世,導致學員們通過口耳相傳學唱的曲牌多不知名稱,學習班只得中途結束。
雖然在武陵戲高腔在搶救和傳承過程中遇到了一些艱難險阻,但是作為國寶遺產(chǎn)的地位已經(jīng)得到了各級政府和廣大文藝工作者的重視。近年來,有幸于武陵戲高腔藝術家、傳承人李少先同志等人的努力,一部關于武陵戲高腔的學術專著《常德高腔曲牌體系音樂大全》(暫定名)問世。這部專著曲牌豐富、資料翔實可信、邏輯清晰科學、例證嚴格經(jīng)典,成為了武陵戲高腔歷史上第一部專業(yè)論著,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李少先老人也成為了眾多致力于保護傳承武陵戲高腔的藝人的杰出代表,相信有這樣的楷模們的努力,武陵戲高腔劇目一定能夠在未來煥發(fā)出新的勃勃生機。
武陵戲高腔作為流傳于洞庭湖西岸廣大地區(qū)五百余年的一種地方戲劇,傳承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是湖南民間藝術乃至中華民族藝術的一份瑰寶。具有腔調變化多端、演唱方法獨特、音樂伴奏豐富、內容貼近生活等藝術特點,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武陵戲高腔的傳承和發(fā)揚是每一代藝術者不可推卸的責任。筆者呼吁切實做好武陵戲高腔的傳承和保護工作,例如由政府文化部門出面,采用視頻錄像、高清晰度錄音的方式進行現(xiàn)有資源的錄制和保存,并組織武陵戲表演藝人進行公益性的武陵戲高腔表演活動,讓更多當?shù)匕傩?,尤其是年輕一代能夠熟悉和了解武陵戲高腔。
對于各級各類教育機構的音樂教育者來說,也應該主動擔負起保護和傳承武陵戲高腔的文化責任,充分發(fā)掘武陵戲高腔相關的資源,積極主動申報相關課題進行研究,另外還可以帶領學生探索武陵戲高腔劇目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讓老的劇目煥發(fā)出新的光彩,重新被更多人所接受。
武陵戲高腔藝術是極其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和地方特色名片,是歷史的,也是現(xiàn)代的,也是世界的。為了傳承歷史,更好地弘揚時代,所有人都有義務和責任加以保護、繼承和發(fā)展,希望廣大武陵戲高腔文藝工作者能夠快速有效地做好傳承工作。如果在這一代不幸失傳,將是我國地方民族文化資源的重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