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夢
(河南大學音樂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音樂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對于它,我們?nèi)祟愖钅苤苯痈惺芤魳返姆绞骄褪莾A聽它。在我們?nèi)祟愃械母杏X中,聽覺是最普遍的,盡管其他感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diào)節(jié),但是我們卻不能逃避,視覺可以通過閉眼不去看,嗅覺可以不去聞,但是人類無法逃避聲音,即使捂住耳朵,也不能阻斷來自這個世界的聲音,即使在睡覺時,身體仍然是對聲音有無意識的反應。音樂的創(chuàng)造,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人們處在一個無法逃避聲音的世界。音樂產(chǎn)生于人類對生理感覺的需要,聽覺的普遍性對人類自身和其創(chuàng)造的音樂產(chǎn)生了重要作用。 科學家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當人類還處于胎兒階段時就有了聽覺,并且能夠感知音樂。
聽覺使音樂成為可能,這是最重要的基礎,而且還有很強的審美能力,對于我們學習音樂的人來說,與那些一般知覺的音樂聽覺有很大不同,聽覺能力每個正常人都具備,音樂聽覺卻不是人人都有。音樂聽覺是聆聽者對音樂的感受能力,需要長期的后天訓練,面對抽象的音響音樂藝術,對主體聽覺提出的審美技巧要求較高。音樂滾動播放,要求有敏銳的感知力,包括音樂音高、節(jié)奏等有一定的把握,沒有這種靈敏性的能力會對音響的審美產(chǎn)生困難,每一個音響都是有聯(lián)系、有組織的,而且這種組織是同時進行的。例如,耳朵聽到一串分解和弦,要按照節(jié)拍分組,聽到一支旋律,要和調(diào)式對照,才能感受它的風格特征。實際上是一種經(jīng)驗指導下的直覺,我們在感受音樂的同時要對音樂加以分析,如果只是單純地感受音樂卻不理解是不完整的。這是一種體會,其一,受到音樂旋律和聲的感染,體會它的變化;其二,加以分析旋律和聲復調(diào)渲染更甚是細微變化,種種表現(xiàn)因素都能感受到細小的變化帶給人不同的感覺。
有人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筑?!碑斍笆且繇懨浇轱w速發(fā)展的階段,我們能夠聽到各種類型的音樂,更多的有流行歌曲、搖滾等,讓我們在選擇上眼花繚亂,還有西方音樂與中國音樂。每個人對音樂有不同的理解,也有個人不同的音樂喜好。我認為,大部分原因并不在音樂本身。音樂本身是有自己的規(guī)律性的,而面對源源不斷的音響信息,人們往往按照自己的審美經(jīng)驗去劃分和組織。我們學習音樂期間,為了培養(yǎng)自己敏銳的聽覺,要有選擇性地聽,翻翻音樂史書,了解從文藝復興到巴洛克,從古典音樂到浪漫時期的著名作品,中國的宮廷音樂或是戲曲,或者是有一些代表性的藝術作品。在選音樂上要追求精,進入聽覺狀態(tài)精品式的聽,包括古典音樂、流行樂派等優(yōu)秀作品,或者是具有很強烈的民族風格的歌曲,需要大量的音樂欣賞。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是人類的藝術財富,有著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和深刻的教育意義,不斷進行欣賞音樂的積累,幫助建立正確的音樂審美。
音樂本身不僅僅是它的音響所呈現(xiàn)出來的音色序進,音色只是其中的一個音樂元素,除此之外,作品遠不是各種元素的集合,它之所以成為音樂,正在于它們的組織形式,特別是音樂的各部分,它們被聯(lián)結(jié)為一個個單位,和弦、樂句、主題、樂段和樂章,存在一種多層次的關系,而我們聽到的各元素的序進是被組織起來的,從微觀到宏觀去探究,學習音樂藝術組織的語言,若要將這些聲音當作音樂音響來聽,就必須能辨聽出來這些組織。人們有時候?qū)σ魳返男蕾p基本上是感官性的,音色和音響的其他感官特征是音樂中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一個整體中與其他具有結(jié)構意義的因素相結(jié)合或沖突的時候,樂器的色彩在一些音樂風格或一些作曲家的作品中可以成為重要特色,有時候我會很喜歡一些音樂元素在里面發(fā)生沖突造成的音樂色彩發(fā)生變化,會使音樂異常動聽,也正是這樣,色彩在音樂作品中成為至關重要的因素,這并不是因為作品音響組織是互不相關的,而是因為色彩在形成音響的組織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音樂的誕生與人的情感息息相關,有時一首曲子的好聽與否更在于審美主體是否真正理解它,就像是我在剛接觸西方古典音樂時只能聽到一些音符變化卻聽不出它想表達的東西是什么。如果我們能夠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系統(tǒng)學習音樂表達符號,分析它的曲式變化,細致入微地去看,為什么作者在某個地方用這個和弦,了解那個時期,作者是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寫出來的,思考作者要表達的內(nèi)容,真正跟作者進行“交流”才能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更能深深體會作者作曲時的心情情緒與他真正想要訴說的東西,就像音樂有悲傷的、歡快的各種不同風格的,帶給人們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例如,同樣一部作品,也會因為人們的不同感受和理解而具有多重意義。音樂善于激發(fā)人類的情感,欣賞者在音樂中獲得情感體驗,這并不是通過文字說明而引起,而是最直接的感知。人們欣賞音樂是給自己一個無限大的空間,體驗純粹的美和感動,凝視最本真的自己。還有是很常見的在電視劇電、影中,尤其是一些離別的場景突然響起一陣憂傷的音樂,撩撥的人心,不得不為這個場面?zhèn)?,欣賞者有時感受不一,有人感覺悲傷,有人則覺得深陷回憶之中,但都是基于整體統(tǒng)一的基調(diào)。在這種場景下,用得更多的就是小調(diào)給人陰暗憂郁的感覺,若是配上歡快的音樂是不是有些讓人哭笑不得,其實,現(xiàn)實中不乏這樣的搭配,但他們的意圖一定是為了營造某種氛圍,對比突出,烘托感覺,當只有視覺上的沖擊時,總會感覺少了些氛圍或更多的情感表現(xiàn)。舉個自己的例子,記得一個暑假去鬼屋玩耍,那種詭異恐怖的音樂營造出來的氣氛絕對比在視覺上要有沖擊感。不和諧的聲音本來就會讓人心里不舒服,更尖銳的話會一直刺激生理,這種恐怖的音樂不可能讓你有開心的感覺;有時候我看恐怖片時會搭配歡快的音樂來減少害怕緊張的感覺,我認為這就是音樂帶給我最直接的體驗。前面我提到過聽音樂不可缺少的是想象,甚至有時我不用刻意去想,腦子里就已經(jīng)浮想聯(lián)翩,對比視覺體驗,有時音樂更直擊人心。
作曲家馬勒在批評某些人只按樂曲解釋來感受音樂時強調(diào)指出:我們必須把耳朵和心靈帶去聽音樂。音樂是人類靈魂的藝術表現(xiàn),聽它,如果只是把音樂當作背景墻紙似的泛聽,就像是在打游戲時也有背景音樂作烘托,在我們耳朵聽到之后,能感受到有組織的音樂在進行,大腦便反應出好聽不好聽,那只是泛聽音樂所能達到理解的深度。傾聽音樂本身就是藝術審美的過程,就是要進入音樂去聽,要系統(tǒng)地、有分析評論地聽,所以,需要對音樂本身的細節(jié)加以了解把握,才能有深度地去理解藝術作品;若要去享受欣賞音樂,我們所做的就不僅僅是聽到音樂,它對我們產(chǎn)生的影響有賴于我們對它的理解,音樂制造的聲音可能影響其聽者,但聆聽者只有將聲音當作音樂音響來聆聽,聽者才能獲得音樂給他帶來的欣賞音樂才有的豐富體驗。作曲家創(chuàng)作音樂時,是通過自己的音樂想象,就像是對某一事物、某一現(xiàn)象、某一情景看到后產(chǎn)生的感覺、感受、體驗。心理張力通過音樂的曲式技法,旋律節(jié)奏的改變轉(zhuǎn)化為音響,創(chuàng)作了作品,而聽眾從作品的音響中通過想象得到一樣或不一樣的感受。由于音樂想象力的變成音樂符號是最抽象的一種,音樂藝術的想象空間也最寬廣,不僅可以構成造型,也可以是現(xiàn)實情感的模擬,更可以呼喚心靈的張力。這樣可以看出來,聽音樂時想象有多么的不可思議,更是多么的潛移默化。
由于音樂在時間的動態(tài)中展開各種音響形式,并表現(xiàn)人復雜的感情藝術,音樂所描述的事情是較抽象的,所謂的聆聽,是用一個虔誠的態(tài)度,用心的跟樂曲對話,可以感受到作曲家想表達的情緒,并不懷疑直接的感官感受是人們欣賞音樂的要素之一。但如果只注重音響的感官特征,那么欣賞趣味就變得非常貧乏,一個僅憑感官便從貝多芬《第五交響曲》中獲得喜悅的人,并沒有將貝多芬的作品當作音樂來聽。要想獲得完美的藝術感受,必須加入感性與理性的欣賞。感性中,音樂刺激人的大腦,促使其產(chǎn)生畫面,使之與現(xiàn)實的自己發(fā)生聯(lián)想,從而產(chǎn)生共鳴;理性地欣賞時,我們不僅對音樂所刻畫的形象有了理解,而且去了解作品的作者創(chuàng)作一首作品時的背景,創(chuàng)作個性、創(chuàng)作特色、方法技巧以及音樂的語言、主題思想、曲式結(jié)構、作品的形式風格等都有較為深刻的認識,這樣隨著欣賞層次的遞進,不僅能夠細致入微地“看到”音樂作品由內(nèi)而外地展示在面前,是那種脫離視覺但又很清晰地知道它的構造,同時又能夠滿足人生理的快感,體會在精神層面給人帶來的愉悅,尤其是聆聽巴赫的作品,它不僅能夠給人感官上的美感,而且有內(nèi)容結(jié)構的美,真不愧為音樂之父。
以上所有這些都是作者良好的內(nèi)心聽覺所賦予的。在傾聽音樂時,首先是經(jīng)過感知聽覺感受到音樂,同時,根據(jù)大腦分析的音樂的結(jié)構進行聯(lián)想,通過音樂節(jié)奏旋律的發(fā)展感受音樂帶來的美。一個好的音樂藝術作品往往就像一壺好茶,需要反復耐心地咀嚼,才能深知它的味道。音樂就是擁有這樣神奇的魔力,這對于我們在心理上、生理上都是一種享受。要理性與感性相結(jié)合,注重形式美與情感美相結(jié)合,才能更好地體會音樂的美。我們需要通過長期的欣賞積累,建立良好的音樂審美,用理性的思維去探索其中的豐富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