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文
(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1)
作為一個擁有多民族的文明古國,別具風情的民俗特色和民族風俗在悠久的音樂長河中相互交融、碰撞,產生了種類繁多且截然不同的音樂藝術作品。在這浩瀚如星空一般廣闊的音樂藝術寶庫中,古箏憑借著其寬廣的音域、優(yōu)美的演奏、豐富的表現(xiàn)力和引人共鳴的獨特魅力脫穎而出,成為眾多樂器中最亮眼的一顆星。它特有的特征和魅力吸引了無數(shù)音樂愛好者,為世人留下諸多喜聞樂見的經典作品和文獻。
古箏是在中華大地上土生土長的一了古老民族樂器?!豆沤褡ⅰ酚休d:“邯鄲女子,秦氏羅敷,出采桑于陌上,趙王見欲奪之,羅敷乃彈箏,做《陌上?!芬宰悦鳌!庇纱丝梢姡缭诖呵飸?zhàn)國時期,古箏就已經在中華大地上廣為流傳。到了唐代,古箏的發(fā)展進入興盛時期,當時,宮廷內和民間的主要彈撥樂器基本上都是它。文人墨客對古箏也十分青睞,李白、白居易、李商隱、劉禹錫等許多詩人都寫下不少流傳千古的古箏詩篇,贊頌古箏的優(yōu)美。而在當代,學習古箏的人也不在少數(shù)。
作為我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主要載體之一,古箏藝術中究竟具有哪些美感?本文將從音色、音域、曲調、演奏方式、音樂風格、樂曲特色、情感共鳴等方面探討。
古箏的音色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和拓展性,既清脆又高亢,既纖弱又渾厚,既流利又圓潤,采用古箏特有的勾、托、抹、按、揉、滑音、遙指等技巧,再輔以演奏者扎實的彈奏經驗和藝術修養(yǎng),可以演奏各種不同風格的作品,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以知名的古箏曲《高山流水》為例,這首曲子因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而被人們熟知。伯牙善演奏,子期善欣賞。這首“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的曲子,兼具了從低音到高音,從高音到低音到滾奏的手法,使聽曲者如同置身于綺麗壯觀的大自然美景中,耳聽潺潺流水之聲,營造了一個可以充分想象的音樂氛圍。由此可見古箏音色的豐富和動人。
又比如古箏名曲《夕陽簫鼓》,它還有一個大家更熟悉的名字——《春江花月夜》,這是一首抒情寫意的古箏樂曲?!断﹃柡嵐摹返牡谝欢芜\用古箏特有的技巧模仿古韻,描繪出“夕陽映江面,熏風拂漣漪”的美景;而在第五段“水深云際”,運用古箏渾厚的低音營造“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景色。樂曲全篇的曲調建立在中國傳統(tǒng)的五聲調式的商調式上,通過流暢多變的節(jié)奏和委婉質樸的旋律,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一幅春江花月夜之景,讓聽眾身臨其境感受江南水鄉(xiāng)的優(yōu)美風韻。
除了上述提到的兩種風格,古箏也演繹了其他不同風格的經典作品,如氣勢磅礴的《打虎上山》、節(jié)奏激烈的《戰(zhàn)臺風》等,古箏藝術非凡的藝術感染力和文化意義可見一斑。
古箏樂曲不僅在題材方面具有表現(xiàn)的多樣性,在體裁地承載上也十分優(yōu)秀。從簡單的曲式結構到復雜的奏鳴曲節(jié)奏,從一般的小曲到大型的套曲,古箏都能完整獨立地完成,而且效果十分完美。
一般來說,節(jié)奏、旋律、音區(qū)特性、和聲、復調等要素共同作用,構成了音樂情感和人格性的表達,但中國的音樂調式則是在五聲音階的基礎上構成的。人們普遍認為:節(jié)奏是音樂的骨骼,旋律是音樂的主題,而和聲和復調則是整個主體的內涵,具有美感的特征表達。從這點上看,古箏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古箏獨特的構造使它在演奏時在彈奏調式和聲以及復調時十分便利。
古箏在我國傳統(tǒng)樂器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和它音域的寬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從音域上看,古箏21條線成弧形狀鋪在彈奏者的面前,從低音到高音,洋洋灑灑,觸手可得。此外,古箏和聲的高可塑性和演奏方便的復調,使讓它與眾不同。無論是旋律流暢、極富詩情畫意地描繪夕陽西下漁人唱和的《漁舟唱晚》,節(jié)奏明快、充滿喜悅地講述知音的《高山流水》,曲調幽怨、表現(xiàn)受壓迫宮女惆悵的《漢宮秋月》,還是情景交融、刻畫與暴風雪搏斗不放棄的蒙古族少女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古箏都有著自己極其出色、亮眼的表現(xiàn)。
一般我們認為,音樂給人的美感首先是曲調帶來的,通過給人潛意識的刺激感和滿足感,讓欣賞者難以忘卻。比如傳統(tǒng)的古箏名曲《四段錦》,以其委婉清麗讓聽眾記憶深刻。又比如現(xiàn)代著名的古箏曲《戰(zhàn)臺風》,一改傳統(tǒng)古箏人淡如菊、古樸雅韻的氣質,生動地刻畫出上海人民頑強抵抗臺風的景象,表達出他們不放棄的精神,全曲一氣呵成,曲調統(tǒng)一,鏗鏘有力。再比如深受大眾喜愛的現(xiàn)代古箏樂曲《靜水流深》,通過運用肢體變化,層層遞進地呈現(xiàn)主旋律,打破了傳統(tǒng)和聲,給人回味無窮的美妙感受。
從古曲到現(xiàn)代曲,雖然演奏的主題跟著時代的發(fā)展在不斷變化,但不改的是人們對曲調美的追求。好的曲調不僅直指人心,還能讓美妙的旋律在人們心中生根發(fā)芽。
傳統(tǒng)樂器是優(yōu)美的,傳統(tǒng)樂器的演奏更是優(yōu)美的。儀態(tài)也是古箏演奏的一個重要部分,說是臉面也不為過。當演出的大幕拉開時,在欣賞者聽清演奏者的音樂之前,他們就已經先感受到了演奏者的氣韻和強調。所謂“演奏”,“演”就是塑造形象。演奏者的儀態(tài)是直觀地傳達美感的方式。
古箏演奏的動力和基礎來源于氣息,演奏時,氣息的快慢和長短對演奏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根據(jù)不同樂曲的需要,演奏者可以適當?shù)卣{整氣息。舉個例子,節(jié)奏緊張、激烈歡快的樂曲,演奏者的氣息應短小、急促且有彈性;而悲憤抑郁的樂曲,演奏者的氣息就應該長且有力。
演奏者的氣息如果不能控制好,他的音樂情緒就支撐不起音樂演奏,在音樂處理時就會有所欠缺。有時,我們聽完一場演奏,明明演奏者的技法部分沒有任何問題,但就是吸引不了聽眾的耳朵,總感覺節(jié)奏拖沓,這就是氣息不穩(wěn)導致的。對氣息的精準控制可以為聽眾帶來一場視聽盛宴,不辜負古箏的美名。
人們常說:“三分彈奏,七分韻?!惫殴~的韻味離不開豐富的音樂風格和鮮明的樂曲特色。音樂風格和樂曲特色往往和地域性緊密相關,不同地區(qū)的風土人情、民俗特色對樂曲的影響是深遠的。古箏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漸與各地戲曲、說唱、民間音樂相結合,形成了地域特色極為明顯的流派。
當代文明的高度發(fā)達和信息的透明性,導致人們往往將真實想法藏于內心深處。聆聽音樂,可以把人們積壓于內心的想法和能力宣泄而出。當我們聆聽一場古箏音樂演奏時,能夠引起共鳴的一般來說也是和欣賞者人生履歷相關或相似的部分。甚至可以說,人們在欣賞音樂時也在和自己的內心對話。古箏藝術對人們情感的影響非同一般。
我們都知道,音樂的美感來源于很多方面。從作曲的角度說,需要豐富的藝術手段和優(yōu)美的旋律使音樂的形象鮮明;從演奏者的角度講,需要他充分了解作品意圖,在此基礎上調動一切手段來展現(xiàn)作品品質;而對欣賞者來說,則是通過直覺、表現(xiàn)感受演奏樂曲的內涵。
在我國傳統(tǒng)的民族樂器中,古箏的音響效果是相對來說比較好的,因為古箏的共鳴體比較龐大,所以可以發(fā)出給人氣勢磅礴感覺的音響。樂曲在音響效果的作用下,給人耳的感受會更加強烈。因此,在欣賞《打虎上山》《戰(zhàn)臺風》這一類氣勢強大的古箏作品時,往往能使人感受到排山倒海般充實的美感。
音樂可以起到塑造人的效果。古箏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由己及彼,從精神上發(fā)散并感染周邊的人。在小朋友的成長中,如果缺少音樂的陪伴,那他的生活可能就是枯燥乏味的。但如果能讓小朋友學習古箏,那么古箏一定會帶給他美的感受,而且還會起到磨煉他的意志的作用。因為古箏的修習可不是簡單就能完成的事情,必須花費很多時間、精力和耐心。同時,通過學習古箏還能讓他明白,當他想要得到某一件東西,必須為此付出相應的代價,只有付出了他才會有收獲。此外,古箏的學習也需要長期堅持才可能成功。這也能教會他培養(yǎng)耐心,要足夠耐得住寂寞,對古箏樂曲堅持不懈地練習,也要堅持執(zhí)著、一直保持熱忱的心。這些課程對他的成長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幫助他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和堅韌的性格。此外,不同風格和流派的古箏演奏家對音樂的感受和表現(xiàn)力也不一樣,通過聆聽還可以感受到豐富多彩、各色各異的音樂藝術。
音樂可以影響和調節(jié)人的情緒。自古至今,音樂一直是人們寄托情感的載體。有的時候,我們的某些情感無法通過語言或者文字來表達,而此時音樂能起到關鍵的作用,“音樂治療”學科的出現(xiàn)就是最好的佐證。
古箏曲也是“音樂治療”中常用的曲目。音樂本身自帶的審美價值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在“音樂治療”時,音樂不僅會對人的生理和心里產生影響,還能喚醒人潛意識里的某些情緒,有些即興音樂甚至還能達到與情緒進行溝通的效果。音樂強大的感染力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情感需求,緩解了人內心的壓力。
作為我國民族樂器寶庫中最能營造美感的樂器,古箏藝術將美學特質和氣韻合觀的魅力合二為一,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獨具特色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