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視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于經典神話故事的改編和翻拍一直是慣例。近年來,國內外涌現出眾多經典神話類影視作品,以迪士尼和夢工廠為代表的電影公司不斷推陳出新,用“新方法”講“老故事”,受到觀眾喜愛,贏得不錯的口碑。我國的神話故事種類繁多,故事膾炙人口,但在影視化的道路上還不及西方成熟,我們對經典神話故事的再創(chuàng)造也要有所借鑒,在敘事能力和價值傳遞方面做出具有現代意識的創(chuàng)新和改進。
關鍵詞:神話故事;影視改編;迪士尼《阿拉丁》;時代價值
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中,有關神話的故事和傳說數不勝數,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發(fā)展,逐漸成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現代社會,隨著攝影和數字技術的進步,神話里的奇思妙想得以呈現,眾多神話題材的文學作品被不斷改編,搬上熒屏。
近年來,以迪士尼和夢工廠為代表的西方動畫影視制作公司將經典神話故事用新的影視制作技術和現代化的敘事方法進行再創(chuàng)造,《愛麗絲夢游仙境》、《灰姑娘》、《胡桃夾子和四個王國》歷經改編與包裝,上映后依舊熱度不減,票房成績喜人。
關于神話故事的影視作品之前多以動畫形式展現于熒幕,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神話、童話故事以真人版進行呈現,新的面貌帶來新的觀影體驗,收獲好評的同時也成為一種神話故事再創(chuàng)作的新趨勢。
我國歷史悠久,文明源遠流長,神話故事類的著作繁多:從《山海經》、《博物志》、《搜神記》,到《封神演義》、《聊齋志異》和《西游記》,無不膾炙人口,精彩紛呈,充滿了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而《寶蓮燈》、《神筆馬良》、《白蛇傳》這樣的神話著作更是極具戲劇感和藝術性,先后被制作成動畫作品,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兒童。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化與藝術在一定程度上有相通之處,神話故事不是兒童的專利,成年人也有童心,經典的神話傳說不只屬于某個民族,也可以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從這一點上來看,我們的故事永遠不缺乏受眾群體。因此,對于中國故事的挖掘創(chuàng)新再塑造,非常有必要。
一、《阿拉丁》——迪士尼的再創(chuàng)作
《阿拉丁》本是阿拉伯民間故事《一千零一夜》的經典童話傳說,迪士尼公司曾于1992年制作動畫版《阿拉丁》,取得不菲的票房成績,而2019年迪士尼大膽創(chuàng)新,推出了由真人出演的神話電影《阿拉丁》。新的版本根據同名動畫片(1992年版本)改編,講述了孤身一人的窮小子阿拉丁,偶然遇到了身為皇室貴族的茉莉公主,兩人在神燈精靈的幫助下,一同踏上尋找真愛和自我的魔幻冒險故事。該片上映僅十天,全球電影票房就已經突破5億美元。
相比之前的版本,迪士尼公司的本部《阿拉丁》電影做出了幾處大膽創(chuàng)新:
在人物形象設計方面,一向精于動畫制作的迪士尼公司大膽創(chuàng)新,采用真人演員實景拍攝。在原著的童話故事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演繹,讓古老的童話又一次煥發(fā)生機。人物性格呈現上,真人版《阿拉丁》特別突出了茉莉公主的個性、才識和追求。這一改動不但非常吻合現在的時代特征,也特別契合北美流行的社會價值觀念,也正因如此,該電影也被評價為:新時代的女性宣言。童話真人化,或許會成為電影制造商的又一座金礦。
在故事情節(jié)設置方面,真人版《阿拉丁》基本延續(xù)了1992年動畫版本的故事情節(jié),唯一例外的算是“沉睡的魔咒”,為故事開展前的背景鋪墊增添了一分神秘。另外一處點睛之筆在于編劇竟然安排了燈神與公主侍女的愛情,使得觀眾會心一笑。故事的結局,影片大膽創(chuàng)新,使得阿拉丁幫助燈神完成解放,重獲自由,將反派法師賈方封印于新燈之內,使得影片格調得以升華。
在特效應用上,重金打造下的電影給觀眾呈現了一個神奇的童話世界,整部電影色彩絢麗,片中阿拉丁與茉莉公主騎著魔毯游覽世界的效果極為驚艷,威爾·史密斯飾演的燈神在片中的特效更是出神入化,加上詼諧幽默的表演,讓人忍俊不禁。
此外,本片的創(chuàng)新之處也是最為驚艷的情節(jié)安排莫過于歌舞元素的融入,常見的神話電影或動畫大多以單純的故事推進來進行敘事,而真人版的《阿拉丁》非常巧妙地將燈神亮相、阿里王子進城、飛毯環(huán)游世界與茉莉內心獨白四處,使用歌舞進行銜接和呈現,令人耳目一新。
真人版《阿拉丁》的大膽創(chuàng)新令人眼前一亮,同時,大導演+名演員+經典動畫IP的完美結合,成就了這樣一部精彩的電影作品。
二、神話故事的影視化呈現途徑
神話故事(童話故事)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凝聚了相當一部分的哲學、宗教、人文歷史和藝術元素,承載著民眾對于傳統(tǒng)道德的認知和藝術審美的取向。將神話故事進行影視化再呈現,不僅是歷史的繼承和發(fā)揚,也非常具有現實意義。一方面,這不僅能為當今的影視創(chuàng)作提供源源不斷的內容資源,同時也能為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和發(fā)展賦予新的生命力。
在影視化呈現途徑上,各種類型的神話故事各不相同:有的曲折離奇,有的纏綿悱惻,有的幽默詼諧,有的奇思妙想,這些都可以成為神話故事影視化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源。根據不同題材的神話故事,在敘事結構、人物形象設定、情節(jié)編排上都可以進行重塑。
在敘事結構上,神話故事往往隱藏著懸念和包袱,因此在敘事的安排上可以根據情節(jié)發(fā)展的需要進行編排,與傳統(tǒng)文學相比,電影劇本的戲劇性特征非常明顯。在對電影劇本的改編過程中,編劇需要對文學作品進行結構上的調整和梳理,以此對故事的開端、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以及最后高潮和結尾進行敘述,這樣就推翻了以前以主題為主的敘事結構,舞臺感非常濃厚,戲劇性也非常突出,能夠在有效把握規(guī)律的前提下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調整,調動起觀眾的情緒。
在非線性編輯和技術手段的應用方面,神話題材的影片潛力巨大。一些科幻情節(jié)和場面無法通過實景拍攝來完成,這時電腦特效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場景設置、人物外型、特效展示等方面可以達到非常不錯的效果。隨著CG技術的發(fā)展,電影人物甚至可以“換臉”例如在《速度與激情7》中,保羅沃克的“重生”以及科幻電影《阿凡達》中,大部分場景都是用電腦合成的,新技術手段可以為神話題材電影插上翅膀。
人物角色的塑造方面,現代神話或者科幻題材電影都在盡力使人物形象鮮明化,突出個性特征,賦予人物角色以新的價值追求。這樣的設計使得傳統(tǒng)神話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更契合現代人的價值認知和審美需求,但又不至于破壞整體故事的合理性。
神話故事類的影視作品中,編劇在原有的故事脈絡和情節(jié)上進行重構,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來展現情景,用新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來融合古典與現代,拓展了故事的社會意義,也滲透出對多元文化和社會問題的思考,具有十足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三、用新視角講述“中國故事”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文明成果璀璨奪目,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蘊藏著豐富的寶藏。神話故事傳說自古至今都是上至王公貴胄下至黎民百姓的茶余飯后津津樂道之談資。這是因為在漫長的封建文明時期,人們對于自然萬物的規(guī)律不甚了解,秉承著敬畏的心態(tài)去認識和了解客觀世界。
發(fā)展到現代社會,隨著科學的進步和教育的普及,人們逐漸對世界有了更多的認知,不再訴諸迷信和敬畏神靈。因而很多口耳相傳的神話故事逐漸淡出視野,而載于史冊的經典作品則因其特有的文學藝術價值流傳至今,成為可貴的文學寶庫。
神話故事的影像化一直都是影視工作的熱門領域,無論是動畫片還是影視劇,涉及神話故事傳說題材的作品在受眾上可以說老少咸宜,是大眾易于接受的藝術產品。其影像化過程也并非無章可循,無數的經典作品早已為神話故事影像化探明了道路:很多神話電影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它不僅展現了神話故事時代背景中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更蘊含了當今社會的價值追求和心理需要。一部作品想要在受眾中產生吸引力,就不能單純的去講一個完全屬于“過去”的故事,應當有所借鑒,有所融合。
(一)作品要體現當代社會和價值觀念
有人曾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我們在講訴古代神話歷史的過程中,也要對當下社會情懷有所體現。比如真人版《阿拉丁》中,茉莉公主的個人性格及價值追求很明確的體現出了一位現代女性的精神面貌:勇敢而個性、敢于挑戰(zhàn)權威、追求獨立與真愛。正是這樣的人物設定使得茉莉公主這一角色在當下受眾當中獲得認同。
因此,一部現代化的神話題材影視作品,應該展現出當代生活和價值觀念,這是能否獲得受眾認可和價值觀認同的關鍵。
(二)作品要符合受眾審美心里與審美期待
因為是經典作品,觀眾已經對故事本身有所熟悉,因此心里已經具有某種傾向性的判斷和要求。如果只“就事論事”無非是經典作品的復制翻拍,談不上創(chuàng)新和突破,更不會在觀眾中收獲認同。這種期待也決定了觀眾會以自身的理解和經驗來看待新的作品,所以,符合受眾審美心理和情感傾向的作品,才能獲得受眾的認可,進入他們的審美視野,獲得好評與認同。例如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被稱作一部“沒有女主角”的故事,在早期的影視化呈現中,編劇往往嚴格遵守原著的思想觀念和故事脈路,后來,香港的一些導演編劇對此故事進行了現代化的改良:1995年由周星馳、朱茵主演的電影《西游記之大圣娶親》上映,劇中的孫悟空不再是原著中那個六根清凈的猴子,而是一個敢愛敢恨,有血有肉的至尊寶。劇中圍繞愛情而展開的故事情節(jié)引人入勝,非常貼合現代年輕人的價值追求和社會生活狀態(tài)。
(三)作品要有所創(chuàng)新,帶來意義拓展
正所謂“不破不立”,一部電影在講述“過去的故事”時,要在現實意義上有所延伸,經典的神話故事由于受其所處時代背景的制約,在某些價值觀念上不免落后和愚昧,但故事總的情感基調一般都是尋求自由,反抗壓迫的。在此基礎上對人物個性特征、價值追求和形象塑造上進行包裝,通過新的角色設定來傳遞新的價值追求,影片意義也便不僅局限于單純的老故事上。
一部好的作品要成風化人,主題內涵尋求向上向善,傳遞積極的價值觀念和個人追求,傳達人類社會普遍的情感體驗,從而成為一部富有生命力的好作品。
四、總結
影視行業(yè)和電影市場普遍面臨的問題之一是精品內容生產的乏力,而經典神話故事作為精神財富的寶庫,可以結合現代元素,不斷地推陳出新,傳遞時代價值,從而借此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西方的影視工業(yè)發(fā)展完備,體系成熟,敘事手段和影視制作技術高超,目前仍是世界電影的主力軍。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影受眾群體越發(fā)壯大,市場潛力巨大。相信隨著我國影視制作技術的不斷進步,在借鑒了西方影視公司的相關經驗后,也能“師夷長技以制夷”,在世界電影市場中分一杯羹。
參考文獻:
[1] 李小燕.中國神話故事改編與好萊塢動畫敘事結構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6(10).
[2] 康婉華,周永清.中國神話題材動畫電影文化取向及審美特征[J].電影評介,2016(05).
[3] 許世虎,周茹冰.神話題材在動畫中的”民族化”發(fā)展探究[J].電影文學,2013.
[4] 馬明策.論中國神話對中國動漫的影響[ J].大眾文藝,2014(18).
[5] 楊雁雁,陳詠.中國民間故事的影像化研究[ J].學術論壇,2015.
[6] 周溪琳.淺析中國科幻電影的制作技術與發(fā)展[J].中國傳媒科技,2019(02).
[7] 任小飛.神話元素與國產動畫電影的詩意性表達[J].電影文學,2018(10).
作者簡介:李昀(1993—),河南安陽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新聞傳播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