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丹萍 陳巧 李想 寇佳 李婉芹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寧波某高校大學生高校電信詐騙的問卷調查結果,對高校電信詐騙現(xiàn)象進行分析,歸納總結高校電信詐騙的類型和特點,從高校學生、高校、社會三層面進行了高校電信詐騙頻發(fā)的原因分析,同時根據這三者的身份特點,有針對性地提出大學生電信網絡安全的防范對策。
關鍵詞:高校電信詐騙;大學生;現(xiàn)狀;原因;對策
近年來,信息網絡技術不斷進步的同時,電信詐騙的形式和手段也在迭代更新。詐騙現(xiàn)象在各所高校層出不窮,利用大學生思想單純、樂于助人、缺乏社會經驗等特點對大學生實施詐騙。高校詐騙隱蔽性極強,追查難度大,在近年來呈現(xiàn)大幅增長趨勢,對社會造成嚴重危害。詐騙不僅對受騙學生造成經濟損失,且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也造成極大傷害。學生受騙后往往會產生自卑感,自我壓抑而不敢向外人透露,這無疑會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并導致學生對社會喪失信心。因此,對高校詐騙現(xiàn)象進行科學有效的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詐騙防范的對策與措施已迫在眉睫。
針對層出不窮的詐騙現(xiàn)象,對大學生電信網絡安全狀況進行普及式問卷調查,并科學分析所得數據,有針對性地提出個人、學校、社會三層面的防范措施,有利于對高校詐騙現(xiàn)象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探索詐騙防范新思路,提出風險抵御新辦法,聯(lián)合各部門開展快速打擊處置,著力提高防范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能力,以有效遏制電信詐騙犯罪,保護大學生的財產安全與身心健康,維護高校的教育教學秩序,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一、電信詐騙特點
(一)詐騙、受騙頻率發(fā)生較高
2016年相關學者在對15所高校的抽樣調查中發(fā)現(xiàn),有79.3%的調查對象遭遇過電信詐騙,其中有近12%的調查對象受騙且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200-50000元);盡管受騙的大學生比例并不是特別高,但絕對人數比較高,達到了273人。由此可見,高校電信詐騙發(fā)生頻率較高,高校學生受騙率也較高。
(二)作案手段多樣化
電信詐騙利用大學生缺乏法律常識、容易上當受騙的特點,借助新媒體網絡等工具,精心設計騙術,冒充各種身份人員,不斷翻新電信詐騙的手段和方法,如偽裝成銀行客服人員進行詐騙,令人防不勝防。
(三)贓款轉移迅速化
由于互聯(lián)網、新媒體的迅速發(fā)展,犯罪團伙在成功實施詐騙后的第一時間借助網上銀行進行贓款的轉移,比如分解到多個銀行賬號中,并讓團伙成員立即提現(xiàn)。
(四)詐騙危害影響深遠
高校電信詐騙帶給大學生的危害不僅僅在于金錢層面,更在于精神層面。有一部分遭遇電信詐騙的大學生因為詐騙財物難以追回或自己上當受騙擔心被同學取笑,而把被騙當作是非常羞恥的事情,以致選擇不上報,不尋求學校、公安的幫助,獨自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
二、高校電信詐騙現(xiàn)狀
(一)數據來源和說明
本研究的數據來源于2020年在寧波某高校展開問卷調查《高校電信詐騙調查問卷》。調查嚴格按照隨機抽樣的原則進行,共收集有效問卷250份,回收有效問卷為243份,有效率為97%,其中填寫問卷的調查對象都為寧波某高校的在校大學生,因此可以有效地反映高校電信詐騙現(xiàn)狀。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1.電信詐騙發(fā)生率較高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88.4%的調查對象表示遭遇過電信詐騙,其中遭遇的電信詐騙大多為詐騙電話、詐騙短信、詐騙郵件等。其中67.9%的大學生表示在半年內遭遇過一至三次電信詐騙,15.3%的調查對象表示遭遇過四至六次電信詐騙,半年內沒有遭遇電信詐騙的調查對象比率只占3%。由上述數據可見,大多數大學生都遭遇過電信詐騙,電信詐騙發(fā)生比率較高。
2.受騙率在女性大學生群體中較高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和對比,在被調查的130名女性大學生中,將近75%的女性大學生表示遭遇過電信詐騙,其中有15名(大約占被調查對象女大學生人數的12%)上當受騙;在男性大學生群體中,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只有10%的男性大學生上當受騙。從這組數據的對比得知,部分女性大學生的電信網絡防范意識相對不足,自我保護意識較弱,對詐騙敏感度較低,相對更為缺乏社會經驗與閱歷。
3.詐騙發(fā)生集中為大一時期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高校電信詐騙受害者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比率呈現(xiàn)大幅降低的趨勢,分別為68.6%,16.1%,10.7%,4.6%。大一新生相對于老生來講更少地與社會接觸,更為缺乏防范意識和社會經驗,因此大一新生更容易成為高校電信詐騙的受害者。
三、高校電信詐騙原因分析
(一)學生層面:
1.缺乏一定的社會閱歷
大學生成為電信詐騙團伙首要目標的原因主要是他們大部分剛剛步入成年階段,在之前也未全面接觸過社會,對社會缺乏了解,從而缺乏對社會的敏感度,思想單純,容易相信他人。此外還有一些學生,對自己的辨識能力太過于自信,這也使得他們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之中。
2.價值觀偏差
有一大部分的大學生貪圖小便宜,受到“便宜”二字的誘惑,詐騙團伙正好抓住了當代大學生的這一缺點進行布控。也有部分學生虛榮心太強,喜歡與他人攀比,追求名牌、奢侈品,從而導致入不敷出,尋求兼職來貼補自己,最終落入不法分子的陷阱。
(二)高校層面:缺乏安全教育
高校沒有重視安全教育是高校詐騙盛行的重要因素。缺乏防詐騙的安全教育致使學生在這方面的防范意識較低,讓詐騙團伙有機可乘。目前,很多高校雖然對學生進行了安全教育,但往往只停留在形式和表面,重視程度不夠。
(三)社會層面:監(jiān)管、技術漏洞
高校電信詐騙之所以如此高頻,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有關社會部門的監(jiān)管以及技術不到位,使得詐騙集團借助電信網絡運營商的監(jiān)管漏洞下手,盜取大學生個人信息進行詐騙;同時由于電信網絡詐騙手段多變、高智能化等,公安機關在打擊犯罪分子時往往處于落后、滯后地位。
四、高校電信詐騙預防對策
(一)學生層面:
1.提高防范意識和法律常識
在高校電信詐騙頻發(fā)的環(huán)境下,高校學生應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識和法律常識,意識到詐騙案件就發(fā)生在自己的身邊,不能抱有僥幸的心理認為詐騙案件離自己很遠,在與陌生人交往交流時做到三思而后行;同時注意保護電話、身份證、銀行卡等個人信息,以防被有心人利用。
2.建立良好的價值觀
大學生應建立良好的個人價值取向,謹記“天上不會掉餡餅”,切勿貪小便宜,以免因小失大;同時樹立良好的金錢觀,學會合理安排生活費用支出。
(二)高校層面:
1.加強安全教育的同時深化管理
高校電信詐騙案件多是由于大學生缺乏一定的社會經驗、價值觀偏差造成的,因此高校應該加強校園安全教育,比如制作預防電信詐騙手冊、開展電信詐騙主題講座、邀請公安機關等各專業(yè)人士現(xiàn)身說法等等。與此同時,高校也應深化管理,時時刻刻不放松安全教育,把安全教育宣傳切實落實到實處。
2.加強校園安全治理的同時協(xié)同合作
在高校電信詐騙頻發(fā)的背景下,高校的相關職業(yè)部門應肩負起保衛(wèi)校園的責任,加強校園安全治理和出入管理,維護校園治安,建設平安校園;與此同時,由于高校詐騙具有反復性的特點,詐騙分子往往故技重施,因此高校應與公安機關協(xié)同合作,當校園詐騙發(fā)生時,立馬聯(lián)系公安機關,緊密配合公安機關工作,將發(fā)生的詐騙案件追根究底,對高校電信詐騙進行有效的預防和打擊;各大高校也應緊密聯(lián)系,建立順暢的信息交流渠道,防止同一詐騙多次出現(xiàn)。
(三)社會層面:
由于科學技術水平提升,電信詐騙犯罪分子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如使用境外服務器開設詐騙網站,使用CDMA、VOIP等技術進行電話群撥、網絡短信群發(fā)、換號改號等實施詐騙,電信詐騙呈現(xiàn)出科技化的趨勢。因此社會各部門應與時俱進,不斷研究出新方法、新科技,創(chuàng)新工作機制,與高校做好配合工作,協(xié)助高校進行安全管理,做到有利、有效地打擊電信詐騙犯罪分子。
參考文獻:
[1] 姜偉軍,李蔚然.大學生電信網絡安全狀況調查分析及防控措施研究——以15所高校大學生為例[J].安全與環(huán)境工程,2016.
[2] 楊中英.淺析高校詐騙的特點及預防建議[ J].群文天地,2011(12).
[3] 胡建躍,劉浩陽,蔡東慶.電信詐騙犯罪及打擊防范技術研究[J].警察技術,2016(02).
[4] 楊中英,李敏.高校詐騙的特點與原因分析——來自某高校抽樣調查的發(fā)現(xiàn)[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5] 鐘玉彬.淺析當前高校詐騙案件的類型、特點及預防對策[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3(02).
作者簡介:單丹萍(2000—),女,浙江紹興人,本科,研究方向: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