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兩年,《偶像練習生》和《創(chuàng)造101》等網綜選秀節(jié)目層出不窮,其節(jié)目沿用“養(yǎng)成”模式——邊包裝邊培訓的方式,以TFBOYS、蔡徐坤、火箭少女、楊超越等人為代表的“養(yǎng)成系”偶像形成一種新的娛樂方向。在高速發(fā)展的娛樂化流水線下,依托粉絲社群“養(yǎng)成”的媒介傳播逐漸深入人心,粉絲心目中的偶像一茬又一茬,年齡也越來越小。媒介“養(yǎng)成系”偶像低齡化現象應運而生。本文基于此背景,分析“養(yǎng)成系”偶像低齡化的成因,窺探這一現象的本質,從而為青少年群體價值觀進行審視和反思。
關鍵詞:養(yǎng)成系偶像;媒介文化;青少年
近幾年,無論是TFBOYS男團,還是SH48女團,借助于社交媒體或網絡綜藝,快速占據粉絲流量池,年紀輕輕卻具有超高人氣,迅速出道成名,這種依托網絡媒介為主的“養(yǎng)成”系偶像在粉絲心目中一批又一批,年齡也越來越小?!梆B(yǎng)成系”偶像低齡化現象在媒介文化中也應運而生。其實,早在大眾傳播時代,“偶像”低齡就一直存在,比如參加超級女聲的黃雅莉、何潔都是未成年人,TFBOYS更是作為千禧年新一代的偶像男團成為青少年心中向往的榜樣。因此,筆者認為,在移動互聯和社交媒體時代,“養(yǎng)成系”偶像作為一種價值表達、情感釋放以及認知選擇的媒介形象符號,對青少年粉絲文化有著巨大的影響力。而媒介化社會轉型與娛樂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碰撞,加速“養(yǎng)成系”偶像低齡化的進程。本文基于“養(yǎng)成系”偶像低齡化這一現象,結合媒介文化理論,分析這一現象的原因,從而對青少年價值觀加以審視。
一、“養(yǎng)成系”偶像與青少年群體的角色認知
(一)何為“養(yǎng)成系”偶像
“偶像”最早《簡明文化人類學詞典》中解釋為:經塑造而成的受人崇拜的具體神靈的形象,可見偶像是從靈物發(fā)展而來,后來指一種被人崇拜、受人供奉的雕塑品。在媒介文化中,偶像可以被人們當成一種媒介文化符號,在特定的群體中具有某種神秘象征意義?!梆B(yǎng)成”一詞,顧名思義,人們對某件物品或者動物喜歡、喜愛,而發(fā)自內心的去伴隨著其成長?!秴问洗呵铩け旧诽岬健笆忌咛煲?,養(yǎng)成之者人也,能養(yǎng)天之所生而為天子?!彼浴梆B(yǎng)成”的意思是培養(yǎng)而使之形成或成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養(yǎng)成系”偶像是在高速的媒介文化傳播語境下,借助于移動互聯網平臺,娛樂公司的資金注入,讓素人逐漸成為具有一定粉絲基礎的“網絡紅人”。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就曾出現了偶像“養(yǎng)成”的先例。比如以“小貓俱樂部”為名成立組合并發(fā)布單曲。目前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養(yǎng)成系”偶像是TFBOYS、SNH48組合。
“養(yǎng)成系”偶像的形成與傳統(tǒng)的“神化偶像”不同,有其獨特的特征:第一,從“原生素人”到成為“群體偶像”,他們憑借著社交媒體建立以“萌”、“青澀可愛”為主超強的身份認同形象;第二,他們具有超高人氣,與自己的迷群超強的互動能力,不刻意追求明星的專業(yè)能力,而是通過個人社交分享與粉絲保持高度黏性;第三,偶像低齡化現象居多?!梆B(yǎng)成”的核心在于粉絲群體的陪伴,憑借“低齡”可以收割各年齡段的粉絲。比如“姐姐粉”、“90后阿姨粉”,甚至“媽媽粉,讓人更加具有保護欲。TFBOYS 出道平均年齡不到 14 歲。
(二)青少年群體
在心理學中,學界普遍認為青少年一般處在13-18歲的年齡段,他們處在人生的過渡期,對世界的認知還停留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對于自我認知的意識也剛剛覺醒。米德在《心理、自我和社會》中提出“主我”的認識通過自我呈現來對外界進行改造,而“客我”又通過人際傳播來對“主我”進行調整,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形成了自我認知。所以,他們對于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也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因此這一階段的青少年嘗試各種各樣的角色,需要與人進行交流,才能完成社會化的轉變,逐步認清“自我”人格,回答“我是誰”的問題。
(三)二者認知關系:相互依存,互為表里
筆者認為,“養(yǎng)成系”偶像與青少年群體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他們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影響,互相依存。如果把“養(yǎng)成系”偶像當成一種媒介商品,那么青少年群體則是為其買單的消費的主力軍?!梆B(yǎng)成系”偶像出道正是由于強大的青少年粉絲基礎,才能在網絡平臺中脫穎而出,這也是“養(yǎng)成”系偶像趨于低齡化的現象表現。雖然偶像具有較高的人氣,一旦失去粉絲,則迅速在網絡上消失不見。
而面對“養(yǎng)成系”偶像媒介景觀,青少年群體一般有三種途徑來認知。第一,通過社會化媒介,自己主動接觸網紅、明星、女性等相關話題和信息,在面對“養(yǎng)成系”偶像時,由于年齡相仿,更容易建立起溝通的話語空間,形成獨特的青少年偶像亞文化;其二,是通過人際交往傳播,在同學中交流過程中,通過為偶像做過什么事,比如“打call、網上投票”等滿足自我的虛榮和成就感。其三,家庭教育,父母對于孩子的追星行為,不加以引導和干涉,造成青少年對明星的認知、審美,與主流發(fā)生偏離,容易形成叛逆的性格。另一方面,心里難免會有嫉妒、好奇的心理,把“養(yǎng)成系”偶像當成自我的理想人物,成為青少年自我激勵的標桿,用行為爭相去模仿。
綜上所述,“養(yǎng)成系”偶像與青少年群體之間看似是“偶像——粉絲”之間的關系,但筆者看來,“養(yǎng)成系”偶像更像是網絡社會下的媒介產物,迭代速度快,如同電子產品一樣,而淘汰的決定權卻是在粉絲手中?!八茌d舟,亦能覆舟”,兩者相互依存,但又是相互制約。青少年群體形成的粉絲社群為偶像的發(fā)展提供土壤環(huán)境,而養(yǎng)成系偶像的互動行為又給青少年群體帶來文化認同。
二、“養(yǎng)成系”偶像低齡化成因分析
偶像低齡是娛樂圈常見現象,比如李小璐、楊冪都是從小就接觸演戲,又叫“童星”。但是他們多數是受家庭因素影響,而“養(yǎng)成系”偶像是依托互聯網平臺,伴隨著粉絲一起成長。無論是蔣方舟“才女”的人設,韓寒“反叛少年”的形象;再到TFBOYS一首《青春修煉手冊》讓全國都記住“左手右手慢動作”標簽、蔡徐坤的“籃球?!保瑹o疑不是在“全民造星”時代下,由粉絲、迷群用集體的無意識力量推到大眾視野面前。由于粉絲群體與偶像之間存在“養(yǎng)”的關系,有種“偶像即自我”的心理暗示,所以“養(yǎng)成系”偶像也逐漸低齡化。筆者從媒介技術、受眾基礎、價值觀念三個方面淺析其低齡化的原因。
(一)媒介技術催生娛樂至死精神,加速偶像低齡化進程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和社交媒體的發(fā)展,中國媒介化社會正向縱深處轉型,其形成的文娛生態(tài)也發(fā)生巨大變化。尼爾.波茲曼對電視媒介的擔憂,并認為強勢媒介能夠以一種隱蔽卻強大的暗示力量重新定義現實世界,甚至塑造一個時代的文化精神,人們實際上是生存在媒介所制造的巨大隱喻世界中而不自知,因此發(fā)展出了“媒介即隱喻”的理論。而移動互聯網的出現,重塑人們的生活世界。我們即將進入一個媒介化社會,過去明星靠電視臺、報紙等傳統(tǒng)媒介,而如今“養(yǎng)成系”偶像只需要借助手機APP、自媒體,不僅可實現粉絲增長,成為媒介偶像,還可以借助媒介渠道傳達自己的文化認同,形成一種非主流文化的“亞文化”聲音,獲得青少年的青睞。
在新媒體時代,媒介文化也變得多元豐富,不只是傳統(tǒng)媒體的單向度傳播,青少年群體對文化有自己的選擇權利,這也是造成偶像低齡化的一方面因素。但是,從本質上說,互聯網技術催生媒介文化異化,逐漸形成新的方式,在青年、青少年群體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二)粉絲社群助力娛樂行業(yè),市場前景良好
從受眾即市場的角度看?!梆B(yǎng)成系”偶像之所以越來越低齡化,是因為其粉絲群體主要集中在95后、00后、10后這三個年齡段,這一群體屬于新時代文化的消費者。鮑德里亞的“新消費主義”觀點提及:人們在消費物品的時候,已經不注重物品本身的價值,而是在于產品的附加值。偶像組合可以看作一個媒介產品,這種產品通過自身的文化認同和價值情感讓粉絲群體依附其中,增加用戶粘性。而由粉絲組成的粉絲社群,不僅有嚴格的紀律、部門分工、運營團隊為自己的偶像線上線下“應援”和代言宣傳。比如《創(chuàng)造101》中為菊粉打call、蔡徐坤粉絲微博打榜等手段來增強自己偶像的人氣。“養(yǎng)成”系偶像年齡小、出道早、個人特征明顯,娛樂公司通過包裝和培訓的方式,讓偶像與粉絲之間一直保持黏性互動;另一方面,用營銷手段增加偶像的曝光度,給粉絲時刻傳達著“養(yǎng)成”偶像的成長狀況,在強關系的社交互動下,用戶從媒介中獲得滿足感和心神愉悅,而背后的資本娛樂行業(yè)市場更加堅實。這種時刻陪伴“養(yǎng)著”既滿足了大眾內心對偶像從小到大生活的獵奇心理,還大大提升了粉絲的參與感和成就感,由此低齡偶像的粉絲規(guī)模逐漸擴大,市場前景更好。
但是不難從側面影射出發(fā)展于強媒介時代下的低齡“養(yǎng)成”偶像,借媒介之手被大量地復制和生產出來的“養(yǎng)成”偶像,具有強娛樂化傾向,被媒介賦予符號意義。而低齡“養(yǎng)成”偶像背后是一套完整的產業(yè)鏈機制,粉絲社群慷慨解囊,娛樂公司卻收割紅利。在這種快消的商品經濟環(huán)境下,媒介的消費主義傾向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文化教化和傳播價值知識及行為規(guī)范方面的社會功能卻逐漸減弱。因此,對于媒介消費文化來說,在過度追求市場效益和經濟利潤同時,是否應該自我審視:這種養(yǎng)成系偶像的精神價值被媒介淡化和稀釋,由此思考媒介對于青少年群體的意義 媒介“養(yǎng)成”偶像低齡化趨勢能發(fā)展多久 到底什么樣的榜樣力量和審美標準是可追溯的
(三)多元主義觀的刺激,滿足成名的虛榮心和好奇心理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思維不在單一固化,具有多樣性。像B站、漫畫等亞文化逐漸沖擊著主流文化,折射出國家文化的大繁榮大發(fā)展。而“養(yǎng)成系”偶像成功的勵志案例和方法,刺激著許多家庭中的獨生子女,并認為成功的道路不只是“讀書”,藝人出道也是一種新的路徑選擇。據智研數據分析,大中城市,85%以上小學生在課后接受各種各樣的藝術培訓,除去義務教育支出,我國家庭教育支出中約有 30%~50%是用在非義務教育領域,其中藝術可以占到15%~20%,并且還有提升空間。由此可見,在文化藝術領域,家長更希望孩子全面發(fā)展,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通過才藝獲取關注,也是成功的一種方式。
在快速發(fā)展的媒介化社會,成名的幾率非常之大,而青少年從小受到電視媒介下明星矚目的影響,在成名虛榮刺激心理下,不免冒險一試。不過孩子成名過早,對于世界基本價值判斷還處在模糊之中,而娛樂圈行業(yè)復雜變換,一不小心很容易成為“傷仲永”式人物。
三、對青少年影響的審視反思
(一)男性的“女性化”,造成青少年審美觀偏差
“養(yǎng)成系”偶像多來自于綜藝選秀節(jié)目,其中許多“偶像”們化濃妝、描眼線、涂口紅、長發(fā)披肩,有的還翹著蘭花指,引起了社會上強烈的討論,很多的綜藝選秀節(jié)目的選手都會化韓妝,偏韓化。男性“女性化”、女性“中性化”成為“養(yǎng)成系”偶像獨特的標簽。但是他們的行為和審美很容易給青少年帶來基本的審美觀念,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風氣?!堕_學第一課》被批“少年娘則國娘”,男孩子沒有陽剛之氣,作為偶像應當為為社會做出榜樣,個人的言行不當會不利于社會的價值取向。
(二)“明星夢”的刺激,不利于青少年的學業(yè)
每一個少年都有自己“明星夢”?!梆B(yǎng)成系”偶像與青少年粉絲之間相互陪伴過程中,青少年粉絲多數以“養(yǎng)成”偶像為“理想中”的自我,達到一種“偶像即自我”的虛擬幻覺,沉浸在美妙的“明星夢”中,很容易造成盲目跟風和過激的行為,不利于青少年的學業(yè)發(fā)展。江蘇宿遷市公安局某分局聚到一起報案,家長稱自己家的女兒離家出走了,但留下了一封家書,而跟著自己女兒一起不見的還有鄰居家的同齡小女孩。這兩個小女孩為了實現心中明星夢,決定離家出走,去北京當練習生,成為明星。TFBOYS和火箭少女這兩個組合的火熱,年齡不大,讓很多小學生和初中生都瘋狂崇拜,瘋狂癡迷,甚至幻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站在舞臺上,是現在的青少年都有一個成名夢,而不是努力學習。
(三)過度偶像崇拜,盲目消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
“養(yǎng)成系”偶像的粉絲大多是未成年人,他們對于追星的自控力薄弱。在媒介化社會,粉絲為了與偶像互動來滿足自己的精神愉悅的需求,一般采用兩種途徑:線上和線下。線上多數時間用來在各種社交媒體上為粉絲輪博、打榜、控評等聚集流量,讓自己的偶像牢牢占據各種熱搜,這必然占有青少年大量時間;另一種線下為粉絲接機、應援打call,充錢買粉,刪評論等等方式,耗費大量的財力、物力。粉絲還有更極端的行為,比如潘長江曾在節(jié)目中坦言不認識蔡徐坤,結果遭到蔡徐坤的粉絲的網絡謾罵。“私生飯”(所謂私生飯是藝人明星的粉絲里行為極端、作風瘋狂的一種粉)。他們?yōu)闈M足自己的私欲喜歡跟蹤、偷窺、偷拍明星的日常以及未公開的行程和工作,騷擾自己喜歡的明星,影響他們(以及藝人的家人)的私生活。
四、結語
從本質上來說,“養(yǎng)成系”偶像低齡化是娛樂快消時代與媒介化社會轉型碰撞的產物,“偶像”低齡的養(yǎng)成與粉絲粘性更長,帶來的利潤更大。但是低齡化的趨勢,會讓青少年處于一種“自我狂歡”的感覺,更加沉浸在“偶像低齡”養(yǎng)成的虛擬空間內,不利于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長。
為此,我覺得審視“養(yǎng)成系”偶像低齡化對青少年群體的影響,應該從是政府層面、社會層面、家庭層面三個方面對青少年接觸“養(yǎng)成”系偶像文化加以引導和控制。首先,政府應該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對娛樂行業(yè)加強監(jiān)管,避免青少年過早接觸娛樂行業(yè);其次,社會上的娛樂企業(yè)應以社會責任為重,不能因商業(yè)利益犧牲青少年個人的人生;最后,家庭中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加強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成名觀。青少年自身提高網絡媒介素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理智追星,正確認識娛樂文化。
參考文獻:
[1] 陳國強.簡明文化人類學詞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2]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 劉金麗.符號消費認同建構的邏輯解析[ J].文化與傳播,2017(05).
[5] 史伊伶.偶像低齡化的媒介“養(yǎng)成”分析[J].視聽,2019(06).
作者簡介:李國宇(1994—),男,安徽亳州人,助教,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亳州學院中文與傳媒系教師,研究方向:網絡與新媒體,廣告?zhèn)鞑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