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侖
中國改革開放走到今天已經(jīng)40多年了。很多在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創(chuàng)業(yè)的企業(yè)家,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如何讓自己的下一代接班?
當我們說“接班”的時候,關注點都在被動接手事業(yè)的那個人身上,事實上,這是一個涉及兩代人的傳承問題。我們都知道,“商二代”想要接班,首先得有一個“創(chuàng)一代”去創(chuàng)業(yè),積累了一份家業(yè)之后才能實現(xiàn)。所以,我們先來說說“創(chuàng)一代”要解決的兩個問題:傳給誰?怎么傳?
先說第一個問題——傳給誰?
我們中國人說起這個話題,容易陷入歷史的旋渦中,會想到古代皇帝選太子,比如說康熙年間,康熙先是堅定地立了嫡子,結果大家都知道,他活得太長了。出色的、有手段的兒子又太多,大家斗來斗去,康熙自己把太子廢了,重新選了皇四子。
康熙看兒子們互相爭斗,就像看一群他拉著繩的“小狗”互咬,無論如何他都能保證事情在自己的掌控范圍內,但他放不開手,“小狗”永遠都活在他的陰影下。而這個朋友的家族就直接撒開手,讓他們自己去拼,時間也給得寬裕,哪怕有人輸了,這個人可能也已經(jīng)積累了立身之本,不需要家族養(yǎng)活了。這種方法,一方面為家族選出了最優(yōu)秀的繼承人,另一方面讓那些有潛力、敢于走出創(chuàng)業(yè)第一步的人,去拼自己的事業(yè),家族的產(chǎn)業(yè)不會越分越薄,反而越分越厚了。
康熙面臨的也是現(xiàn)在“創(chuàng)一代”們都在考慮的問題,如果要傳給自己的孩子,孩子不止一個,那到底給誰呢?如果孩子的才華不夠,找個職業(yè)經(jīng)理人來打理的話,又怎樣確保他能保障自己家族的利益呢?所以我常說,傳承是一個誘惑,它總能讓人忽略現(xiàn)實去選擇相信血緣。
再說第二個問題——怎么傳?實際上這是一個分蛋糕的問題?!皠?chuàng)一代”們?yōu)榇丝鄲?,往往是因為孩子多了,產(chǎn)業(yè)大了,不知道怎么分配。比如說,大家總是調侃澳門“賭王”何鴻燊家族,四房太太十來個孩子,人還沒走呢,遺產(chǎn)官司就快打起來了。
賭王在賭桌上叱咤風云,在家族傳承上卻顯得優(yōu)柔寡斷。相比起來,李嘉誠就果斷得多。
他很早之前就開始布局了,把家產(chǎn)大部分留給了大兒子,拿了一部分現(xiàn)金給二兒子創(chuàng)業(yè),一家子其樂融融,沒傳出過什么不和的聲音。
何鴻燊和李嘉誠的思路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國人分蛋糕的思路——要么大家長一手操辦,要么小輩們自己爭奪。但這兩種方式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家業(yè)不可避免地越分越薄了,但是對一家企業(yè)而言,更為理想的傳承方法是贏者通吃,也就是說,最好不要把蛋糕分掉。
剛才講的那個德國朋友的家族就是典型的這種思維。先讓同一代人自己選擇是否要去參與競爭,然后通過一場長達十年的考核,選出最優(yōu)秀的繼承人,這個人能夠得到家族所有的資源,其他人只能拿到一些基本的安頓生活的費用。
有的朋友可能會覺得這種辦法對不競爭或不愿意參與競爭的人來說,有些不公平??墒谴蠹易屑毾?,不去競爭的人沒有付出,依然有一筆可觀的信托收益來保障生活,讓他做自己想做的事。
而競爭失敗的人呢?他在十年中可能已經(jīng)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事業(yè),即使沒有進入家族的頂層去管理家族事業(yè),生活也應該沒有問題。這種傳承方法讓家族的蛋糕不是越分越小,而是越分越大。
當大家說起傳承、接班的時候,通常想到的都是一些有形資產(chǎn),比如房產(chǎn)、股票等。我認為,傳承過程中最重要的往往是那些言傳身教的精神,而這種精神不是排他的,是所有孩子都能夠從上一代那里學到的。
舉個例子。《曾國藩家書》就是曾國藩寫給家人的信,很樸實,但內容無所不包:修身、勸學、治家、用人、交友、為政,甚至是理財知識。他說的道理都很淺白,但總能讓人獲益匪淺。
最聰明的家族所采取的方法,和曾國藩寫家書的方式是一樣的,是把那些最重要的,也就是思考得到的一些精神財富留給子孫,傳下來的思想可以讓子孫一直受益。
說完了“創(chuàng)一代”,接下來看一下“商二代”如何接班。“商二代”們大都有一個很相似的成長經(jīng)歷:小時候父母忙于創(chuàng)業(yè),孩子很小就被送去寄宿學校,大點了就出國念高中、大學,然后回國,開始進入家族企業(yè)。
所以他們接受的都是高度濃縮的精英化的理論化的知識,對于他們來說,他們必須先守業(yè),保住自己的家底兒,然后尋求二次創(chuàng)業(yè),擴展父母留下的事業(yè)。在這個先守業(yè)再二次創(chuàng)業(yè)的過程中,我看到了很多不一樣的處理辦法。
第一種叫孩子永遠是爸媽的心頭寶。就是說,“創(chuàng)一代”只要還干得動,就自己拼命干,堅決不交權,孩子乖乖地跟在后邊。這容易導致孩子正式接班之前,沒有試錯的機會,一旦上一輩撒手不管,他可能就玩兒不轉。還是拿王安的例子來說,他就是控制欲太強,對孩子太呵護了,他去世之后不過兩年公司就破產(chǎn)了。
第二種叫穩(wěn)坐釣魚臺。就是把公司和家庭分開,所有權和經(jīng)營權分開。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比如富過七代的美國洛克菲勒家族,他們就是選擇優(yōu)秀的接班人,不忌諱沒有血緣關系,不是職業(yè)經(jīng)理人。大家都看到了,這個辦法很成功。
第三種是邊學邊干,這也是現(xiàn)在國內很多“商二代”采取的接班策略。趁著爸媽還能兜底的時候,自己從基層做起,先了解整個公司和市場環(huán)境,然后逐步接手。
對于一個“商二代”來說,不管他或者他的“創(chuàng)一代”父母如何選擇,他都應該像我剛才說過的德國朋友一樣,先去自己試著做一份事業(yè),不管是在公司內部,還是在公司外。什么都不懂的時候,得到過多的財富和權力不是什么好事。只有經(jīng)過歷練,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才能把自己的人生、公司,乃至整個家族管理好。
或許精英化的教育給了這些“商二代”很多知識,但我們都知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沒有付出過努力,是沒辦法真正握緊父母傳下來的財富的,這是“商二代”們應該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