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全國少先隊名師工作室
每年暑假,我們少先隊名師工作室都會和新疆皮山縣的少先隊員們開展“手拉手”活動,針對“規(guī)范禮儀”和“上好隊課”對新疆輔導員、隊員進行培訓。但分別后發(fā)現很多問題仍需要交流探討,尤其是新疆地區(qū)的輔導員們迫切希望能實現少先隊活動資源共享。我們工作室與時俱進,更新迭代,以此問題為導向,將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加入到少先隊工作室運作中?!渡傧汝?019年工作要點》中指出,要結合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有序推進基層少先隊組織網絡聯(lián)通、信息暢通,跟進“智慧隊建”,推進少先隊工作、活動、服務上網。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少工委主任傅振邦同志將“構建少先隊網絡新媒體工作體系”作為“構建和完善少先隊九大工作體系”之一,指出互聯(lián)網已經完全覆蓋了少年兒童的學習空間、家庭空間和社會空間。全體少先隊工作者要牢固樹立互聯(lián)網思維,著力推動少先隊組織和工作的互聯(lián)網戰(zhàn)略轉型,建設“網上少先隊”,占領少先隊網絡新媒體高地,少先隊全部工作的策劃、組織、實施、評價,都要體現線上線下的深度有機融合。
新媒體簡單來說,是一種環(huán)境;具體來說,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tài)。下面將本工作室一些初步的實踐探索做簡要總結,希望對輔導員們、少先隊工作室同仁們有所啟發(fā)。
傳統(tǒng)的線下少先隊工作室學習方式的優(yōu)勢在于能促進輔導員之間的情感交流,而且互動反饋及時直接,但是需要付出交通成本和時間成本。有的本地學員穿城而過,外地的就更要把學校的課、家里的孩子全安排好,才能來學習。去掉路途和住宿時間,工作室成員共同學習的時間嚴重縮水。為了提高效率,工作室負責人不得不將多項學習研究活動壓縮到一整天或者半天。先圍繞一個少先隊工作主題進行學習,再觀摩少先隊現場活動,最后圍繞一個普遍困惑的問題抓緊討論……工作室成員能不能接受?有什么個人的想法?還能不能改進?諸多問題只能囫圇吞棗,下次再說。至于下次學習安排在何時何地,又需要所有人克服重重困難再商量決定。
新媒體介入后的工作室學習方式就變得多元了,以本工作室組織全區(qū)少先隊開展每周一“線上升旗儀式”為例:
1.運用多媒體技術,讓信息交流更加開放、共享。工作室先統(tǒng)一流程和課件模板,對全體工作室成員進行儀式文化和陣地建設的培訓。工作室成員每周提前討論商定下周升旗儀式主題,再由一個少先隊大隊輔導員主持,一個中隊來承辦。承辦校輔導員拿出升旗儀式的流程和國旗下發(fā)言初稿發(fā)到群里,工作室成員共同討論修改。稿件成熟后承辦輔導員再根據審核稿帶領中隊制作課件,課件再發(fā)到工作室群里,大家進行第二輪審定,討論,完善。課件成熟后,最后錄制升旗儀式和國旗下講話的視頻。每位成員觀看視頻,群里直接提出質疑和想法,承辦人再修改,直到全體成員審核通過。工作室通過公眾號發(fā)布視頻,全區(qū)乃至全市少先隊通過網絡在周一舉行升旗儀式時都可以使用,充分利用了新媒體高交互性、高參與性以及高共享性的性能。
2.改變學習方式,讓學習途徑更加多元。工作室成員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多形式、多維度、碎片化學習,其中包含了工作室成員“多輪式學習”,同伴“互助式學習”,搜集網絡資源學習,邊學邊做、邊做邊改的“實踐性學習”,還有禮儀規(guī)范的文件學習,陣地建設的專著學習……特別是承辦“線上升旗”的輔導員的文稿、課件、視頻,每一次修改可以立刻得到工作室成員及時反饋。成員們可以用課間、放學、晚上等各種時間機動觀看和學習。輔導員不需要為了工作室學習中斷工作和犧牲家庭,而是可以將碎片化的時間充分利用,完成自我提升。
通過“線上升旗儀式”,使得疫情期間和梅雨天期間也能保證堅守周一少先隊儀式陣地,規(guī)范了邊遠薄弱校的少先隊儀式,宣傳了全區(qū)各校少先隊活動特色,展示了少先隊輔導員能力和隊員風采。最終也讓每個工作室成員擁有了獲得感和成就感,激發(fā)出大家更加蓬勃持久的學習力。
傳統(tǒng)的工作室學習空間一般選擇學校的隊室或者會議室,一般容納數十人。大型培訓就要使用報告廳,可以容納數百人。新媒體的介入,讓工作室成員們可以相會在QQ群、微信群、騰訊會議室、釘釘直播間……想聽聲音開音頻,想面談看視頻,會議從參會人“面對面”切換成參會人一起“看稿件、看文件、看課件”都是舉手之勞。有新媒體介入后的學習空間靈活機動,將“會場”變得可大可小,隨機應變,因地制宜。
我們工作室原來重點是帶領學校少先隊輔導員共同學習提升,但是有了多媒體助力,打破時空壁壘,校外輔導員也成為工作室的成員。以“黨員爸媽講‘兩會’”工作為例:《少先隊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指出,少先隊工作的一大特性即為政治性,少先隊活動課程的一個重要目標和內容就是政治啟蒙。為了培養(yǎng)隊員對我們黨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感情,我們工作室抓住“兩會”做教材。我們組織少先隊輔導員,招募黨齡10年以上的共產黨員家長,利用“云平臺”形成教研團隊,為少先隊員梳理出既有意義又有意思的問題:“兩會”是什么會?對于我們國家的意義是什么?中國憲法對“兩會”的規(guī)定是什么?中國共產黨對“兩會”態(tài)度是什么?本屆“兩會”和少年兒童有關的提案有哪些?“兩會”精神是什么精神?如此等等。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黨員爸媽們不能進校,但是他們參與工作室的熱情不受影響。這群校外輔導員們在工作室?guī)ьI下,最終將“黨員爸媽講‘兩會’”用圖文并茂的微信和云廣播連續(xù)以十一期系列節(jié)目推送到千家萬戶。一問一答的采訪模式,深入淺出的娓娓道來,緊跟熱點的曉之以理,受到廣大輔導員和隊員的熱烈歡迎。
此項活動對工作室成員觸動極大。我們輔導員的使命就是讓“紅領巾心向黨”,但是空洞說教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入耳不入心,不入腦。通過講“兩會”,隊員們真真切切看到:我們黨對于社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環(huán)境污染、腐敗問題、食品藥品安全問題,大至經濟社會改革,小至農民群眾的吃水用電,絕不消極躲避,而是積極應對。只要是關乎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關乎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事無大小,題無輕重,都是大問題,我們黨都在積極解決。節(jié)目結束后,工作室為所有黨員爸媽頒發(fā)了“校外輔導員”聘書,向他們所在黨組織發(fā)去感謝信,感謝他們向小隊員宣傳了民主精神、直面問題的精神,感謝他們用新媒體為隊員們開設了一個更加鮮活立體的紅色課堂。這既形成工作閉環(huán),也為將來做好鋪墊。
我們相信這個嘗試是良好的開頭,通過新媒體技術,各行各業(yè)的先鋒都能通過工作室的橋梁,參與到少先隊活動中來,讓更多的少先隊員受益,從而擴大活動的影響力,也為少先隊工作培養(yǎng)更多的校內外優(yōu)秀輔導員。
我們工作室在疫情期間以疫情為“教材”,組織數十個中隊開展了戰(zhàn)“疫”中隊活動。雖然輔導員和隊員們隔離在家,但每個中隊創(chuàng)意無限,涌現出一批優(yōu)秀抗疫隊員:有設計特色口罩的小畫家,有宣傳辟謠的社區(qū)網絡小隊,有鼓舞人心的小音樂家,還有用詩歌答謝外國捐助的小詩人、小書法家……沒想到新媒體的宣傳引來了安徽電視臺、《安徽日報》等多家官媒關注和報道,共青團和教育局公眾號也多次轉發(fā)新聞。直至我省疫情可控后,還吸引來電視臺導演為此系列少先隊活動做了多個專訪節(jié)目,邀請輔導員和隊員們做客直播間。工作室少先隊活動的傳播力與影響力通過新媒體大大增強。
《少先隊2019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要強化少年兒童校外活動陣地、網絡陣地管理。堅持黨的意識形態(tài)責任制,堅持公益屬性,嚴守安全底線,加強管理培訓。”作為領銜人,我們不能忘記新媒體是把“雙刃劍”,它對工作室的管理也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
1.新媒體運用需增強群管理責任意識,工作室必須要規(guī)范群信息的發(fā)布。工作室的群管理要嚴格遵守《互聯(lián)網群組信息服務管理規(guī)定》等要求,要求工作室成員不利用工作群傳播法律法規(guī)和國家有關規(guī)定禁止的信息內容,不發(fā)布敏感、涉密內容,牢固樹立“紅線”和“底線”意識。工作室的群命名要合乎規(guī)范,群成員需實名加入。
2.新媒體增加工作室的透明度,工作室必須加強對成員的管理。曾經工作室開展一項工作需要寫新聞,配圖片,工作室負責人要層層把關,但是現在可能這邊工作室活動還沒有結束,那邊學習成員已經將學習體會發(fā)布微博,參加活動的照片上傳空間,還有的會將學習過程發(fā)布朋友圈。一旦發(fā)布內容不夠專業(yè)、規(guī)范,問題將立刻擴大化。同時,工作室成員普遍比較年輕,他們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個輔導員的身份,曬出的圖文是否有意識形態(tài)上的問題,工作室負責人并不能及時一一把控。因此,平時就要帶領團隊加強學習,幫助大家樹立“一個輔導員就是一面引領隊員旗幟”的思想意識。
3.新媒體促進各地工作室的互動,工作室必須有版權法律意識。
曾經相隔千山萬水的各地工作室,交流一次不但需要有經費保障,還要費盡周折。新媒體幫助工作室實現零距離交流,各種云平臺可以迅速看到最新的動態(tài)、最好的資源。工作室之間可以隨時視頻請教,獲得指導,大大拓寬了工作室的眼界,收到良好學習效果。對于各工作室成員從“臨摹”到“創(chuàng)新”,領銜人普遍支持,普惠更多輔導員和少先隊員是工作室的初心。但是對于工作室的集體智慧直接轉為自己的成果,是缺乏版權意識的違法行為,如果不從源頭遏制,必然干擾少先隊學習共享的良好生態(tài)。作為每個工作室的領銜人,有責任和義務帶領成員進行必要的普法學習。
目前,我們工作室已經申報“用新媒體促進新時代少先隊陣地建設”省級課題,也在多個教育集團推廣“利用新媒體擴大少先隊影響力”的培訓,抱團成長的校內外輔導員面對新機遇、新技術、新挑戰(zhàn)充滿信心,必將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