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濱,鄧瓊云
(中山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275)
“情感資本主義”這一概念的提出,來自以色列社會學家伊娃·易洛思(Eva Illouz)的力作《資本主義情感》。易洛思指出,在整個20世紀中,情感在經(jīng)濟計算充斥著情感生活的同時,掩蓋了經(jīng)濟生活。“正如阿多諾在半個多世紀前有力地指出的那樣,不同的制度在自我商品化的過程中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心理說服、自助文學、咨詢業(yè)、國家、制藥業(y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都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現(xiàn)代心理自我的基礎,因為它們都以自我為主要目標。正是這種在20世紀逐步融合的市場和自我的語言,我稱之為‘情感資本主義’。”(1)Eva Illouz,Cold Intimacies:The Making of Emotional Capitalism,UK:polity Press,2007,p.108.為了深入研究情感資本主義的生成與運作機制,易洛思相繼在《快樂至上》和《情感商品》等著作中,先后對“幸福產業(yè)”、Club Med、賀卡市場、正念心理產業(yè)、恐怖電影、環(huán)境音樂等多個領域進行研究,這些領域研究的所有成果都圍繞一個核心主題,即資本主義如何利用、加工并生產消費者的情感。通過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階段性歷史變化的深入考察,易洛思提出要重新定義資本主義歷史的概念框架,并宣稱“自19世紀末以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情感生活的加劇,到20世紀下半葉這種情況更為明顯?!?2)Eva Illouz,Emotions as Commodities: Capitalism, Consumption and Authenticity,New York:Taylor &Francis Group,2018,pp.10-11.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擴張的歷史動力,消費主義不斷強化情感生活對現(xiàn)代人的重要性,并將情感轉化為商品,對情感商品進行加工和生產。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情感已經(jīng)作為經(jīng)濟產品進行生產,呈現(xiàn)穩(wěn)定增長趨勢?!扒楦猩唐芬呀?jīng)被消費理論所關注,……它是20世紀中葉以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最有力的線索之一?!雹?/p>
情感資本主義的主要特征表現(xiàn)為:情感商品化與商品情感化的雙向運動。在馬克思的《資本論》那里,商品的定義是指在空間中具有明確界限、時間上具有抽象勞動屬性的物質產品,也是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合二為一的物質對象。在馬克思主義生產框架下,生產者和消費者完全是兩個獨立的主體,而商品是一個介于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具有貨幣交換價值的客體,因此,消費者獲取商品的途徑主要是通過貨幣交換。但是隨著消費社會的到來,商品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在消費領域,“作為消費文化的產物,消費者不僅僅是一個現(xiàn)在消費的人,它被整個文化體系所概念化,它既產生了消費者所消費的商品,也產生商品。換言之,消費文化的故事并不是市場只是試圖使自己適應消費者,而消費者的需求和欲望是事先存在的,只是等待發(fā)現(xiàn);相反,它按照消費者所生產的商品形象塑造了消費者?!?3)Eva Illouz,Emotions as Commodities: Capitalism, Consumption and Authenticity ,New York:Taylor & Francis Group,2018,pp.7-14.因此,情感商品既不是馬克思所定義的商品物質化,也不是鮑德里亞所指認的商品符號化,而是被主體需求并消費,是為了滿足商品承諾帶來的某種情感,而這種情感又是消費主體自己制造出來的。“我把這一過程稱為情感和商品共同生產,以及情感和消費者行為在其中發(fā)生的許多節(jié)點同時發(fā)生?!?4)Eva Illouz,Cold Intimacies:The Making of Emotional Capitalism,UK:polity Press,2007,p.108.可見,情感與商品的雙向運動本質是一種內爆被用于創(chuàng)造奇觀的方式。所謂“內爆”,是指在伴隨著互相朝向的坍塌過程中,存在于舊的可區(qū)分的實體之間的邊界趨于崩潰或消失。(5)[美]喬治·瑞澤爾:《賦魅于一個祛魅的世界:消費圣殿的傳承與變遷》,羅建平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第171-172頁。內爆會引起一種鏈式反應,在情感與商品的日益糾纏中,生產領域、消費領域與情感交往領域都隨之出現(xiàn)了內爆。
一是生產領域與消費領域的內爆。在情感商品化和商品情感化的雙向運行中,資本主義運用信息技術與新消費工具,使生產與消費發(fā)生了內爆,從而產生了一種消費變體——“產消者”?!爱a消者”(Prosumer)一詞出自《第三次浪潮》一書,是指那些參與生產活動的消費者,為了自己使用或者自我滿足而不是為了銷售或者交換而創(chuàng)造產品、服務或者經(jīng)驗的人(6)陳食霖:《論西方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對消費主義價值觀的批判》,《江漢論壇》2007年第7期。。但是在資本全球化流動下,產消者的積極意義被資本加以利用吸收了,并賦予技術創(chuàng)新手段從而制造新奇與便捷的消費新體驗,讓消費者樂于參與并自覺參與其中,積極成為合格的“產消者”。尤其在消費社會成熟階段的當下,很多新消費工具如在線購物、家庭購物以及網(wǎng)絡空間的情感交流平臺出現(xiàn)了,人們在這些新消費工具里,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比如當前流行于網(wǎng)絡空間的各種交流軟件和網(wǎng)絡直播,讓消費者在參與情感交流的同時也完成了網(wǎng)絡流量或虛擬貨幣的消費?!靶鹿ぞ叱晒Φ牟糠忠饬x在于這樣一個事實,即這些新工具被建造起來,人們將會關注它們并與之互動,最終從這種關系中得到滿足?!?7)喬治·瑞澤爾:《賦魅于一個祛魅的世界:消費圣殿的傳承與變遷》,羅建平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第59頁?!爱a消者”一旦出現(xiàn),其實就已經(jīng)被消費主義邏輯滲透并且被預設好了,“現(xiàn)代晚期商品的生產(及其價值),并不在工廠門口結束,而是在與消費者的互動下,在消費時才完成賦予消費行為的表現(xiàn)力?!?8)Eva Illouz,Cold Intimacies:The Making of Emotional Capitalism,UK:polity Press,2007,p.108.
二是消費領域與交往領域的內爆。在易洛思看來,情感通常被看作是兩點之間的二元關系:主體X對人/客體Y有某種感覺。情感也是行動者與人和事物交往并將其融入自我的一種方式(9)Eva Illouz,Cold Intimacies:The Making of Emotional Capitalism,UK:polity Press,2007,p.108.。比如浪漫之愛,本是以情感的體驗與交往來抵御和反對交換關系的理性世界,但是在消費主義邏輯運行中,當代人以消費品乃至奢侈品作為他們情感關系的象征性表達,愛情因此而被物化和商業(yè)化(10)成伯清:《當代情感體制的社會學探析》,《中國社會科學》2017年第5期。。因而,“浪漫”這個詞被用來形容某個時刻或某種氛圍的含義,是伴隨著某些商品成為浪漫主義情感的代名詞而產生的,而制造浪漫的情景或畫面一般總是和親密的情侶相關聯(lián),換言之,商品和消費者的情感通過一系列象征意義進行相互建構。之所以說情感商品與消費者相互建構,是因為情侶也會反過來期待享用這些消費體驗,以獲得一種鶼鰈情深的感受。但是,這種消費體驗往往通過一系列戲劇化的儀式表演來完成,以此來重溫或加強建立情感交往基礎之上的親密關系?!袄寺年P系不僅在市場中形成,而且其本身也成為裝配線生產的商品,可以快速、高效、廉價和大量地消費?!?11)Eva Illouz,Cold Intimacies:The Making of Emotional Capitalism,UK:polity Press,2007,p.91.
三是生產領域與交往領域的內爆。我們可以從“情感品牌”的形成來考察情感與商品在生產領域和交往領域的雙向運動過程。這也是廣告和營銷人員故意選擇增加商品情感和象征意義的策略,情感品牌常常將產品或商標名稱與觀念、概念、感情和社會關系等有意識地聯(lián)系起來,自覺地使用文化偶像和神話來塑造自己的身份,并挖掘由集體符號激活的情感意義,并使消費者和消費過程概念化與情緒化,而這一過程是營銷和廣告等行業(yè)的從業(yè)人員所扮演的角色。因此,這一從業(yè)人員布里曼稱之為“情感性勞動”或“表演性勞動”(performative labor)。在情感品牌的宣傳和營銷過程中,主要情感往往是積極的情緒,如愛,浪漫,欲望,樂觀,愉快,冷靜,自信等?!皢栴}是,廣告和營銷并不是利用了一種‘真正的’情緒,而是在賦予商品以情感意義的同時,營銷人員幫助將消費者建構成一種情感實體,從而使消費成為一種情感行為,并使消費者的身份合法化為受情感驅動?!?12)Eva Illouz,Emotions as Commodities: Capitalism, Consumption and Authenticity ,New York:Taylor &Francis Group,2018,pp.6-21.因此,在整個過程中,情感既是“情感性勞動”者的一種情感展示,也是與消費者的一種交往方式,二者共同完成了商品情感化與情感商品化的雙向運動。在消費社會,這種基于情感消費的產業(yè)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一種趨勢,如學者王寧指出,在心理咨詢、流行文藝、娛樂產業(yè)、體育、旅游、大眾傳媒等領域已經(jīng)形成情感生產和市場供給的巨大情感產業(yè)(13)王寧:《情感消費與情感產業(yè)—消費社會學研究系列之一》,《中山大學學報》2000年第6期。。
四是生產、消費與交往領域的內爆?!肚楦猩唐贰烽_篇中引入的一個有趣故事便可以闡釋這個問題。故事的女主角是《獨立報》的性專欄作家,她向讀者講述了一個關于自己約會的真實故事,并且在這個真實故事敘說中,詳細描述了關于約會所花費的時間和用于約會所支出的成本。而在整個自傳體記錄中,這個作家同時扮演了情感生產者(性專欄作家)、情感體驗者(自己約會的真實故事)、交流者(情感敘事表演以獲取更多讀者的情緒賬戶)三個不同角色,而這一切都是在有組織有制度下完成的?!皳Q句話說,我們有一系列的自傳、情感和消費者行為,以一個復雜的消費單位組織起來,包括一系列的購買,每一個都表達或創(chuàng)造情感狀態(tài),然后轉換成報紙上的文章來喚起讀者的情緒。在這個無縫的鏈條中,情感和消費是不可分割的,它們形成了一個無縫的系統(tǒng),表達了她忙于表現(xiàn)情感和欲望的主體性?!?14)Eva Illouz,Emotions as Commodities: Capitalism, Consumption and Authenticity ,New York:Taylor &Francis Group,2018,pp.6-21.可見,商品與情感的雙向運動就是這樣通過有組織有制度地在生產、消費與交往領域相互融合中完成。在易洛思看來,這就是情感資本主義形成的基礎,在這個經(jīng)濟、文化合作的過程中,消費者被社會化來生產和消費他/她的情感,而這種合作生產既是過程性的,也是表演性的(15)Eva Illouz,Emotions as Commodities: Capitalism, Consumption and Authenticity ,New York:Taylor &Francis Group,2018,pp.6-21.。
消費主義邏輯之所以與情感能在消費社會日益糾纏,歸根結底,一方面在于資本對“商品的剩余價值”的操縱與利用,讓資本邏輯得到更加廣泛的推進;與此同時,另一方面在于消費意識形態(tài)對情感的生產與加工,推動情感商品化和商品情感化。消費主義與情感共謀的主要手段與方式,理念上源自對情感存在論進行改造和利用的同時,給消費者預設一個美好生活的幻象;目的是刺激消費大眾在情感方面的聯(lián)想與欲望沖動,以打破消費社會實體商品的飽和狀態(tài),進而推動資本主義生產的良性循環(huán)。
在消費社會,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是各類商品堆積的景觀群。景觀生產主要表現(xiàn)為五個方面的特征:“不斷的技術革新;國家與經(jīng)濟的結合;普遍化的隱秘狀態(tài);無可置辯的謊言;永恒的當下?!?16)[法]居伊·德波:《景觀社會評論》,梁虹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7頁。在消費主義的操控下,景觀生產的邏輯線路表現(xiàn)為:景觀視覺化—消費景觀化—景觀空間化。景觀的生產不僅是凝視的時間延長,也是消費空間的擴張,景觀生產讓一切商品處于感覺和超感覺之間,“由于這種轉換,勞動產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17)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9頁。。目的是讓人混淆現(xiàn)實和幻覺的關系,對商品的占有轉變?yōu)閷坝^的崇拜,以實現(xiàn)資本的運行和擴張。
景觀生產表現(xiàn)在情感領域就是引發(fā)情感與美學的聯(lián)姻,導致景觀更為有趣和誘人,這既是引發(fā)消費者情感共鳴的有效法寶,也是情感商品得以出場和發(fā)展壯大的邏輯理路?!盀榱宋M者,消費圣殿需要提供越來越多神奇的、夢幻的、迷人的設施以供消費者消費,或者至少這些設施外表顯得越來越神奇、夢幻和迷人?!?18)喬治·瑞澤爾:《賦魅于一個祛魅的世界:消費圣殿的傳承與變遷》,羅建平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第11頁。如沃爾特·本雅明在其著作《拱廊街計劃》里所描繪的巴黎拱廊、羅莎琳德·威廉姆斯筆下法國早期的百貨商店等等,都是具有魅惑力的“夢想世界”;還有當前諸如迪士尼主題公園、郵輪、度假勝地之類等等,這些富有夢幻式特質和不斷被賦予新意義的消費景觀,猶如一個個富有磁性的黑洞,散發(fā)出巨大的吸附功能,消費者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被吞噬進去,即便套上經(jīng)濟“鐵籠”也在所不惜?!艾F(xiàn)代的個人不僅僅棲息于一個經(jīng)濟上必需的‘鐵籠’,而且棲息于一個浪漫夢想的城堡,努力通過他們的行為從一方轉向另一方?!?19)喬治·瑞澤爾:《賦魅于一個祛魅的世界:消費圣殿的傳承與變遷》,羅建平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第101頁。賦魅的景觀發(fā)出“夏娃的誘惑”,讓人自覺地參與到“看與被看”的景觀社會,從而讓人失去自由思考的能力,達到催眠的效果?!霸诂F(xiàn)實世界自行變成簡單圖像的地方,這些簡單圖像就會變成真實的存在,變成某種催眠行為的有效動機?!?20)[法]居伊·德波:《景觀社會》,張新木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 年,第 8 頁。
隨著資本邏輯的全面滲透與擴張,超越實用功利性的審美逐漸走下神壇,與商品進行合謀,淪為功利性的表達,“非超越的、消費性的日常生活活動的美學合法性”(21)王德勝:《視像與快感》,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7頁。得以確立。日常生活的唯美傾向隨處可見,人們似乎把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變成了可以消費的對象,情感需要的釋放更多借助美學元素來進行包裝。從衣、食、住、行的審美到工作場所的休憩室,從運動體驗到休閑度假……一切商品和消費工具都披上美學“外衣”,日常生活的審美泛化推動資本主義審美開啟新一輪歷史復興。身披“美學外衣”的商品之所以更能刺激大眾的消費欲望,不僅僅是由于視覺刺激所引發(fā)的審美愉悅,更深層的原因乃是借由想象所獲得的想象性快樂(22)林濱、吳玲:《審美資本主義的本質厘析:資本與審美的“共謀”》,《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這種想象性的快樂本質,在齊澤克看來是一種移情。
移情就是通過給人以真理性的幻覺來引發(fā)和操縱人的欲望。移情的秘密就在于“要產生新意義,有必要預先假設它在他者中的存在。……這種知曉當然只是一個幻覺,但它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幻覺:最終只有通過這一種知曉的假定,某些真正的知曉才能產生?!?23)[斯洛文尼亞]齊澤克:《意識形態(tài)的崇高客體》,季廣茂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第253頁。正是在這種意義下,我們在追求唯美和浪漫夢想的生存美學路上,沿著資本主義審美邏輯指引的方向,義無反顧地往前邁進,或許我們意識到我們的情感正在被操縱和加工利用,意識到這種追求感性之美的行為會給資本主義市場帶來無窮無盡的商機和經(jīng)濟利益,但是資本主義這種審美情趣,散發(fā)出一種無法超越的吸引力而讓人著迷,誰又會在乎它是“真實的”還是“虛假的”情感需要呢?因為我同世界的審美關系是一種占有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我要使每一個人、每一樣東西,包括我自己在內,都成為我的財產?!?24)[美]埃利?!じヂ迥罚骸墩加羞€是存在》,李穆等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5年,第13頁。
科林·坎貝爾認為,情感消費既是感官的,又可以通過想象激活。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媒介技術的變革和花樣的翻新,從電影到小說、電視劇、網(wǎng)劇,或者從小說到劇場,抑或各類網(wǎng)游,這些關涉情感體驗的商品,在媒介技術的時間隧道里旅行,經(jīng)過每一次媒介的轉換和翻譯,在收編從大眾化到分眾化時代的各種粉絲的同時,也拓展了衍生品市場。例如,媒介技術對恐怖電影的包裝分析便是一個充滿情感強度的公式,它有力地證明了消費者想象力是如何塑造和管理情感公式,這些恐怖電影既是作為情感商品生產和消費,同時它又操縱利用了消費者想象中的懸念和恐懼情緒。因此,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進行消費體驗時,媒介技術通過各種修辭和符號手段使產品充滿情感承諾,并且讓消費者感覺到消費對象實際上傳遞了它們所承諾的情感效果,因為情感刺激消費,是商品意義的一部分。
在社會加速驅動力的碾壓下,“‘當下’這個時態(tài)不斷地萎縮得越來越短暫?!?25)[德]哈特穆特·羅薩:《新異化的誕生:社會加速批判理論大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7頁。科技的加速、社會變遷的加速與生活步調上的加速齊頭并進,人們覺得自己像是困在時間滾輪中不停奔跑的小倉鼠,深刻體會到“時間的匱乏”帶來的焦慮與異化。因而,處于現(xiàn)代加速中的人們渴望“減速綠洲”,即那些以傳統(tǒng)方式生產或以凝聚時間記憶的商品,總能勾起人們的情感記憶,或許可以喚起想象減速。因此,凡是能夠勾起時間回憶的老物件或文藝作品,我們稱之為“古法商品”,總能直擊消費者的情感軟肋,引發(fā)消費者的關注與共鳴。從尼采到???,都認為情感的最高境界是激情,激情自然是愛的本能爆發(fā),如果讓商品與愛情主題有關,那么這個情感商品將會變得更加富有情趣。消費社會,可以從??碌奈⒂^政治權力引申出這樣一個觀點,與人們將處于韋伯主義者所稱的全社會范圍的鐵籠之中相比,更像是存在著無數(shù)的微型籠子,瑞澤爾將這些微型籠子成為“活死人群島”。生活上的壓抑和鉗制必然引起身體情緒抑或是心理情感的積極反抗,人們渴望有愛的世界而不是冰冷的物化世界。由此,能與情感“談戀愛”的商品自然能消弭人與世界的物化關系。比如,能談戀愛的日本“雪國列車”,法國的“愛情鎖橋”,見證愛情的巴厘島,等等,這些富有情趣而又浪漫的消費空間與情感商品,總能讓人們暫時忘卻日常生活無處不在的權力鐵籠,而獲得如列斐伏爾所說的“日常生活的節(jié)日化藝術化與瞬間化?!?26)劉懷玉:《現(xiàn)代性的平庸與神奇》,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第44頁。這就是媒介技術的誘惑和操控的力量?!半m然他們可能并沒有遭受到(哪怕任何一點)明顯的強迫,但消費者是大量更溫柔、更具誘惑性的技術的控制對象,而且這些技術是后現(xiàn)代社會的本質特征之一。”(27)喬治·瑞澤爾:《賦魅于一個祛魅的世界:消費圣殿的傳承與變遷》,羅建平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第81頁。
當資本主義從生產型進入消費型社會,貝爾認為,由于技術(包括知識)和理論的高度集約化,正作為創(chuàng)造發(fā)明和制定政策的新型原則,日益改造著技術-經(jīng)濟體制,并導致社會本身的科層化(stratification)(28)[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9年,笫34-37頁。。因而,現(xiàn)代人滿足的源泉和社會理想行為的標準不再是工作勞動本身,而是他們的“生活方式”④。而這種象征自我解放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充滿自相矛盾的生活方式,即人們不再以“奮勇開拓”的經(jīng)理階級為楷模,而是“在解放的旗幟下發(fā)泄自己的生命沖動”④。當資本主義的新教倫理被拋棄后,剩下的便是享樂主義。此時“個人生活和情感的滿足已成為自我的中心追求和當務之急。”(29)Eva Illouz,Emotions as Commodities: Capitalism, Consumption and Authenticity ,New York:Taylor & Francis Group,2018,pp.5-8.因而,貝爾認為,新教倫理的破壞,主要在于資本主義大規(guī)模的生產與大規(guī)模的消費,并且熱情地鼓勵享樂主義生活方式。
而在易洛思看來,文化矛盾假說的主要缺陷是,沒有預見到享樂主義倫理學的勝利和職業(yè)道德的消亡,從而未能預測幾十年以來工作時間的增長和個人生活特點的變化,這表明經(jīng)濟理性與個人享樂主義和追求之間并不存在結構性的內在矛盾。此外,文化矛盾并沒有考慮到這樣一個事實,即行為者既使用克制又使用解放、經(jīng)濟計算和情感自我實現(xiàn)等文化保留節(jié)目而不經(jīng)歷矛盾拉扯。換言之,資本主義從一開始并沒有從根本上否定個人享樂主義,而是和理性主義一道共同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享樂主義’并不是一種更自然的自我方面,而是一種理性的表現(xiàn)方式;事實上,它已經(jīng)在消費文化中日益制度化。”④情感和商品雙向運動的歷史得以顯現(xiàn),使消費文化成為現(xiàn)代人身份的一個固有方面。“消費文化已經(jīng)系統(tǒng)地將情感轉化為商品,我們現(xiàn)代人所說的情感的‘真實性’,既是大量消費的心理文化動力結構,又是消費的表現(xiàn)本身?!痹谙M主義文化運行中,感性和理性這對由來已久的矛盾已經(jīng)開始和解,換言之,理性和情感的個人主義在消費主義文化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強和展示,“經(jīng)濟和美學領域相互重疊,創(chuàng)造性和商業(yè)活動的相互重疊,消費者和生產者的情感能力得到加工和利用?!雹芤韵M主義為特征的情感資本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經(jīng)濟過程的一種反應,是資本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的內在要求。正如易洛思所言:“情感資本主義是一種文化,在這種文化中,情感和經(jīng)濟話語與實踐相互塑造?!?30)Eva Illouz,Cold Intimacies:The Making of Emotional Capitalism,UK:polity Press,2007,p.5.
二戰(zhàn)結束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運用給資本主義的資本積累方式帶來改變的同時,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文化和社會結構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資本主義正按照《資本論》第三卷圖式蓬勃發(fā)展。在實體商品逐漸過剩的消費社會,一方面,資本主義為了擺脫周期性的經(jīng)濟危機夢魘,不斷在各種領域進行嘗試與努力,力圖調整社會生產結構,突破資本與勞動結構性矛盾所構成的內在界限。因而,資本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和拓寬價值增值的手段與方式,才能實現(xiàn)自我修復和持續(xù)在場(31)林濱、吳玲:《審美資本主義的本質厘析: 資本與審美的“共謀”》,《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隨著情感需要和情感消費在資本主義社會生活中的進一步擴張,資本主義的需要、意義、情感和情緒被廣泛地組織、生成和維護,形成了一系列復雜的情感鏈和情感網(wǎng)絡?!扒楦匈Y本主義重新調整了情感文化,使經(jīng)濟上的自我情緒和情感更緊密地用于工具行動?!?32)Eva Illouz,Cold Intimacies:The Making of Emotional Capitalism,UK:polity Press,2007,p.23.
然而,值得注意與深思的問題是,情感是人與人之間聯(lián)系的最基本方式,但在情感資本主義中,人們把情感的需要投射到商品中,增強的是人與商品的聯(lián)結,而非人與人的真實情感聯(lián)結。這必然會導致人與人、人與自我關系的疏離,最終將會導致個體對社會公共事務的責任落寞與共有社會的破壞,形成資本主義發(fā)展與修復的內在悖論,具體表現(xiàn)為:
悖論一:增加情感向度的同時又難逃經(jīng)濟理性的算計
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代,馬克斯·韋伯認為,個人主義的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在嚴格的基礎上把經(jīng)濟行為理性化,在理性的勞動組織形式內,給人類提供物質財富而努力工作,毫無疑問這就是資本主義精神(33)[德] 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69頁。。因而,在韋伯看來,經(jīng)濟理性的發(fā)展與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二者是互為作用同體進行的過程,資本主義精神的發(fā)展與理性主義發(fā)展,二者互為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了。韋伯這種觀點在安德瑞·高茲那里得到了一致的分析:“經(jīng)濟理性就發(fā)揮了傳統(tǒng)社會宗教道德的替代物的功能:通過經(jīng)濟理性,人試圖把自己內在的法則外化出來,作為世界的法則,也就是把人的活動確立為一種可以計算的、能夠預知的活動,而經(jīng)濟理性就是這種活動的法則?!?34)André Gorz, Critique of Economic Reason,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Press, 1989,p.112.在高茲看來,因為資本主義精神體現(xiàn)的一切原則都需要服從經(jīng)濟理性,即計算和預算的邏輯,而經(jīng)濟理性的邏輯與資本對于利潤無限追求的邏輯原則內在一致,是資本主義擴張和發(fā)展的最完美展示。但是,現(xiàn)代性和資本主義雙重異化,資本主義經(jīng)濟理性對作為主體的人造成了一種情感上的麻木,這種麻木使人們彼此脫離了他們自己的社會和他們自己,成為僅僅服務于資本的單向度人。
為了糾偏,一種理解自我、實現(xiàn)自我的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學治療模式逐漸流行開來,并廣泛運用工作、家庭等各個領域。“到了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已經(jīng)完全制度化,并已成為美國大眾文化的一個固有方面(35)Eva Illouz,Cold Intimacies:The Making of Emotional Capitalism,UK:Polity Press,2007,p.25.。可見,在資本和消費主義的共謀下,這種將心理學、神經(jīng)學、精神病學、醫(yī)學等專業(yè)實踐與高低等文化結合起來,并在資本主義社會廣為傳播的精神分析學與情感治療方式,已經(jīng)被高度制度化和組織化,形成了一個個“情感場”。至此,情感健康成為商品,情感能力成為另一種資本形式。之所以人們在擺脫經(jīng)濟理性桎梏的同時又難逃經(jīng)濟理性的最終算計,是因為在消費社會,“消費者的行為和情感生活已經(jīng)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相互聯(lián)系在一起,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商品促進情感的表達和體驗;情感轉化為商品?!?36)Eva Illouz,Emotions as Commodities: Capitalism, Consumption and Authenticity ,New York:Taylor &Francis Group,2018,p.7.
悖論二:消費自由與情感被操縱共存于消費社會
在消費主義時代,人們在消費市場上具有充分的自由空間,無論生活方式、審美價值還是對社會的聯(lián)系都以消費為紐帶。隨著資本邏輯的不斷演進,“消費勢力擴張到了個人領域,命中注定要被加速淘汰的、漂移的、不穩(wěn)定的自我,其形象與變遷也受到消費的波及?!?37)[法]吉爾·利波維茨:《空虛時代》,方仁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序言第7頁。在個性化的邏輯中,“如今的社會風尚便是追求標新立異,貪戀別出心裁和自由自在,合乎標準與矯揉造作已不再能夠博得贊譽?!?38)Eva Illouz,Emotions as Commodities: Capitalism, Consumption and Authenticity ,New York:Taylor &Francis Group,2018,p.7.然而,充滿悖論的是,“個體自由首先是作為消費者的自由,這種消費者自由以高效運作的市場存在為基礎,而反過來它又是確保市場存在的條件。”(39)[英]齊格蒙特·鮑曼:《自由》,楊光、蔣煥新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導言第10-11頁。顯然,這種自由具有欺騙性,因為這種由消費主導的自由、快樂和幸福是虛假的,而且永難滿足的。今天,消費者在權力在極度民主化、自由化的同時喪失了真正的自我。我們的情感在消費主義的操縱下,不斷地被整合進商品生產和消費中,與此同時,我們的大腦也在不斷接受各種消費暗示,因而,我們的情感與大腦回路締結成為情感需要和情感消費的共同體。或許我們大腦還存在一定的理性和判斷力,但我們的情感恰恰是最脆弱、最敏銳的部分,常常代替大腦去接受各種各樣的訊息、指令,并讓其進入我們的潛意識。對于這些我們卻無能為力,不知道該如何去抗拒和甄別真假,這就是現(xiàn)代消費者的悲劇。
悖論三:情緒確證自我的“自戀”人格與共同體責任的落寞
當實體商品在消費社會達到飽和狀態(tài)時,真實性的概念繼而成為一個大書特書的概念,廣告商順勢將這一概念轉變成“做你自己”的口號?!皬?960年代開始,我們看到一個新市場在飛速擴張:自我完善?!?40)伊娃·易洛思:《情感為何淪為商品?資本主義如何利用、加工并生產我們的情感》(2019-08-12),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9-02-14/doc-ihqfskcp5123029.shtml??梢哉f,確認自我和尋找真實性的本真,是現(xiàn)代性建構的一個重要向度,但現(xiàn)代性特征之一的社會分化,卻給人類生活帶來一種普遍的不穩(wěn)定感和不確切感。這種特征,既復現(xiàn)了齊美爾、克拉考爾和本雅明時期“過渡的、短暫易逝的、偶然的”特征,(41)[英]戴維·弗里斯比:《現(xiàn)代性的碎片:齊美爾、 克拉考爾和本雅明作品中的現(xiàn)代性理論》(2019-08-12),盧暉臨,周怡,李林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5頁。也呈現(xiàn)了如鮑曼所稱的“液化的,靈活多變的”流動性樣態(tài),充滿著流變性與風險性,也制造出個體的焦慮、孤獨與恐懼感。于是,在消費社會倡導“做你自己”的價值引導下,當消費與情感日益陷入相互糾纏中,消費者將情感體驗作為判斷現(xiàn)實存在唯一標準的確認方法也就順勢產生了,因為情緒是自我的真實感受,“當你感受到一種情緒時,你永遠不會出錯。情感總是正確的?!雹鄣珕栴}是,如果只有情感能給我們帶來現(xiàn)實感,也就意味著我們與他人的關系將更加疏離,因為我們的情感無論是否來自集體組織的激發(fā),其體驗和應對都只能在我們心理的內在性中完成。這種情感集約化最終會導致更嚴重的社會分裂和個人的自我僵化:我的感受就是最終的判決,然而人的情感最難以通融,個體極易產生“自戀”性人格,與此同時,也導致了共同體責任的落寞和空虛時代的來臨。“如今,涉及集體生活的關鍵問題遭遇到了與最為流行的‘歌曲’一樣的下場,所有的高亢都弱化了,所有的一切都滑進了松懈與冷淡之中?!?42)[法] 吉爾·利波維茨:《空虛時代》,方仁杰譯,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序言第11頁。
悖論四:資本全球化的推進與“情緒”政治的抵抗
消費與情感的日益糾纏,其本質是資本邏輯在當今時代的進一步演繹。消費社會是與資本全球化齊頭并進的,但是在資本全球性推進與擴張的時代,“情緒政治”的特點日益凸顯,“政治是一種可以激發(fā)極端情緒的生活領域。情緒影響到政治人頭腦的所有煩惱,并且被所有這些方面所影響。價值、認同和態(tài)度具有情緒性、或者具有情緒成分。”(43)[美]馬莎·L·科塔姆:《政治心理學》,胡勇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2頁。究其原因,“在于全球化導致不安,引發(fā)了身份問題。在冷戰(zhàn)時期,從來沒有任何理由去問,‘我們是誰?’,答案簡單而明顯,地圖上畫著兩個敵對集團,將地球分成兩大地區(qū)。但在一個不斷變動的沒有疆界的世界中,這個‘我們是誰’的問題就越來越與每個人密切相關?!?44)[法]多米尼克·莫伊西:《情感地緣政治學》,姚蕓竹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年,第4-7頁。流動的現(xiàn)代性導致民族國家的式微和身份認同的問題日益凸顯,“意識形態(tài)形態(tài)已經(jīng)被身份斗爭所取代……在一個由身份主導的世界中,我們不太被我們的政治信仰和觀念所限定,而是由我們的核心理念所限定,由我們從自我成就中獲得的自信以及我們從其他人那里獲得的尊重所限定,或者由我們缺乏自信或尊重所限定。在我們的核心理念中,情感占有重要地位,與我們看待其他人的方式以及他人看待我們的方式息息相關。情感既是情感持有者自己的鏡中影,又是他的眼中像。”(45)[法]多米尼克·莫伊西:《情感地緣政治學》,姚蕓竹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年,第7頁。
在全球化時代,當國家、民族與個人的利益受到損害時,一種逆全球化的趨勢也不斷加強,排斥全球化的憤怒情緒與運動也隨之產生。究其原因,在羅伯特·所羅門看來,我們擁有什么樣的情感,表達什么樣的態(tài)度和立場,反映什么樣的目的和價值,在一定意義上是由我們身處世界的境遇以及由此所帶來的經(jīng)歷所決定的?!扒榫w的模式?jīng)Q定于如何辨認現(xiàn)實?!?46)[法]讓-弗朗索瓦·何維勒、馬修·理査德:《僧侶與哲學家》,賴聲川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 87 頁。歐洲的難民問題、英國的脫歐運動以及美國建立與墨西哥邊境墻的議案等等,都明顯體現(xiàn)了情緒政治的特點,也昭示著后真相時代的來臨。2016年末,《牛津英語詞典》把“后真相”定義為“訴諸情感和個人信念比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47)張貝:《“后真相”時代公共輿論的情感表達》,《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3期。在消費文化和“情緒政治”的共同操縱下,后真相時代悖論在于,“個人經(jīng)驗”的敘事背后,往往打上公共價值的烙印,個人生活世界的某些方面諸如情感、金錢和權力的過度膨脹,就會很容易侵占生活的其他部分,從而把豐富的生活世界變成新的“殖民地”。這種殖民,既是一種個人經(jīng)驗主義的簡化思維,也是一種生活對另一種生活的殖民,極易導致“政治不正確”的后果,這顯然是對資本全球化的一種阻礙。
顯然,情感資本主義的產生,既是資本主義內在矛盾解決的需要,也是自我發(fā)展和修復的一種方式,但也由此衍生出眾多的悖論,或如盧曼所宣稱的那樣,悖論或許就是我們時代的正統(tǒng),但我們以為這恰恰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宿命,且歷史的辯證法表明,資本主義終有一天會被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