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君,鄭 嵐
(1.西南大學 研究生院,重慶 400715;2.海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海南 ???571158)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強調,高等學校要把人才培養(yǎng)作為中心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2018年,教育部召開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并印發(fā)《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強調,要緊緊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這個核心點,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yǎng)體系,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梢?,人才培養(yǎng)能力提升是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重要目標。中西部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中西部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智力支撐的重要任務。加強對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實證研究,探明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水平及特征,能夠為黨和國家精準制定中西部發(fā)展戰(zhàn)略提供重要參考。
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以中西部高校學生為研究對象,對來自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類型、不同性別、不同年級和不同學科的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共回收問卷25,066份,其中無效問卷671份,有效問卷24,395份,問卷有效率為97.32%。
本研究所采取的調研工具為自編問卷。問卷是課題組成員在參考相關問卷基礎上,基于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相關理論和文獻分析,根據項目分析、信效度分析編制而成的。問卷由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和問卷主體內容兩個部分構成。問卷主體內容包括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八個維度,即思政教育能力(方向、體系、質量)、學科基礎能力(平臺、設備、經費)、課程供給能力(數量、質量、研發(fā))、教學承載能力(載體、方式、手段)、改革引領能力(理念、舉措、成效)、師資保障能力(數量、質量、結構)、管理服務能力(教學評價、教學服務、教學管理)和文化導向能力(價值、內涵、載體),共計81題。所有題項均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計分方式。問卷回收后,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和EXCEL 2010進行統計分析。
通過Cronbach’s Alpha系數進行信度分析,檢驗問卷的內部一致性、可靠性和穩(wěn)定性。通過檢驗,量表的總體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19,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4~0.97,說明該問卷的信度良好。
通過相關因素分析,發(fā)現問卷各分量表與總量表之間的相關系數在0.68~0.88之間,問卷各分量表之間的相關系數在0.41~0.59之間,表明問卷內容能夠較好地反映調查的內容。通過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KMO的值為0.988,Bartlett’s卡方值達到了顯著性水平,適合做因子分析。因此,將量表題項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因素分析,并以方差最大法進行正交旋轉,得到的8個因素與量表的理論設想一致,且8個因素的貢獻率為70.838%,說明問卷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
本部分主要從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總體水平、水平劃分和各維度結構表征等角度對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水平和特征進行了考察和分析。
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包含思政教育能力、學科基礎能力、課程供給能力、教學承載能力、改革引領能力、師資保障能力、管理服務能力和文化導向能力等八個維度,對每個維度進行均值比較,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總體水平
從表1可以看出,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總體水平均值為3.67,思政教育能力、學科基礎能力、課程供給能力、教學承載能力、改革引領能力、師資保障能力、管理服務能力和文化導向能力等八個維度的均值分別為4.12、3.88、3.41、3.67、3.52、3.29、3.62、3.85。不難發(fā)現,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各維度水平位于“一般符合”和“比較符合”之間,說明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從總體上來說處于中等略偏上的水平。
通過聚類的方法,將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數據具體分成了三個簇,并按其中心點值的大小由低到高排列成三個等級水平。第一水平(最低水平)對應原始簇2,中心點均值為3.02;第二水平(中等水平)對應原始簇3,中心點均值為3.64;第三水平(最高水平)對應原始簇1,中心點均值為4.29。處于第一水平等級的樣本共6324個,占樣本總數的25.92%;處于第二水平等級的樣本共10,891個,占樣本總數的44.64%;處于第三水平等級的樣本共7180個,占樣本總數的29.43%。
1.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第一水平的特征
將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第一水平與總體水平各維度表現的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第一水平與總體水平的比較
從表2可以看出,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第一水平各維度的均值、標準差數據均低于總體水平,說明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第一水平低于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總體水平。第一水平各維度的均值中,思政教育能力得分均值最高,改革引領能力得分均值最低。
在思政教育能力方面,主要從思政教育方向、思政教育體系、思政教育質量三個方面進行考察。調研數據顯示,處于第一水平的中西部高校在“思政教育方向”上得分均值為3.27,中值為3.33,眾數為3,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對思政教育方向的把握還有待進一步強化;在“思政教育體系”上得分均值為3.19,中值為3,眾數為3,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思政教育體系的構建還不夠完善;在“思政教育質量”上得分均值為3.22,中值為3,眾數為3,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思政教育取得的成效不顯著,需要加強思政課程的質量建設。從整體來看,處于第一水平的中西部高校思政教育能力得分均值為3.23(其中,思政教育體系構建水平的得分均值最低),明顯低于中西部高校思政教育能力總體水平。
在學科基礎能力方面,主要從學科基礎平臺、學科基礎設備、學科基礎經費三個方面進行考察。調研數據顯示,處于第一水平的中西部高校在“學科基礎平臺”上得分均值為3.04,中值為3,眾數為3,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對學科基礎平臺的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在“學科基礎設備”上得分均值為3.11,中值為3,眾數為3,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的學科基礎設備還不能有效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需要添置教學設備、實驗室儀器和圖書資源等硬件設施;在“學科基礎經費”上得分均值為2.90,中值為3,眾數為3,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學科經費投入不足。從整體來看,處于第一水平的中西部高校學科基礎能力得分均值為3.03(其中,學科基礎經費投入得分均值最低),明顯低于中西部高校學科基礎能力總體水平。
在課程供給能力方面,主要從課程數量、課程質量、課程研發(fā)三個方面進行考察。調研數據顯示,處于第一水平的中西部高校在“課程數量”上得分均值為3.04,中值為3,眾數為3,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的課程數量不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在“課程質量”上得分均值為3.02,中值為3,眾數為3,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課程質量不高,需要挖掘和打造更多的高質量課程;在“課程研發(fā)”上得分均值為2.89,中值為3,眾數為3,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課程研發(fā)能力比較薄弱。從整體來看,處于第一水平的中西部高校課程供給能力得分均值為2.98(其中,課程研發(fā)水平得分均值最低),說明其課程供給能力很弱。
在教學承載能力方面,主要從教學承載載體、教學承載方式、教學承載手段三個方面進行考察。調研數據顯示,處于第一水平的中西部高校在“教學承載載體”上得分均值為2.72,中值為3,眾數為3,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能夠承載教學需求的載體還不夠,不能滿足教學的實際需求;在“教學承載方式”上得分均值為2.97,中值為3,眾數為3,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的教學方式有待改進;在“教學承載手段”上得分均值為2.99,中值為3,眾數為3,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教學手段較落后,且效果不理想。從整體來看,處于第一水平的中西部高校教學承載能力得分均值為2.90,說明其教學承載能力很弱,尤其是教學承載載體挖掘不夠,教學承載方式和手段也比較匱乏。
在改革引領能力方面,主要從改革理念、改革舉措、改革成效三個方面進行考察。調研數據顯示,處于第一水平的中西部高校在“改革理念”上得分均值為3.01,中值為3,眾數為3,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改革意識不強,改革理念比較落后;在“改革舉措”上得分均值為2.92,中值為3,眾數為3,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所采取的改革舉措不甚恰當;在“改革成效”上得分均值為2.90,中值為3,眾數為3,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改革成效不明顯。從整體來看,處于第一水平的中西部高校改革引領能力得分均值為2.95,說明其改革引領能力很弱,需要更新理念并采取改革新舉措,以保證改革成效以及人才培養(yǎng)質量。
在師資保障能力方面,主要從師資數量、師資質量、師資結構三個方面進行考察。調研數據顯示,處于第一水平的中西部高校在“師資數量”上得分均值為2.95,中值為3,眾數為3,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教師數量不足;在“師資質量”上得分均值為2.95,中值為3,眾數為3,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整體不高;在“師資結構”上得分均值為3.01,中值為3,眾數為3,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的師資結構不合理。從整體來看,處于第一水平的中西部高校師資保障能力得分均值為2.98,說明其師資保障能力很弱,需要大力引進或培養(yǎng)高層次師資,優(yōu)化教師結構。
在管理服務能力方面,主要從教學評價、教學服務、教學管理三個方面進行考察。調研數據顯示,處于第一水平的中西部高校在“教學評價”上得分均值為2.95,中值為3,眾數為3,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的教學評價制度不夠完善;在“教學服務”上得分均值為3.11,中值為3,眾數為3,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為教學提供服務的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在“教學管理”上得分均值為3.02,中值為3,眾數為3,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教學管理不太完善,缺乏科學、規(guī)范和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從整體來看,處于第一水平的中西部高校管理服務能力得分均值為3.02,說明其管理服務能力水平較低,需要大力加強學校的各項管理制度建設
在文化導向能力方面,主要從文化價值、文化內涵、文化載體三個方面進行考察。調研數據顯示,處于第一水平的中西部高校在“文化價值”上得分均值為3.14,中值為3,眾數為3,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在文化價值上還需進一步挖掘和提煉;在“文化內涵”上得分均值為3.11,中值為3,眾數為3,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文化氛圍不夠濃郁,需要加強校風建設;在“文化載體”上得分均值為3.04,中值為3,眾數為3,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的校園文化載體不夠豐富。從整體來看,處于第一水平的中西部高校文化導向能力得分均值為3.09,較中西部高校文化導向能力總體水平差距較大,需要重視并豐富校園文化建設。
2.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第二水平的特征
第二水平是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中間水平,將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第二水平與總體水平各維度表現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第二水平與總體水平的比較
從表3可以看出,在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第二水平的各維度能力中,除了思政教育能力和學科基礎能力水平略高于總體水平外,其余各維度水平均略低于總體水平。
在思政教育能力方面,處于第二水平的中西部高校的思政教育能力各維度得分均值在4~4.5之間,中值為4,眾數為4,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在思政教育方向把握、體系構建和質量保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思政教育體系”得分相對偏低,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需進一步完善其思政教育體系建設。
在學科基礎能力方面,處于第二水平的中西部高校的“學科基礎平臺”和“學科基礎設備”得分均值在4~4.5之間,中值為4,眾數為4,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比較重視學科基礎平臺建設和學科基礎設備的添置;在“學科基礎經費”上得分均值為3.41,中值為3.33,眾數為3.33,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學科經費投入不太充分。從整體來看,處于第二水平的中西部高校學科基礎能力得分均值為3.91,說明其學科基礎能力雖然處于中西部高校的平均水平,但在學科基礎經費的投入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
在課程供給能力方面,處于第二水平的中西部高校的課程供給能力各項得分均值在3~3.5之間,中值和眾數也位于3左右,表明學生的選擇大多偏向“一般符合”,意味著這一水平的高校的課程供給能力依然很弱,需要加強優(yōu)質課程的研發(fā),以提升課程供給的成效。
在教學承載能力方面,處于第二水平的中西部高校在“教學承載載體”上得分均值為3.31,中值為3.33,眾數為4,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能夠承載教學需求的載體還不充足;在“教學承載方式”和“教學承載手段”上得分均值分別為3.73、3.80,中值為4,眾數為4,表明學生的選擇大多偏向“比較符合”,意味著這一水平的高校所選用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比較合理,但較中西部高校教學承載能力總體水平而言,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尤其要加強對教學承載載體的挖掘。
在改革引領能力方面,處于第二水平的中西部高校在“改革理念”上得分均值為3.24,中值為3.25,眾數為3,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改革意識不強,改革理念較落后;在“改革舉措”和“改革成效”上得分均值分別為3.60、3.52,中值分別為3.66、3.50,眾數為4,說明大多數學生的選擇處于“一般符合”和“比較符合”之間,意味著這一水平的高校所采取的改革舉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處于較低水平,需更新改革理念,采取改革新舉措。
在師資保障能力方面,處于第二水平的中西部高校在“師資數量”上得分均值為3.05,中值為3,眾數為3,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教師數量不夠;在“師資質量”上得分均值為3.57,中值為3.5,眾數為4,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師資質量得到了大多數學生的肯定,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在“師資結構”上得分均值為3.24,中值為3.2,眾數為3.2,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師資結構不合理。從整體來看,處于第二水平的中西部高校師資保障能力得分均值為3.25,說明其師資保障能力水平仍然較低,需要引進或培養(yǎng)更多高層次的師資。
在管理服務能力方面,處于第二水平的中西部高校在“教學評價”和“教學管理”上得分均值分別為3.45、3.37,中值分別為3.50、3.33,眾數分別為3.5、3.0,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教學評價和管理制度還不太完善,缺乏科學、規(guī)范的制度設計;在“教學服務”上得分均值為3.83,中值為4,眾數為4,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突出了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但為教學提供服務的水平仍有待進一步提高。從整體來看,處于第二水平的中西部高校管理服務能力得分均值為3.54,說明其管理服務能力不強,需要健全教學管理和評價制度。
在文化導向能力方面,處于第二水平的中西部高校在“文化價值”和“文化內涵”上得分均值分別為3.93、3.88,中值和眾數均為4,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的文化價值和文化內涵得到了大多數學生的肯定,但仍有進一步提升的可能;在“文化載體”上得分均值為3.63,中值為3.5,眾數為3.5,表明能夠承載校園文化的載體種類不夠豐富。
3.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第三水平的特征
第三水平是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最高水平,將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第三水平與總體水平各維度表現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見表4。
表4 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第三水平與總體水平的比較
從表4可以看出,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第三水平的各維度能力水平均處于總體水平之上,且各項得分均值都明顯偏高。
在思政教育能力方面,處于第三水平的中西部高校各維度得分的均值分別為4.80、4.83、4.85,中值和眾數均為5,表明學生大多選擇了“非常符合”,意味著這一水平的高校在思政教育的方向把握、體系構建和質量保障等方面成效顯著。
在學科基礎能力方面,處于第三水平的中西部高校在“學科基礎平臺”和“學科基礎設備”上得分均值分別為4.81、4.83,中值和眾數均為5,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非常重視相應學科基礎平臺的建設和學科基礎設備的添置,且水平較高;在“學科基礎經費”上得分均值為3.86,中值為3.67,眾數為3.67,意味著這一水平的高校的學科基礎經費投入依然不夠,需要加大經費投入力度。
在課程供給能力方面,處于第三水平的中西部高校在“課程數量”上得分均值為4.06,中值為4,眾數為5,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課程數量基本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課程質量”上得分均值為3.90,中值為4,眾數為2.60,表明學生的選擇大多偏向了“不太符合”,意味著這一水平的高校課程供給質量很弱,需要加強優(yōu)質課程建設;在“課程研發(fā)”上得分均值為3.64,中值為3.67,眾數為3.67,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的課程研發(fā)尚存不足。從整體來看,處于第三水平的中西部高校課程供給能力得分均值為3.86,意味著其課程供給能力水平一般,課程質量和研發(fā)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在教學承載能力方面,處于第三水平的中西部高校在“教學承載載體”上得分均值為4.04,中值為4,眾數為5,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教學承載載體”水平尚可,但仍然需加強;在“教學承載方式”和“教學承載手段”上得分均值分別為4.56、4.69,中值分別為4.67、5,眾數為5,意味著這一水平的高校選用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比較恰當,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在改革引領能力方面,處于第三水平的中西部高校在“改革理念”上得分均值為3.78,中值為4,眾數為2,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改革理念比較陳舊,需與時俱進加以更新;在“改革舉措”和“改革成效”上得分均值分別為4.47、4.30,中值大于4,眾數為5,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改革舉措有一定針對性,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師資保障能力方面,處于第三水平的中西部高校在“師資數量”上得分均值為3.30,中值為3.33,眾數為3.67,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教師數量不夠;在“師資質量”上得分均值為4.35,中值為4.5,眾數為5,表明大多數學生對這一水平的高校師資質量持肯定態(tài)度;在“師資結構”上得分均值為3.53,中值為3.4,眾數為3.4,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師資結構不合理。從整體來看,處于第三水平的中西部高校在“師資保障能力”上得分均值為3.63,意味著其師資保障能力較弱,需要補充教師數量,優(yōu)化教師結構。
在管理服務能力方面,處于第三水平的中西部高校在“教學評價”上得分均值為4.16,中值為4,眾數為4,在“教學服務”上得分均值為4.67,中值為5,眾數為5,大多數學生的選擇位于“比較符合”和“非常符合”之間,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的教學評價和服務得到了學生認可;在“教學管理”上得分均值為3.98,中值為4.33,眾數為5,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教學管理制度建設還不太完善。
在文化導向能力方面,處于第三水平的中西部高校在“文化價值”和“文化內涵”上得分均值分別為4.80、4.72,中值為5,眾數為5,表明大多數學生對這一水平的高校的文化價值和文化內涵建設持肯定態(tài)度;在“文化載體”上得分均值為4.37,中值為4.5,眾數為4,表明這一水平的高校承載校園文化的載體得到了學生肯定。
依據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維度和水平劃分,對不同水平的人才培養(yǎng)能力進行對比分析,以揭示不同水平的人才培養(yǎng)能力演變趨勢,分析結果見圖1。
圖1 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不同水平對比
從圖1可以看出,在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不同水平等級上,思政教育能力得分一直是最高的,其次是學科基礎能力和文化導向能力;課程供給能力和師資保障能力在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各個水平等級上均處于較低水平,因此也是各中西部高校都需要進行改善與提升的方面;教學承載能力在第一水平上影響最小,但在第二水平和第三水平上對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水平的影響已經高于其它維度。
可見,隨著人才培養(yǎng)能力水平的提升,各維度的均值差距逐漸增大,在人才培養(yǎng)特色逐漸彰顯的同時,弱勢也被凸顯出來,這對提升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對策的針對性提出了要求。
通過對調研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探查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水平及其各維度表征,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水平可以劃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最低水平,第二等級是中間水平,第三等級是最高水平。其中,第一、第二等級水平的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低于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總體水平,第三水平等級的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水平高于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總體水平,說明大多數中西部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能力水平有待提升,且中西部各高校之間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差異較大。
第二,在三個不同水平等級的高校中,課程供給能力和師資保障能力是它們共同的軟肋。所有中西部高校在這兩方面得分都普遍較低。其中,在課程供給能力方面,課程研發(fā)能力是主要薄弱環(huán)節(jié);在師資保障能力方面,教師數量不足與結構不合理是主要問題。
第三,中西部高校在多個能力維度上表現出相同或相似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思政教育能力上,思政教育體系的構建都較為薄弱;在學科基礎能力上,學科經費投入都相對薄弱;在改革引領能力上,改革理念都不夠先進;在教學承載能力上,教學承載載體的建設都滯后;在管理服務能力上,管理制度建設都不夠規(guī)范;在文化導向能力上,文化載體都不夠豐富。因此,提升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水平,需從以下三個方面發(fā)力。
根據調研數據分析,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可以劃分為三個水平等級。其中,處于第三水平的中西部高??傮w人才培養(yǎng)能力較強,明顯高于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總體水平;處于第一水平和第二水平的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較弱,低于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總體水平;特別是處于第一水平的中西部高校,其人才培養(yǎng)能力遠遠低于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總體水平。
針對三個不同水平等級的中西部高校應采取不同的措施。強化頂層設計,使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更加貼近實際、貼近需要、適應未來。(1)姚冠新:《全面提高一流本科人才培養(yǎng)能力》,《新華日報》2017年5月10日第12版。處于第三水平的中西部高校應著重穩(wěn)重中求進,在不斷鞏固現有水平的基礎上,針對薄弱環(huán)節(jié)提升能力。其中的少數高水平大學,應對標“雙一流”標準進行建設,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不斷深化學校綜合改革,(2)邱勇:《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高等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完善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體系,搭建多層次、多形式的學科研究平臺,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野和創(chuàng)新能力。處于第一水平和第二水平的中西部高校,要強化學校辦學定位與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關聯度(3)蔡亮:《建設一流本科教育 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高等教育研究》2018年第12期。,科學定位自身角色,重點朝著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高水平大學邁進,主動承擔引領區(qū)域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時代使命,人才培養(yǎng)目標聚焦服務當地社會經濟發(fā)展所需人才的培養(yǎng),將學校發(fā)展成為促進地方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生力軍。(4)張士強:《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之要義》,《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第11期。
提升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不能僅僅著眼于硬件建設,還要意識到,重中之重是加大對軟件的投入和建設力度。
調查顯示,不同水平等級的中西部高校都存在著師資保障能力和課程供給能力不足的突出問題,這是制約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中西部高校人才隊伍青黃不接,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師資保障能力薄弱;沒有優(yōu)良的師資隊伍,就無法開設高質量的課程,課程供給能力自然也成了薄弱環(huán)節(jié)。開展教學活動離不開課程,然而,課程建設離不開教師,聚焦人才培養(yǎng)目標開展課程建設和師資建設是辦學的核心。(5)張大良:《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要在課程、教材、師資建設上下功夫》,《中國大學教學》2018年第5期。
因此,中西部高校要改變以往過于重視硬件建設的傾向,將有限的經費用于提升學校人才隊伍建設等軟件水平,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育人才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調查顯示,中西部高校之間人才培養(yǎng)能力存在差異,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各個維度之間以及各維度的不同層面也存在差異。因此,提升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需要抓住關鍵薄弱環(huán)節(jié)精準發(fā)力,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在思政教育能力上,處于第三水平的中西部高校各方面水平都較高,處于第一水平和第二水平的中西部高校則表現出較低的思政課程體系建構水平。因此,應著力建構科學合理的思政課程體系,革除各門課程“分域而治”的弊病,建構全程貫穿、廣域覆蓋、全員協力育人的新體系(6)何云峰、吉列麗、張青青:《提升本科人才培養(yǎng)能力:“課程思政”的新時代價值與實踐路徑》,《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年第18期。,形成“1+1>2”的協同育人效果。在學科基礎能力上,三個水平等級的中西部高校學科經費投入都比較少,一定程度說明當前各中西部高校的學科經費不充足。因此,中西部高校需要科學規(guī)劃,開源節(jié)流,適當增加學科經費。在課程供給能力上,要重視課程研發(fā)能力的提升,從而保障課程的數量和質量。在教學承載能力上,應注重教學承載載體建設,特別是要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改革,以信息化助推教學深度變革。在改革引領能力上,要加強對外交流和學習,著力推動治校理念轉變,以一流的理念為行動指引。在師資保障能力上,既要在教師數量上予以保障,又要進一步優(yōu)化教師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學科結構,內培外引,提升師資保障能力。在管理服務能力上,應牢固樹立服務教學科研的觀念,建立規(guī)范化、人性化的管理制度體系,日常管理要實現由“行政管理”向“公共治理”轉型,服務學生要實現由“被動”向“主動”轉型。(7)于劍:《樹立學生中心理念是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關鍵》,《高等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在文化導向能力上,應注重文化載體挖掘,不斷豐富文化表現形式,多途徑、多形式提升文化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