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吳橋中心小學 張思露
三年級正是寫話向習作轉化的過渡階段,學生留心周邊事物的意識還沒有養(yǎng)成,細致性觀察能力也嚴重不足,習作也只能是泛泛而談。為此,統(tǒng)編版教材就在三上第五單元特意設置了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語文要素,教師就需要利用這一單元的內容引導學生學會細致觀察,提升學生樂于觀察、善于觀察的能力。
由于學生的觀察能力有限,他們難以針對紛繁復雜的事物寫出場面宏大、內容豐富的習作。因此,三年級的習作起步對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就應該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并緊扣其中一個細小的特點進行細致而深入的描寫,才能貼合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能力。統(tǒng)編版教材深諳此時學生的基本學情,在本單元的選文上也體現(xiàn)了這一原則。
比如《搭船的鳥》的第四自然段具體刻畫了翠鳥動作的敏捷,教師在組織學生對第四自然段進行整體性感知與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閱讀了這一段,你對翠鳥又有了哪些了解?學生在研討交流之后,感受到翠鳥捕魚動作的靈活。為什么讀了這樣的文字就能形成這樣的印象呢?作者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在問題的推動下,學生再次將思維伸向文本語言的內核,并緊扣語段中一連串的“沖”“飛”“銜”“吞”等動詞,想象還原翠鳥捕食的動態(tài)畫面。但作者為什么能夠寫得如此清楚而生動呢?教師組織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再現(xiàn)作者想象的狀態(tài),很多學生逐步認識到作者寫出這樣的文字,并沒有面面俱到,而是有選擇地觀察;作者還進行了長時間的觀察,對捕食的整個過程進行專一而細致的觀察……最后,教師播放翠鳥捕食的錄像,并將視頻中翠鳥的動作與文本的語言文字對應連接,讓學生在感受語言文字的同時洞察作者的觀察方法。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并沒有直接對觀察方法進行教學,而是讓學生在深入實踐過程中對文本語言進行品析,并借助語言還原作者的觀察,讓學生在感知中自然習得觀察方法。
三年級學生除了要選擇適切的觀察對象之外,還需要學會有順序地觀察和表達。這種順序可以根據(jù)不同的觀察對象來確定,可以是時間的先后順序,可以是事情發(fā)展過程中的順序,可以是空間方位的順序,也可以是從整體到部分的順序……
這個單元中,《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一文以生動鮮活的語言對故鄉(xiāng)楊梅的特點進行了全方位介紹,作者是怎樣做到有序而不亂的呢?教師先引導學生從例文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板塊和維度進行概括:外形、顏色、味道;隨后,對具體板塊的內容進行了細致的研讀,并感受作者描寫的順序:“外形”描寫時,先從整體“圓圓”的樣子描寫,“遍身”長滿了“小刺”,成熟之后“刺變軟變平”;“顏色”則是依照時間的先后順序來寫,借助于“先是……隨后……最后……”的句式加以描述;“味道”則是分成了“熟透時”和“熟透后”兩個層面。在學生對文本內容的體悟之后,教師再次引導學生站在作者的視角進行還原:作者經(jīng)歷了怎樣的觀察才能將如此豐富的信息有序地表達出來呢?于是,學生再次從整體層面走進文本,從固定的“外形”描寫感受作者從整體到部分的觀察順序,從“顏色”變化中感受作者在不同時間的間斷性觀察,從“味道”中感受作者在楊梅不同生長狀態(tài)的觀察。
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的,學生的觀察不僅要清楚、細致,還要通過關注變化,凸顯先后順序,將觀察內容有序連接,提升觀察的整體性質。
對于一篇習作來說,所有的教學都應該最終致力于學生寫好一篇習作,就這個單元而言,就是要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意識。因此,除了基本的觀察方法滲透之外,教師還應該注重對學生觀察意識的訓練,讓學生能在觀察的過程中投入自身豐富的情感,并享受觀察帶來的鮮活體驗,真正為表達的綜合性素養(yǎng)發(fā)展奠基。
比如第二篇習作例文《我家的小狗》中,作者描寫小狗跑不過火車時,對它的叫聲進行了想象和猜測,也將自己的感受表達了出來。教師可以嘗試將這一內容去除,并進行對比,感受表達效果的差異。很多學生立刻就意識到如果不寫這些內容,整篇文章的表達就顯得過于生硬,沒有任何的趣味性。教學至此,教師就可以將學生的思維朝前再推一步:作者為什么能夠想到這些?為什么會猜測小狗的叫聲?這與小作者平時的觀察有著緊密而直接的聯(lián)系,鑒于很多學生都認識到,我們不僅要圍繞著描寫的對象進行多方位的觀察,還要能夠將觀察時所形成的感受和猜想融入在語言表達的過程中,從而借助此時的想象虛寫與觀察成果的實寫,形成巧妙而融通的表達體系,真正推動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提高。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就如同為學生的觀察表達增設了附加鏡頭,讓學生在真實化對比的過程中進行了整體性再現(xiàn),使觀察之后的習作表達更加豐滿而獨到,真正為學生言語實踐素養(yǎng)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