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碼頭鎮(zhèn)西劉橋初級中學 吳延廠
近年來,多文本閱讀在全國興起,多文本閱讀與語文新課改要求相符合,即“實現(xiàn)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促進學生終身學習觀念的形成,推動學生個性化得到發(fā)展”。初中階段的學生,接受過一定程度的教育,可塑性強,所以對于該階段的學生進行多文本閱讀教學,對于學生的發(fā)展而言非常重要。本文就基于初中語文多文本閱讀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語文課程標準中給出了這樣的要求:“初中生要會閱讀,有一定的閱讀能力,能夠帶著情感進行閱讀,可以更進一步地了解文章中作者所表達的感情,閱讀中注意素材的積累?!绷硗饨o出了詳細的閱讀量,比如“要根據(jù)具體的學習情況和課余時間制定閱讀計劃,閱讀范圍要廣,課外閱讀總量在260 萬字之上,每個學年要閱讀兩三本名著,記憶詩文八十篇”。即使相關的課程標準并不少,但是現(xiàn)實中依然有部分學生沒有達到這些標準,并且部分教師和家長對此也不重視,比如教師有時候會提出“今天的作業(yè)是閱讀一個小時課外書,并且寫下你們的閱讀感受”等這樣的要求,并沒有給學生介紹具體的閱讀文本,不指導學生選擇科學的閱讀方式。從整體上來看,初中生不重視閱讀,一方面和教師與家長的整體素質(zhì)息息相關,另一方面與經(jīng)濟發(fā)展與學生的個體情況相關。在今天,部分學生并沒有感受到閱讀中獨特的魅力,平時也就不進行閱讀,涉獵面狹窄,無法在閱讀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形成自己的見解。基于此,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關注多文本閱讀教學,以科學的教學方法提升初中生的多文本閱讀能力。
初中生經(jīng)歷了小學階段的教育,其心智能力有所提升,但是其整合能力、批判性思維等還需要進行強化,為接下來的發(fā)展,包括高中階段的學習以及其他能力的發(fā)展做好準備。對于初中生多文本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而言,必須要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整合性思維與批判性思維。
整合性思維在進行閱讀的時候,將所閱讀的材料進行整合,轉變成自己知識系統(tǒng)中一部分的一種思維。學者吳敏指出,有效的閱讀中,學生應該有能力將所閱讀的內(nèi)容進行串聯(lián),即進行整合。多文本閱讀的時候,思維和文本內(nèi)容很容易發(fā)生“碰撞”,有效的“碰撞”要基于整合性思維。對于教師來說,教師必須要更新閱讀教學方式,對于學生的多文本閱讀,就要采取多文本閱讀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夠將學生整合性思維的培養(yǎng)與學生多文本的閱讀并行在一起,有效促進學生整合性思維的形成與強化。
新世紀提出的“新六藝”中,便包含“批判性思維”,表示對于新時期學生的發(fā)展而言,批判性思維是必須要具備的能力之一。馬修·李普曼認為批判性思維是“人們解決問題,給出策略,理解新概念的方法、流程、技巧等各種因素的匯總,或者說是決定展開行動以及行動具體方式的反思性思維”。從中不難理解,批判性思維代表著一個人的智力,揭示一個人是否能夠對事情做出科學而客觀的判斷。根據(jù)這樣的概念解讀,可以形成對“批判性閱讀”的理解:以批判性思維為基礎進行文本的閱讀,包括對文本的加工和分析,通過科學的方式對所閱讀的內(nèi)容展開反思和匯總。引導學生通過批判性的思維分析自己所閱讀的內(nèi)容,敢于對學術權威進行質(zhì)疑,形成自己的觀點,避免學生在閱讀中將思維固化,只單方面地接收文本中的信息,而不會思考。批判性的閱讀中,學生會對所閱讀的內(nèi)容進行立論,從不同維度、不同層面進行文本內(nèi)容的分析,通過多文本閱讀,提煉出各種論點,進一步總結出新的觀點。
初中生多文本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中,就需要指導初中生進行多文本閱讀,對于多文本閱讀而言,“文本”與“議題”是最基礎的內(nèi)容?;诖耍處煼治龀踔姓Z文教材內(nèi)容,根據(jù)現(xiàn)有的教材,設計多文本閱讀議題,以合理的方式選擇閱讀文本,進一步持續(xù)性地在課堂中指導學生進行多文本閱讀,不斷提升學生的多文本閱讀水平。
在學生進行多文本閱讀的時候,構建議題,目的是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有目的地展開閱讀,形成強烈的問題意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已經(jīng)成為新課改中明確提出的要求,多文本閱讀中,需要根據(jù)這一要求展開,尤其是要選擇多樣化的文本供學生閱讀,議題選擇方面可以基于知識系統(tǒng)的完善、技能的提升,對文本的理解、文化陶冶、審美能力的提升等這些基礎要求來確定議題內(nèi)容。在這里需要注意到,議題和主題是兩個概念,主題有一個,議題可以有多個。學生閱讀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新的議題,新的議題會指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上分析問題,所以設置議題,是為了讓學生從不同層次,不同維度上分析問題,形成自己的認知,而不是形成固化的思維。所以,閱讀課堂中,可以設置啟發(fā)性、開放性等的議題。在選擇合理的議題之后,教師還需要提供多元化的文本閱讀材料,讓學生能夠對不同的新型進行整合,塑造自己的心理表征,在連貫性的心理表征形成之后,學生會明白各種知識是相互銜接的,是可以融合的,并且知識是處于不斷變動的,需要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分析問題,這樣學生便會逐漸形成整合性思維與批判性思維。本文認為,議題構建和文本選擇,可以通過如下方式展開:
1.選擇內(nèi)容相同或者相似的文本材料作為閱讀素材。有的文本材料中,描寫的風景或者事情是相同或者相似的,但是作者所表達的感情卻不一樣,傳遞的價值觀有所差距,教師可以提供這樣的文本材料讓學生進行閱讀。在進行七年級下冊《馬》這節(jié)課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指鹿為馬》《田忌賽馬》《九方皋相馬》等文本材料,進行多文本閱讀,讓學生分析各種文本材料中“馬”的含義。
2.選擇主題相同或者相似的文本材料作為閱讀素材。教師可以選擇寫作內(nèi)容不同,但是表達的感情、傳遞的價值觀等相似的文本要求學生閱讀,比如寫親情可貴、抒發(fā)愛國情懷、贊賞大義之舉等的文章可以作為多文本閱讀素材,讓學生感受這些文本材料中的不同之處和相同之處。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主題是“親情”,教師可以將《散步》《秋天的懷念》《金色花》《荷葉·母親》這些課文作為閱讀素材,讓學生在閱讀中,體驗不同人物所具備的親情,探討這些親情之間的不同之處和共性。
3.選擇文體結構相同或者相似的文本材料作為閱讀素材。教師可以將議論文與記敘文,議論文與說明文,說明文和記敘文等這類文章組合在一起,供學生閱讀,在進行閱讀的時候,逐步了解不同問題結構的特征,感受其中的相似之處和差異之處,形成對不同文體結構的認知,提升學生多文本閱讀水平。
4.選擇相同作家的作品作為閱讀素材??梢赃x擇該作家相同主題的文章或者不同主題的文章,也可以選擇該名作家不同人生階段的作品作為閱讀素材。對于時間跨度比較大的閱讀素材,學生進行閱讀的時候,需要結合作者的背景進行閱讀,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學習了語文知識,還學習了歷史知識,可以強化小學生的整合學習觀念。例如九年級語文課本中有幾篇魯迅先生的作品,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這些作品,搜集每篇作品寫作的背景,在閱讀的過程中更進一步了解歷史。
有效的閱讀,學生會將所閱讀的內(nèi)容轉變成自己的知識,進行內(nèi)部知識系統(tǒng)的建構。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選擇多元化的教學策略,確定清晰的閱讀目標,指導學生將所閱讀的內(nèi)容轉變成自己的知識,實現(xiàn)學生多文本閱讀能力的強化。
1.帶著清晰的目標進行閱讀。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整體性、目的性和啟發(fā)性的閱讀,現(xiàn)實中很多學生閱讀的數(shù)量并不少,問題在于閱讀質(zhì)量很低。主要原因是學生沒有帶著清晰的目標進行閱讀,這樣的閱讀效率很低。教師要指導學生帶著清晰的目標進行閱讀,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怎樣調(diào)動學生的問題意識,怎樣讓學生在閱讀中啟發(fā)智慧,將文本和思維銜接在一起。閱讀中,不同的閱讀目標下,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也各有差異,因此在選擇閱讀素材的時候,教師要根據(jù)閱讀目標選擇針對性的閱讀素材,讓學生進行針對性的閱讀。閱讀目標有總結式目標與立論式目標,在總結式閱讀目標中,學生要閱讀主題或者內(nèi)容相似的素材,找出這些素材的共性,進行內(nèi)容的總結歸納,在心中形成一個框架和概念;立論式閱讀目標中,需要學生閱讀內(nèi)容或者主題差距大的素材,閱讀之后進行素材論點、思想的整合,對其進行邏輯上的分析判斷,然后給出自己的認知。所以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閱讀目標選擇針對性的閱讀素材,來提升學生的多文本閱讀能力。
2.打造特殊的閱讀體驗。多文本閱讀中,學生屬于讀者,對于各種議題、各種文本類型的閱讀素材,教師要指導學生可以通過多元化的閱讀方式展開閱讀,引起學生的關注,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熱情,這樣能夠提升效率,可以更好地豐富學生情感。對于初中生而言,思維相對活躍,比較傾向于各種各樣的課堂活動,教師要結合這一特征,在閱讀課堂中指導學生出聲朗讀,以不同的方法閱讀不同的素材。例如對于詩歌,學生可以進行分角色朗讀、與同伴朗讀和范讀等,以不同的方式來彰顯“學生是讀者”這一理念,讓學生真正沉浸在閱讀的樂趣中,拉近學生與作者的距離,與作者共情。另外還可以選擇默聲閱讀的方式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比如對于議論文、說明文等這些文本的素材,學生可以通過線索閱讀、關鍵詞閱讀、分觀點閱讀等方式,在獨特的閱讀過程中熟悉不同文體結構的讀本,感受讀本的共性和差異性,提升學生對信息的整合與交流水平,從而達到強化學生多文本閱讀能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