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qū)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 王 立
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閱讀能力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能力,而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主要手段。我所了解的中職生在閱讀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閱讀量嚴重不足,方法單一,喜歡獵奇式、快餐式閱讀和網(wǎng)絡瀏覽,系統(tǒng)深入的閱讀很少,因此為了讓每一名中職生都能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進而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采取措施。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引導學生主動閱讀的前提。首先應在學校創(chuàng)設書香園地并營造起書香校園的氛圍,讓學校成為閱讀的主陣地,為中職生的閱讀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讓學生可時時處處聽到書聲、聞到書香。在濃濃的學習氛圍中,充分感受到讀書的重要性和樂趣,成為培養(yǎng)閱讀興趣的開端。其次,在班級特色建設中突出閱讀導向,以開展名著推薦、作品賞析會、讀書分享會等形式豐富的閱讀活動,使學生沉浸在輕松有趣的閱讀環(huán)境之中,如春風沐浴,盡情享受知識帶來的愉悅和滿足。再次,教師在教學中,應通過范讀、領讀、講解等方式讓學生從課文中充分領略豐富的思想內涵、絕妙的文字美感,反復品味,仔細分析,體會作者筆下文字的無窮魅力。
中職生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還需要教師的示范引領。要利用學生對教師喜愛、崇敬的天性,以身教重于言教感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首先,教師自身應該對閱讀有興趣、懂得閱讀,并展示出良好的閱讀習慣,成為“讀書種子”。這樣,你的學生自然也會喜歡讀書。其次,語文教師應當經(jīng)常向學生推薦新書、交流閱讀感受,例如我就曾先后向學生推薦了《論語》《莊子》《紅樓夢》和魯迅作品,并采取畫插圖、配書簽、依據(jù)情節(jié)進行表演等做法,動之以情、動之以樂,興趣會逐漸產(chǎn)生,書會越讀越薄,興趣會越來越濃,當他們發(fā)現(xiàn)書中大千世界的無窮奇妙時,就會自覺地愛上閱讀,使閱讀像吃飯穿衣一樣成為生活所需。同時要注意、教育學生擺脫低劣書籍的影響,教師可以在教育教學工作當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審美,多品讀經(jīng)典作品,引導學生進行鑒別,提高學生的品鑒能力,學生自然不會舍棄錦衣華服而取敝衣襤褸的。再次,教師要做好關鍵之處的點撥。教師的作用就是要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樂趣,同時也要善于引導學生體味讀書的穿透力、提煉力。我認為要實現(xiàn)以上目的,一靠提高課堂閱讀的品位,二靠循循善誘,以自身的閱讀經(jīng)驗啟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三靠情境設計,即使學生在身臨其境中進行閱讀。
語言的功能在于交流,文字的奇妙在于記錄。教師應當為學生搭建閱讀交流和展示成果的平臺,為良好的閱讀習慣創(chuàng)造必要的外部環(huán)境,鼓勵學生間互相汲取閱讀經(jīng)驗、互相激勵閱讀成效,營造一種自由輕松的閱讀環(huán)境,引導學生閱讀他們自己喜歡和符合中職生特點的書,把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摘抄下來并細細品味,反復體驗其中的哲理、技巧和思想,并把讀后感與大家分享交流??山M織興趣相同或相近的學生建立興趣小組,通過學生間的共同切磋、互相砥礪,品嘗到閱讀的樂趣,進而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也可在班級中培養(yǎng)一兩個閱讀模范,以引導更多學生加入讀書大軍當中。鼓勵第一、二個敢于“吃螃蟹者”將其體會說出來,以期達到示范、引領效果,達到激勵身邊人的作用。
古人說習慣成自然。我從多年教學實踐中感到大多數(shù)中職生尚未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需要教師悉心傳授。
1.掌握精讀和略讀的要領。閱讀一本書就像是打開了一扇通向作者心靈的大門,也像是我們交到了一個朋友,有些人值得深交,就要細細品味,成為知己,這就是精讀;有些人則只適宜作泛泛之交,大致了解即可,也就是略讀。針對中職生讀書不用心,不懂得積累的缺陷,我曾專門設置了閱讀賞析課,指導學生學會精讀。略讀的對象是淺顯易懂的文章或閱讀價值不高的書刊,方法是通過看標題、目錄、內容提要等大致了解即可。必要時,也可以靈活地采用精讀和略讀相結合的讀書方法,也就是精讀與略讀之間的中讀,就像對待普通朋友的態(tài)度,這類普通朋友也許是你結識的人中最多的,讀書也是如此,中讀的適用范圍可能也是如此。
2.學會有選擇地讀書。知識海洋煙波浩渺,書籍世界魚目混珠。教師要指導學生有選擇地讀書,讀適合自己的書,讀有益的書。這樣選擇性讀書就是有目的地讀書。英國的培根就講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中職生要通過閱讀來開闊視野、拓展知識、增強能力、提升素養(yǎng)。要根據(jù)新課標要求分階段向學生們介紹閱讀的篇目,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增加閱讀量,鞏固閱讀習慣。興趣養(yǎng)成了,閱讀成為習慣了,接下來就要注意培養(yǎng)理性思維能力,針對中職生課程設置,要圍繞學習課程的要求閱讀,比如有的中職生只醉心于中外名著,反而對職業(yè)技術一類的書籍感到枯燥,提不起興趣,這恐怕也是不全面甚至是不合格的,畢竟中職生培養(yǎng)的目標不是作家。我的經(jīng)驗是先從閱讀古代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經(jīng)典作品開始培養(yǎng)興趣。
3.處理好學與思的關系。孔子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講的就是閱讀與思考要相得益彰,這方面就要學習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剔除糟粕吸取精華,在讀書中學會思考,在思考中積累智慧。閱讀的過程中要做到通過閱讀文字初步實現(xiàn)思考,放下書本則能體味、咀嚼其精華,在日積月累中積累人生經(jīng)驗。同時,還應在教學設計中體現(xiàn)出來,如我曾在疫情期間利用向中職生上網(wǎng)課的機會,圍繞在抗擊疫情中廣大醫(yī)務工作者表現(xiàn)出來的不畏生死、無私奉獻的大愛精神,向學生布置從網(wǎng)絡上搜集贊美職業(yè)精神的詩詞名句并寫出感想的作業(yè);還比如在今年清明節(jié)期間,圍繞國家公祭疫情期間犧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要求學生在網(wǎng)絡上搜集有關清明節(jié)的詩句并寫出讀后感。布置以上作業(yè)的目的就是有意識培養(yǎng)學生處理好學與思的關系。
4.學會寫讀書筆記。單純的閱讀是不夠的,有人講過讀書要做到三到:心到、口到、眼到,我認為這里還要加上一個筆到,就是要學會寫讀書筆記,學會積累,做到厚積薄發(fā)。寫讀書筆記,能提高寫作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是一種手腦并用、閱讀與寫作結合的綜合訓練。要讓學生懂得許多經(jīng)典作品往往就是在讀書筆記的基礎上形成的,甚至就起名為讀書筆記,比如毛澤東同志著名的《〈政治經(jīng)濟學〉讀書筆記》。愿我們的教師都能精心、耐心地培養(yǎng)學生愛讀書、好讀書、會讀書的習慣,使他們成為善于總結的讀書人。
總之,閱讀的好習慣會使學生受益一生,因此教師要教他們讀到有字之書,讀懂無字之書。謝冕曾在《讀書人是幸福人》一文中說過:“讀書教給人們的不僅是知識,還在于精神的感化與陶冶,在讀書的過程中學會做人。”幸福的人生何嘗不是讀書好習慣造就的。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做一個讀書人,做一個擁有讀書好習慣的幸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