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碧清 吳曉芳
(寶雞市康復(fù)醫(yī)院,陜西 寶雞,721000)
對于精神科患者來說,他們主要在病理、心理和思維上存在著異常情況,一般都會出現(xiàn)急性發(fā)病的狀況,并且患者自身沒有自知力,在臨床治療時也存在依從性和配合性差的問題,為治療工作帶來很大的阻礙。實踐證明,通過對患者采取早期的積極心理干預(yù)護理,運用認知治療技術(shù),可以獲得顯著的臨床應(yīng)用效果。本文對相關(guān)研究的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某院2018 年3 月至2019 年11 月入院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120 例,按序貫入組,單號納入研究組,雙號納入對照組,每組60 例。兩組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研究組中,男性28 例、女性32 例,平均年齡(39.62±9.85)歲,平均病程(4.43±0.61)年;婚姻狀況:未婚4 例,已婚50例,離異6 例;對照組中,男性36 例、24 例,平均年齡(40.41±4.35)歲,平均病程(4.05±1.53)年;婚姻狀況:未婚8 例,已婚42 例,離異10 例;研究組患者入組時NOSIE 總分為(141.65±13.03)分、平均藥物治療劑量折合氯丙嗪為(318.62±181.10)mg,對照組分別為(143.38±15.67)分和(338.30±235.09)mg。兩組患者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1.2 認知心理護理方法第1~2 周:建立護患關(guān)系,實施環(huán)境心理護理,介紹病房環(huán)境及適應(yīng)方法。與其他患者暫時隔離,并使家屬陪伴;第3~5 周:建立信賴關(guān)系,給予患者情感支持。進行健康教育,講解藥物作用及副作用方面的知識。鼓勵患者表達,對其存在的認知錯誤給予解釋與糾正[1]。0.5h/次,2 次/周;第6~8 周:與患者及家屬共同制定合理的生活、學習、工作目標。開展出院后的情景演練,分析可能遇到的困難,提出解決方法。0.5h/次,2 次/周[2]。
1.3 評價標準采用《護士用住院精神病人觀察量表》(NOSIE)評定,評定內(nèi)容共30 項,按照具體現(xiàn)象或癥狀的出現(xiàn)頻度分0-4 分,共5 級,其中包括:總積極因素分(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個人整潔)、總消極因素(精神病表現(xiàn)、遲緩、抑郁、激惹)。病情總分=(128+總積極因素分-總消極因素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本研究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16.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各項評分等計量資料用ˉx+s 表示,用t 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第4 周和第8 周時,NOSIE 總分、積極因素中的社會興趣和個人整潔因子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其第4 周、8周消極因素中的激惹因子分,以及第8 周精神病表現(xiàn)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近些年來,在醫(yī)院精神科臨床治療中,心理護理已經(jīng)逐漸成為一種最主要的方式,可以次運用觀察量表(NOSIE)進行治療方法和護理效果的科學評定,通過采取科學易操作的程序化模式,運用認知治療技術(shù),在心理科醫(yī)師的聯(lián)合參與下,可以確保實現(xiàn)良好的整體護理效果[3]。
通過對本次研究的效果觀察來看,在精神科臨床心理護理當中,通過將認知治療技術(shù)運用其中,有助于控制他們的精神狀況,改善總體病情。本次研究主要對精神分裂癥進行了分析,實際上還可能會受到病區(qū)封閉環(huán)境、接受藥物治療效果、急性住院狀況的等因素的影響,因此還需要對其他精神類病種進一步研究,對于護理方法選擇、觀察時間等都可以進一步探索,從而更好地發(fā)揮出認知治療技術(shù)的重要臨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