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話劇《望故鄉(xiāng)》談起"/>
沈 梅
偉大的歷史人物往往是由其所處的時代孕育出的。于右任先生出生于清末,時值新舊交替的巨大變革時期,作為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他在少年時代即顯示了出眾的才華和對國家、人民的深切關懷。從寫詩抨擊晚清政府到滬上辦報宣傳革命、為民疾呼,從統(tǒng)領靖國軍、馳騁沙場到辦校興學、創(chuàng)立標準草書文化救國……于右任先生為國家、為人民矢志不渝,在文化、藝術、教育等諸多領域均有深厚造詣?!盀樘斓亓⑿?,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1],可以說是他一生的寫照。從戲劇創(chuàng)作的角度而言,這是一個很好的寫作題材:在風雨如磐的時代里,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兒女突破重重阻力,上下求索,探尋救亡圖存之路。馬蹄先生的《望故鄉(xiāng)》就是以于右任先生的一生為刻畫對象的一部戲劇作品,通過五幕話劇,藝術地表現(xiàn) 了于右任先生憂國憂民的一生:從關中求學到滬上辦報,從統(tǒng)領靖國軍到任監(jiān)察院院長,在生命的最后時期,于右任先生身居海島、心系大陸,希望身后能在高山大樹之巔,遙望故土……
通過劇本,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查閱并掌握了很多歷史資料,深入了解了于右任所處的時代及其生平事跡、所立事功、所作詩文,并且對這些資料做了加工剪輯和藝術處理,不少場景之間的轉換銜接以及詩詞穿插都能看出作者的努力和匠心。不過,歷史人物的戲劇創(chuàng)作有其兩面性:一方面,歷史人物特別是知名歷史人物,其事跡廣為人知,形象深入人心,如果選材得當,立意深遠,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另一方面,戲劇不是歷史,戲劇人物不等同于歷史人物,他(她)必須是滿足戲劇創(chuàng)作要求的人物:劇作家要使這個人物的行動有明確動機,并且這些行動又推動戲劇沖突持續(xù)前進并最終達到高潮,最終完成作者的立意。如果這個人物只是在舞臺上展現(xiàn)了他一生中的某些軌跡,而這些軌跡之間缺少內(nèi)在有機的聯(lián)系,體現(xiàn)不了深刻動機和作者立意,這個戲可能就會如七寶樓臺,雖然不乏精彩的片段、機智的對話,但從整體上看,它至少不是一個完整自洽的整體。這里,筆者不揣淺陋,結合自己對歷史劇創(chuàng)作的一些理解,談一下對《望故鄉(xiāng)》一劇的看法,不當之處,還請馬蹄先生見諒。
一部好戲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立意(或曰主題,也有論者稱之為前提),歷史劇創(chuàng)作也是如此。著名劇作家郭啟宏先生在談及自己的歷史劇創(chuàng)作就曾說:“歷史劇貴在立意”[2](P94)。立意的獲得是不斷思索感悟的結果,劇作家往往會花上數(shù)月甚至更長時間去處理一個題材,尋求獨特深刻的立意,從而指引創(chuàng)作達到更加理想的目標。“雖然你不應在你劇本中的對話里提到你的前提,但你必須讓觀眾心領神會。不管它是什么,你必須證明它?!盵3](P6)缺少清晰明確的立意,任何想法和情境都不足以將寫作帶向一個邏輯上的結論;沒有清晰且有效的立意,劇中的人物往往會缺少深刻的動機,顯得虛弱而飄浮——彷佛在一個又一個事件里,他們只是被動應對,不知自己何以如此。
在《望故鄉(xiāng)》中,作者塑造了一個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于右任,從晚清到民國,他對時局的不滿以及自己救亡圖存的努力從未停止。這樣一個于右任,展現(xiàn)了作為歷史人物的他的大部分事跡,其中不乏生動精彩之處。但筆者覺得劇本的立意還可以進一步明確和深化:于右任的事跡既是他個人的,也是屬于那個特定時代的,做為一個儒家知識分子,他不斷嘗試救國之道,但最終并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在滄海橫流的時代中,這樣的人不止一個,為什么會這樣?是個人原因還是歷史原因?歷史上,像于右任這樣上下求索的仁人志士代不乏人,屈原、陸游、辛棄疾、文天祥……屬于“這一個”的于右任,有什么屬于自己的獨特性?……如果沿著這種思路追問,也許劇本的立意和人物的深度會有所加強。《望故鄉(xiāng)》中,由于立意不夠清晰明確,主人公于右任的目標雖然是共知的,但缺少作為個體獨特而深刻的動機,導致事件之間的銜接不夠緊湊自然,各場次之間缺少一種不斷遞進、逐步加強的節(jié)奏感。
郭啟宏先生在談歷史劇創(chuàng)作時曾說,中國的知識分子在堅持主觀的“道”與應對客觀的“勢”的沖突里,大致有四種選擇:殉道抗勢、泯道媚勢、存道避勢和徘徊于道勢之間?!斑M不能,退不甘”是一種狀態(tài),也是一種思想,又是一種意象,還是一種象征,可以任由作家的生花妙筆,做出藝術的表述。[2](P94-95)這些可能都會給創(chuàng)作歷史劇的編劇以啟示。
另外,劇名《望故鄉(xiāng)》,顧名思義,是身處異地的于右任難忘故土,心系祖國和家鄉(xiāng),但五幕劇中,表現(xiàn)這一意思的篇幅并不多:除第五幕外,只有第二幕的結尾部分,于右任驚聞父親病危卻不能返回陜西這一處,其它地方雖偶有提及,但未見著力,所以通篇看來,劇名與劇本表現(xiàn)內(nèi)容有一定出入。
每個人都有三個維度:生理、社會、心理。缺少這三個維度, 我們就不能對一個人做出全面準確的評價。同理,塑造一個戲劇人物,僅表現(xiàn)他是清高孤傲還是隨波逐流、是憂國憂民還是獨善其身也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寫出他(她)為什么會這樣。我們要清楚什么造就了他,其性格持續(xù)變化的原因,以及無論他愿意與否、其性格變化的必然原因。例如哈姆萊特,我們不僅知道他的年齡、外貌、健康狀況,還能推出他的脾氣。他生活的背景和時代也賦予他行動的動力。我們知道過去發(fā)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其身處的社會環(huán)境、他父母間的關系、以及這些對他的影響。我們了解他的心理,并能清晰地看出它是如何發(fā)端于他的生理和社會特征的。總之,一個人物是他生理特征和環(huán)境加諸于他的影響總和,缺少必要的維度,這個人物就不夠鮮明立體。
如果不能有一個清晰連貫且不斷深入的動機,人物的行動就缺少關聯(lián)性。在《望故鄉(xiāng)》中,少年時期的于右任即對晚清統(tǒng)治極其不滿,他寫詩言志、希望自造前程,逃亡上海的他先后創(chuàng)辦幾份報紙,呼吁革命,隨后又在關中統(tǒng)領靖國軍,對抗各省軍閥……事跡不可謂不多,功績不可謂不偉。但這些事件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是什么?最初觸動他的動機是什么?他寫詩、辦報、統(tǒng)軍、慰勞后方軍民的個人動機又是什么?他不滿腐敗的晚清政府、軍閥割據(jù)的時局和國民黨高層的腐敗,那他理想的國家是怎樣的?他希望民眾過上怎樣的生活?他為什么要宴請陳軍長?他留胡子的原因是什么?……在遭遇重重危機和多次變故之后,于右任的動機有何變化?是不斷強化、愈挫愈勇還是讓他感時傷世、莫可奈何?……在第二幕中,加入同盟會的于右任宣誓“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這應該是他一直為之奮斗的目標,但這一目標不夠具體和個人化,在劇中也缺少足夠的呼應。在第三幕里于右任做了靖國軍總司令,他這樣做的動機和目的又是什么?在胡景翼傳達馮玉祥收編靖國軍的意圖之后,于右任的拒絕體現(xiàn)了個人氣節(jié),這樣做還顯得不夠有說服力,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他拒絕理由必須是站在民族利益的前提下的。
生活在變動,每個人都處于永恒的波動、變化狀態(tài)之中,沒有人能在經(jīng)歷過一個影響其生活方式的沖突之后仍保持原樣,他(她)會從一個心理狀態(tài)走向另一個,并被迫去轉變、去成長、去發(fā)展。哈姆萊特在戲劇的開始和結尾判若兩人。事實上,他幾乎在每頁紙里都有變化。他的變化合乎邏輯,沿著一條穩(wěn)定的發(fā)展線路前進。同樣,我們每一個人,也在不同階段、不同事件里不斷變化,關鍵在于,編劇要找一個對人物的處理最為有利的時刻。在內(nèi)憂外患的情境里,于右任由寫詩到辦報再到統(tǒng)軍,他的行動變化巨大,他的情感和內(nèi)心有著怎樣的變化?這些變化又怎樣推動他的行動,去實現(xiàn)新的變化?這些可能也是作者在敘述事件的同時,需要注意的。
另外,劇中次要人物的行動應服從主要人物,他們一起推動矛盾發(fā)生、發(fā)展直至高潮,劇中楞女作為于右任的女兒,戲份不少,她給父親量胡子、端午節(jié)與父親對話等場景的設置,體現(xiàn)了于右任生活的另一方面,也活躍了舞臺氣氛。但總體感覺,這條線與于右任的行動結合得還不夠充分,有些時候有偏離之感。此外如高仲林、邵力子、王陸一等人物,也可以適當?shù)亍皠h頭緒”、“密針線”[4],從而更好地襯托主要人物,凸顯主題。
沒有沖突便沒有戲劇。劇作家不僅需要讓人物愿意為其信念而斗爭,而且需要讓他具有足夠的能力和毅力將其斗爭進行到底,直達邏輯的結論。沖突以矛盾為基礎,包含勢均力敵的兩股力量。對手力量的強弱,不僅會直接影響主人公的性格塑造,而且會直接左右戲劇沖突的張力,并且影響劇本立意的闡發(fā)。沒有對手,不足以見主要人物的力量,孱弱的對手也不足展示人物的強大,只有旗鼓相當?shù)膬晒闪α坎粩嘟讳h,才能展現(xiàn)戲劇張力,實現(xiàn)戲劇沖突。
在《望故鄉(xiāng)》中,阻礙于右任實現(xiàn)目標的阻力是什么?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貪腐滋生、內(nèi)斗頻出的國民黨政府?人和環(huán)境的沖突固然可以,不過在《望故鄉(xiāng)》的一、二兩幕,作者將這個對手設置成代表晚清政府的陜甘總督升允,他緝拿于右任,并在拉攏不成后又設計陷害。但這二人的沖突還不夠緊湊、尖銳,并且未能支撐全劇。在第三、四、五幕中,均沒有一個與于右任形成對手的人物,如果說這個對手是其他軍閥和國民黨高層中的某些力量,它們也沒有對于右任的行動構成一種如影隨形、步步緊逼的壓迫。所以整體上感覺于右任缺少一個強大的對手,整個戲缺少一個邏輯高潮——在這個高潮里,對立雙方的矛盾得到升級并最終爆發(fā),作為主要人物的于右任在感情和心理上也能有質(zhì)的變化與升華。
總之,一部歷史題材的話劇,不可能僅以“再現(xiàn)歷史”為終極目的,劇作家“要進入人們的腦中,要站在他們曾經(jīng)站立的地方并看到他們曾經(jīng)看到的世界,要對他們的動機和意向做出合理的估量——而這恰恰是已有記載和將有記載的歷史所不能企及的。即使當所有外在的實據(jù)已被掌握,進入角色們頭腦之中的唯一途徑仍然是想像。這確實屬于戲劇的本質(zhì)?!盵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