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劍平 編輯/一帆
最近,英國政府創(chuàng)立了“孤獨大臣”這一部長級職位,由體育大臣特蕾西·克勞奇兼任。研究發(fā)現,在英國6 560萬人口中,有超過900萬人表示他們經常感到孤獨,約20萬名老年人一個月都不能與朋友交談一次。此外,英國有將近390萬的人以電視作為生活的陪伴。
美國一項涉及30萬人的研究表明,孤獨的危害相當于酗酒或每天吸煙15支。美國加州大學一項針對60歲以上老年人的調查發(fā)現,常感孤獨的人,壽命預計減少6年。研究證實,在美國約有4 260萬成年人(45 歲以上)長期孤獨,超過四分之一的人處于獨居狀態(tài)。
相關科學研究已證實,孤獨正在成為一種無形卻又致命的流行病。社會隔離、孤獨以及獨居均會增大死亡風險,后者高于肥胖相關的死亡風險。
2016年10月,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fā)表了一篇研究論文《在線社交整合與死亡風險降低有關》,文章結論指出:在控制了其他影響因素后,朋友圈的活躍度與死亡率呈現負相關。也就是說,在社交網絡上越活躍的人,死亡的風險越低。
該項研究者分析了著名社交軟件facebook上超過1 000萬名用戶的資料和6個月內網絡交友情況,并在兩年的隨訪中記錄其健康狀況。在對性別、年齡和種族數據進行修正后,研究者發(fā)現,與facebook用戶相比,拒絕參與網絡社交的人群,其死亡風險要高12%。
該項研究同時指出:網絡社交的增加與死亡降低的風險,并不是單純的線性關系。喜歡頻繁出擊,對陌生人發(fā)起交友請求,并不能夠降低死亡風險,甚至主動交友過于頻繁所增添的健康風險,和在社交網絡上拒絕溝通的水平一樣高。相反,喜歡接納陌生人交友請求,則顯示與低死亡風險密切相關。在對照組中,最常接納陌生人交友請求的人群,比起完全不接受陌生人邀約的對照組,平均死亡風險要低整整66%。
那么,緊接著要提出的問題是:哪種類型的網絡交流最有助于降低死亡風險呢?以下四個選項,各位小伙伴可以自行選擇一下。
A.更新狀態(tài)
B.發(fā)照片
C.發(fā)文字
D.各種打卡
公布答案:研究發(fā)現,發(fā)布狀態(tài)越頻繁,死亡風險越高;而發(fā)布照片越頻繁,則死亡風險越低。那些更新很多照片但是不怎么發(fā)狀態(tài)的人,死亡風險只有平均水平的70%。而發(fā)布文字和打卡的頻率則與死亡風險沒有相關性。
這種相關性內在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喜歡發(fā)照片視頻的社交網絡用戶,在現實中更傾向是積極社交活動參與者,即便發(fā)布者是出于炫耀的目的而為之。反之,如果發(fā)布者頻繁更新自己社交賬戶的文字信息,卻不發(fā)布任何視覺圖像,那么原因很可能是實際生活中遭遇了挫折,如果不能夠妥善處理的話,可能會對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后果。
當下,與他人在社交上有所聯系,已經被視為人生存的基本需求,甚至是每一個人生活幸福的基本要素之一。如果你是一個孤獨的人,想要試圖打破孤獨帶來的桎梏,那么你首先需要的并不是單純增加互動頻率,而是走出社交舒適圈的勇氣,嘗試“破冰”——去結交那些在社交中和自己風格不同,更加外向的人。更多的社會支持和社交網絡融合可以為人類帶來更好的身體健康結果。保持積極的社交,哪怕是網絡社交,無論對于年輕人,還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對改善健康都有積極的意義。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再次意識到生命的脆弱、生存的不易以及生活的意外。愿大家珍惜當下,無論是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的光陰,還是當下的每一絲每一縷的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