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溱
劉德?lián)P
國家一級美術師,成都畫院藝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成都詩婢家畫院院長,四川省工筆畫學會副會長,成都當代工筆畫研究會副會長,西南財經(jīng)大學培訓中心客座教授,成都文理學院美術學院客座教授。
春的陽光,容易讓人迷眼,似乎總帶著美好,寫下五彩斑斕,所有愛的開始,在春天蘇醒。不經(jīng)然間,一幅關于春的畫卷,就此展開,一個名字映入眼簾一劉德?lián)P。
劉德?lián)P,詩婢家畫院的院長,我一直稱呼其為劉院。劉院是一個溫和儒雅中透出江湖袍哥氣的人,臉上永遠帶著一種和藹的微笑,舉手投足間則顯大哥氣質(zhì),所以“德粉”很多。他的畫室叫“個廬”,所謂個,一則古人講畫竹謂之寫個,二則代表了一種個性與傳承,三則是從《康熙字典》的角度來看,個代表別居的一種狀態(tài);臥室在里,小院在外,一個個字便顯得尤為貼切。他的生活在雅致與閑淡之間,多了些人間煙火氣,讓人愿意親近。
劉院出生書香世家,他的作品以寫意花鳥畫為主,許是身上的文人氣息,作品注重抒寫性和意境的表達。詩書畫印的布局巧妙,豐富了作品的內(nèi)涵,其作品時時有新意,質(zhì)樸自然,容易打動觀者,引起共鳴。劉院在畫國畫之前,曾畫過兩年的油畫,所以對色彩的處理更為藝術。在對作品意境的表達上,充分體現(xiàn)了老子“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思想,我們稱之為“模糊”的概念。繪畫,如果太過于清晰的表達,匠心橫生,則讓人一眼看穿,作品少了思考的樂趣,彷佛回到一種標準化的模式,有著偏科學式的機械,失了情趣。所以在劉院看來:“畫不能畫太夠,也不能白太多”。
劉院的畫作面貌很多,正如他自己所言,畫作有兩種特性,一是與時俱進,也就是作品的商品流通性,二是藝術性,藝術家個人情感的真實表達。所以,他對于荷花有種偏愛。從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其“猶抱瑟琶半遮面”的嬌柔姿態(tài),宛如一位情竇初開的少女,憧憬未來……這正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之姿;時光流逝,朵娉婷妖嬈的荷花便情不自禁地流出筆端,花繪紅色,葉繪墨色,墨香里透出別樣的韻致,有著“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感和飄逸。最后他充分運用了宣紙的滲墨特性,潑彩潑墨如暴風雨過荷塘,不由得讓人想到“留得枯荷聽雨聲”,使觀者徜徉在一片無盡的詩意中。此刻,我似乎懂了,與其說我喜歡劉院的荷,不如說我喜歡他筆下荷所透出的生命軌跡,初時的懵懂,中時的綻放,夕時的消退,種周而復始的狀態(tài)。
個廬隨筆硯邊話語有言:“花之一物,乃自然之精靈,人見人愛,我見猶憐……花有花道理,我還是不懂。誰懂?不懂,算逑……”前半句文辭可謂柔美之極,后半句突然話鋒犀利,如此大膽轉(zhuǎn)折,非性情中人必不能言語,我雖為一介女好,可也頗為算逑二字動顏,生命如花亦無常。“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算逑”何嘗不是人生最好的一種狀態(tài)。
原來,所有愛的開始,都是性情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