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婉 楊春林
(南寧師范大學,廣西 南寧 530023)
皮亞杰作為兒童心理學中著名的發(fā)展心理學家,其兒童心理學研究為兒童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理論支持,皮亞杰的游戲理論運用于小學合唱課具有實踐意義和研究價值。
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會隨年齡增長而改變,此過程被皮亞杰分為感知運動階段(0-2)、前運算階段(2-7)、具體運算階段(7-12),以及形式運算階段(12以后)。[1]體現在人們適應成長環(huán)境后,對事物的認知及思維方式與表現等。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是20世紀發(fā)展心理學公認為最權威的理論,至今為我們的兒童教育事業(yè)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
筆者通過搜索中國知網了解到,關于皮亞杰認知發(fā)展理論的研究文獻共有119篇,大致分為對理論的單純闡述和與各科教學相結合兩類。其中,與音樂結合的文獻有7篇(1篇針對幼兒、2篇針對鋼琴、2篇針對小學、2篇針對中小學)。如:2017年,有學者提出,針對不同階段小學生的認知發(fā)展狀態(tài),音樂教師應怎樣設計課程;2016年有學者針對兒童學習鋼琴的每個階段呈現的不同表現特點,結合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提出相適應的教學改進策略,來提升兒童鋼琴教學的質量。
皮亞杰在關注象征性功能的形成和發(fā)展的問題時,開始發(fā)現兒童游戲開展的重要性。他通過兒童游戲和模仿,發(fā)現感知運動和運算思維活躍之間是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他的游戲理論與認知發(fā)展理論是互通關系,是認知發(fā)展理論的延伸。
皮亞杰的游戲理論從兒童的心理角度出發(fā),針對不同階段的兒童都給予合適的游戲,且對這三類游戲提供深厚細致的理論依據,因此,這一理論是運用于兒童教學中的絕佳幫手。[2]筆者通過知網搜索,關于皮亞杰游戲理論的相關文獻有11篇,分別為:理論闡述型5篇、與幼兒教育相結合的4篇、與體育教育相結合的1篇、與小學音樂相結合的1篇。比如,有學者在2019年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研究了皮亞杰游戲理論應用于小學音樂游戲教學實踐所采取的組織方式。
小學合唱是小學課程之外增加的本土課程,多開設于學校的第二課堂內,但也有一些學校較為重視,將其加入音樂課中,成為音樂課的一種類型。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小學合唱教學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根據學校的不同情況具有個別性差異,但由于都是從小學合唱這一角度去探究的,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問題。筆者通過資料查找小學合唱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及現狀調查,將以學生為出發(fā)點,總結歸納如下。
筆者在相關論文搜索中,發(fā)現這一原因是首當其沖的,如有學者指出,小學音樂一周只有兩節(jié)課,音樂教師要教授學生歌曲的基礎知識, 還要開展合唱、鋼琴等教學活動,要求學生反復練習,記熟各自聲部的旋律,學生對整個過程感覺有些枯燥無味,這樣的課堂學生主動參與度不高,出現配合力減弱等連帶效應。因此,學生喪失對合唱的興趣,是目前小學合唱中出現的最大且最重要的問題。
學生的音準差,音樂基礎參差不齊不僅出現在合唱課堂中,在歌唱中也同樣的困擾,但合唱是相互合作,共同歌唱的模式,因此,若這一問題不及時解決,會引發(fā)集體音準出現偏差,兩聲部合唱也很難進行。筆者在實踐中發(fā)現,在二聲部合唱中,學生容易出現發(fā)音不準的情況,并且這一情況的出現可能受學生的演唱狀態(tài)、聲音位置、尚未建立和聲聽覺,唱的時候沒有監(jiān)聽、記憶旋律的能力比較弱、易受干擾等因素影響,而這些原因都是學生的樂感及音樂基礎較差所致。
如皮亞杰所言,游戲是對原知識技能的練習和鞏固,若能對其理論進行研究其在小學合唱中就具有重要指導性意義。
在知網中雖沒有將皮亞杰游戲理論與小學合唱相結合的文章,但已有眾多文章顯示出其游戲理論在體育、鋼琴、歌唱等眾多學科兒童教學中的重大意義。人們普遍認為,運用皮亞杰游戲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可提高學生的審美體驗和感受,使游戲成為音樂學習的重要手段,提高學生音樂審美,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缎抡n標》重視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教學目標對于每一個學段都提出不同的要求。而皮亞杰游戲理論就是基于發(fā)展階段和認知結構這兩個方面,論證了針對不同階段采用不同游戲對學生發(fā)展的重要性。研究皮亞杰的游戲理論為小學合唱創(chuàng)造出不同類型的音樂活動或音樂游戲,不僅可以解決學生興趣不高,參與性不高的問題,亦可以通過專項類游戲改善學生音樂基礎薄弱,以及解決兩聲部配合不夠的問題。
根據知網搜索,針對皮亞杰的游戲理論,因為概括性闡述較多,具體實施案例僅發(fā)現于2019年在一篇學者文章中有所體現。皮亞杰游戲理論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實踐研究為筆者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根據練習性音樂游戲需增強趣味性、象征性音樂游戲需注重情感體驗性、規(guī)則性音樂游戲應強調協作性。這一說法,要想增大游戲對小學合唱教學的有效性,應依據教學實際情況結合運用。
練習性游戲主要以感知動作的訓練為主,是兒童為了獲得技能運用簡單的動作,對其積極重復以鞏固產生技能性快樂,以及增強自信心。[3]根據游戲性質,可與小學合唱課中學習音樂知識結合起來。首先,教師要通過生動精妙的示范帶動學生對技能的學習興趣。其次,針對將要學習的技能使用合適的練習性游戲。如教師在課前首先組織簡單的聲勢游戲,學生做伴奏,老師做主旋律,相互配合創(chuàng)作出一首簡單快樂的旋律,由此引起學生的興趣。在學生具有學習欲望時,再配合所要學習的歌曲中的旋律節(jié)奏加以創(chuàng)作,學生通過親身配合,運用身體的律動感受所學歌曲的節(jié)奏及掌握歌曲的基本節(jié)奏,體驗節(jié)奏訓練帶來的美感。
象征性游戲剛開始被認為,個體逐漸理解一種東西能代表另一種東西,所以個體可以把兩類事物聯系起來,以人帶人,以物代物,以假想的行為和情景反映客觀的現實與主觀的愿望。這類游戲主要表現為兒童的動作開始受觀念支配,兒童能把現實與欲望聯系起來。根據此特征,教師可將其運用于合唱中的情感表達階段,在歌曲基本音樂要素解決后,合唱中情感的加入是一首作品由普通轉為優(yōu)秀的直觀因素,也是合唱的靈魂,因此需要象征性游戲的引導。如:教師可根據不同的作品創(chuàng)設不同的教學情景,同時準備好一個與歌曲主題相符合的小故事,可以選學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體會故事的情感,使學生完全融入歌曲的情境中,激發(fā)出學生的共情意識。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與音樂相結合,通過唱的方式傳達故事、表達歌曲。
規(guī)則性游戲是個體認知逐漸成熟,概括、判斷、比較、推斷等能力也有了相應發(fā)展時所適合此類學生的游戲,這類游戲規(guī)則性強,因此很適合于合唱中的兩聲部結合的訓練中。如:教師在旋律學習期間,把兩聲部分為兩隊,把音準、音色、節(jié)奏、狀態(tài)、統一性等作為評比條件,在兩聲部合唱之前進行比賽,老師作為評委公正作出評判,以此激發(fā)學生的競爭性。在兩聲部合唱時,再將聲部能夠維持良好的聲音狀態(tài),將質量的時間這一條件加入評比中,若因某一聲部的原因導致合唱中斷則扣分,以此來規(guī)范學生合唱時的狀態(tài),減少合唱出現問題的次數,提高合唱效率,改善合唱質量。
總而言之,皮亞杰游戲理論讓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豐富了教育理論,認識到游戲在教學中的本質,它不僅是兒童鞏固認知機能,也是解決音樂情感沖突,實現欣賞愿望的一種途徑,它更是教師重視游戲活動、尊重兒童個性與特質的重要理論依據。因此,這一理論對兒童教學的意義重大,能改善兒童教學中只注重游戲不注重學生的不良情況,將這一理論研究透徹,可運用于多類幼兒及小學課堂教學中。
本文以小學合唱為出發(fā)點,詳細探究了皮亞杰游戲理論在小學合唱中的有效運用,但對皮亞杰游戲理論在小學合唱中的探究及實施還處于空白階段,缺乏經驗,所以,將其落實在教學中難免會遇到諸多問題,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情況不斷地進行創(chuàng)新、調整、歸納、總結,這樣才能使皮亞杰理論在小學合唱中發(fā)揮最大的價值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