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星星
“中庸”作為固定范疇,最早見于《論語·雍也》的“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1](P425)。以“至”來形容“中庸”,無疑表明孔子對它的重視。然而,令人疑惑的是,《論語》對“中庸”的使用有且僅有這一處。而且,在先秦儒學(xué)經(jīng)典中,唯有《中庸》記錄了孔子對“中庸”的六處論述,孟子與荀子①則從未對之進行過直接的描述。
相較之下,自宋明理學(xué)起,“中庸”范疇不僅被多數(shù)儒者使用,而且地位也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得用“至”來形容它,也變得名副其實。如,程頤言“圣人與理為一,故無過,無不及,中而已矣”[2](P307);朱熹云“ 圣人只是一個中底道理”[3](P2494),都將“中”與圣人、天理等而視之。被宋明儒者普遍承認的“十六字心傳”,則直接將“中”視作圣賢相傳的心法。呂祖謙雖然將“中庸”的發(fā)明權(quán)歸于子思,卻將它與“執(zhí)中”“忠恕”等一同當作圣人入道的門徑:“前圣后圣,入道各有自得之地,在堯、舜、禹謂之‘執(zhí)中’,在伊尹謂之‘一德’,在孔子謂之‘忠恕’,在子思謂之‘中庸’,在孟子謂之‘仁義’。”[4](P233)明儒劉蕺山更是直言“孔氏之言道也,約其旨曰‘中庸’”[5](P1574)。概而言之,在宋明儒者眼中,“中”和“中庸”不只是對孔子思想,乃至對整個儒家的圣人境界都具有決定性價值。當然,“中庸”之所以被宋明理學(xué)所重視,與它在溝通儒、釋、道三家的作用、“四書學(xué)”的崛起等特定思想背景有關(guān)[6](P13-21)。但不可否認的是,宋明儒者對“中庸”的理解,除卻特殊語境的一面,也有其傳承的一面。如果承認這一點,那么“中庸”在先秦儒者處的諱莫如深與在宋明理學(xué)中的倍加推崇,無疑會進一步加深我們對孔子“中庸”思想真義的疑惑。而且,在今日的語境下,“中”更多用于描述空間的相對方位,大眾視域下的“中庸”,甚至帶有為人處世八面玲容的貶義取向,這些內(nèi)涵無疑都難以與圣人之道、孔學(xué)之旨相對應(yīng)。
以上種種,無不預(yù)示著有必要對孔子的“中庸”思想加以辨析,以期明了其所指與所用。為此,本文將從概念和行為兩個層面著手,前者主要通過對既有詮釋的爬梳和反思來展開,旨在對孔子“中庸”的內(nèi)涵加以澄清,并揭示孔子看重它卻又極少直接論述的緣由;后者則主要借助《論語》中相關(guān)文本來延展概念解讀,通過考察孔子在日用常行間對“中庸”的貫徹,展現(xiàn)它所代表的實踐智慧。
鑒于孔子對“中庸”直接論述素材的不足,以及其論述往往并非采用下定義的模式[7],筆者對它進行概念解讀,將主要借由間接論證,即從后世學(xué)者的解讀著手,再回到相應(yīng)文本中去驗證的方式來展開。
從現(xiàn)存文獻來看,最早對“中庸”進行概念詮釋的當屬東漢的鄭玄,他認為“中庸”即“用中”:“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8](P1422)其后,魏晉的何晏則言:“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也。”[9](P91)鄭、何二人雖都將“中庸”的實質(zhì)歸于“中和”,但因?qū)Α坝埂钡尼屃x不同,實際又成了兩種不同的詮釋:鄭玄以“中和”來實踐,重點在道德踐履;何晏以“中和”為“常德”,重點則在道德的認知與界定。拋開“中和”之義不論,將這兩種解釋置于孔學(xué)體系中加以考察,則鄭玄強調(diào)道德踐履的解讀,無疑相對貼切一些。因為,孔學(xué)的核心旨趣在于知行合一,而非闡述道德真理。又或者說,孔子所述道德真理的根本目標,在于指引自身或弟子們的道德踐履。而且,何晏解“庸”為“?!?,有指向永恒的意味,這與形上架構(gòu)相對匱乏[10](P81)的孔學(xué)也有一定的捍格。
待到宋明時期,二程解“中庸”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2](P100)。朱熹對“中”的解讀承自二程,對“庸”則作“平?!苯猓骸爸小⒂怪皇且粋€道理,以其不偏不倚,故謂之‘中’;以其不差異可常行,故謂之‘庸’。未有中而不庸者,亦未有庸而不中者。惟中,故平常?!保?](P1483)朱子以“平?!贬尅坝埂保居腥诤稀坝谩迸c“?!钡囊鈭D,即在日用之中求取常行之理。然而,在流傳過程中,“中庸”卻更多被簡單解釋成“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若僅從字面上看,“中庸”也就容易被當作糾正偏或倚、融合過與不及的中間狀態(tài)。而且,在程朱的思想體系中,“中庸”還被用來對接“天理”,“天理”則預(yù)示著唯一、確定和永恒。這使“中庸”所指向的中間狀態(tài),也隨之被固定化,即成為兩端之中點。受現(xiàn)代漢語里“中”主要用于表達空間方位,以及早年以對立統(tǒng)一來表述辯證法等的影響,則更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中庸”的誤讀,使之淪為折中主義甚至和稀泥的代名詞。
然而,若是結(jié)合朱子對“中庸”的其他解讀,則可以知曉他所述的“不偏不倚”與“平?!?,其實都并非要人截取兩端以得其中點,而是要在日用常行間做到恰好如此,實現(xiàn)“應(yīng)物之處,無少差謬,而無適不然”[11](P18)。
堯授舜,舜授禹,都是當其時合如此做,做得來恰好,所謂中也。中,即平常也,不如此,便非中,便不是平常。以至湯武之事亦然。又如當盛夏極暑時,須用飲冷,就涼處,衣葛,揮扇,此便是中,便是平常。當隆冬盛寒時,須用飲湯,就密室,重裘,擁火,此便是中,便是平常。若極暑時重裘擁火,盛寒時衣葛揮扇,便是差異,便是失其中矣。[3](P1483-1484)
上述引文表明,不僅“中”是應(yīng)時而動、隨處制宜,作“平?!苯獾摹坝埂币仓皇菑娬{(diào)行為在適宜基礎(chǔ)上的可重復(fù)性,而非固守于某一特定的中點,以致否棄了開放的面向:無論是政治的禪讓與革命,還是夏冬的冷暖需求,都是在相對的兩端進行轉(zhuǎn)化,而不是在兩端之間取中點。朱子所述“中無定體,隨時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11](P19),更是明確點出此一道理。
“中庸”“做得來恰好”的內(nèi)涵及其強調(diào)權(quán)變的特性,單從文字剖析也可窺見?!墩f文解字注》載:“中,內(nèi)也……中者,別于外之辭也。別于偏之辭也。亦合宜之辭也……從口丨。下上通也……云下上通者,謂中直或引而上或引而下皆入其內(nèi)也。”[12](P20)以“合宜”解“中”,又言其為“上下通者”,即是與兩端是相連的,既可通達于上,也可引導(dǎo)于下。而在上下兩端之間,存在的不是具體的某一點,而是區(qū)間。換句話說,“合宜”之“中”表示的乃是“兩個端點如左和右之間的廣大區(qū)域。由于程度上或者說量的差異,中間狀態(tài)應(yīng)該有多數(shù)形態(tài)”[13]。中間狀態(tài)的多數(shù),則預(yù)示著“合宜”也該是多元和開放的。
“庸”在《說文》中被釋作:“庸,用也。從用、從庚。庚,更事也?!保?2](P128)又,“更訓(xùn)改,亦訓(xùn)繼。不改為繼,改之亦為繼”[12](P124)。從“庸”及其從屬之“用”與“更”的字義上看,“庸”所指稱是一種“用”,也即實踐,而且是處于流轉(zhuǎn)變化中的“用”。當然,這種流轉(zhuǎn)變化并非絕對意義上的,而是在一定范圍內(nèi)可承續(xù)、可再現(xiàn)的。因為,時間的絕對性雖然使世間萬物無不處于變化之中,但一定范圍內(nèi)的類屬關(guān)系及重復(fù)現(xiàn)象,如人與動物的分別;人又分童年、青年、中年與晚年;春夏秋冬的循環(huán)往復(fù)等,則預(yù)示著人們可以通過歸類去擴大知識、執(zhí)行動作,而不必每時每刻都面臨全新的挑戰(zhàn)。朱子解“庸”為“不差異可常行”,以及他常說的“豁然貫通”,其實也正應(yīng)在此意義上予以理解。
借由上述可知,“中庸”并非僵化的糾偏或在過與不及之間取中點,而只是要人“做得來恰好”?!白龅脕砬『谩币馕吨?,“恰好”本身并非是理論性的、靜態(tài)的,而是在日用常行間去差異化踐履的。因為“只道體正,應(yīng)物未必便正。此心之體,如衡之平。所謂正,又在那下”[3](P423),即空有一番關(guān)于“恰好”或“適宜”的道理,其實并不代表能如實踐履。正是由此,“中”之適宜需要借由“庸”之踐行來彰顯,“庸”在實踐上的轉(zhuǎn)變與承繼又依賴于“中”之適宜作為目標?!爸小迸c“庸”相互貫通、相互支撐,共同構(gòu)成了靜態(tài)層面的道德知識,能否在動態(tài)且多元的現(xiàn)實生活場景上得體展開的判定標準。這也就要求人不能固守一方,而應(yīng)根據(jù)特定情境在兩端及其所包納的區(qū)間內(nèi)展開合宜的行動。孟子所言“執(zhí)中無權(quán),猶執(zhí)一也。所惡執(zhí)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11](P357),及焦循所謂“變易其行,則寬而栗,強而義,不執(zhí)于一”[14](P18),無不在于表達這一思想。
以“恰好”或“合宜”釋“中”,以“用”釋“庸”,“中庸”便可被置換為“用中”“行中”。如此,《論語》中被形容為“至”的“中庸”便不再只有一處。《子路》篇所載“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1](P931),表達的即是“行中”為世間至難之事。進取之狂者、有所不為之狷者,都因為“失于周全之道,而取諸偏至之端者也”[15](P2665),以致無法做到“行中者”那般當狂則狂、當狷則狷的從容與自如。
若從“中庸”所指向的因時而動、差別對待的道德踐履來看,孔子對“時中”“損益”及“權(quán)”等概念的運用和強調(diào),其實也有異曲同工之效。清儒胡煦在解釋“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11](P19)時稱,“ 隨時處中,正是中庸,正是成其為君子處”[16](P1013)。“中庸”之所以是隨“時”而變的,正因其不僅是概念的,更是實踐的。概念、德目可以是靜態(tài)的,被統(tǒng)一化描述的,但落在現(xiàn)實生活中則必然是動態(tài)的,需要依照具體情形來做差異化的安頓。即便是“禮”這樣相對固定的社會法則,也需要根據(jù)時代變遷而進行損益:“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保?](P127)當然,因為“時”在一定范圍內(nèi)的相對固定,又使禮之損益并不需要將過往一切推倒從來,而可以在繼承基礎(chǔ)上加以有序調(diào)整。所以,當子張問“十世可知”時,孔子告知言“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1](P127)。至于“權(quán)”,同樣被孔子所高度推崇:“可與共學(xué),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quán)?!保?](P626)“權(quán)”之所以最難,正在于“學(xué)”“道”“立”具有共同的、固定的對象或境界,而它則要人將所學(xué)、所向之道,所立之身靈活適用于現(xiàn)實生活。這不僅要求對“學(xué)”“道”有充分的理解,更要對自身所持秉性、所處之世、所言之人有全面的認知,以便根據(jù)實際情形來決定自身的隱或顯、言或不言。
此外,若是從避免僵化、摒棄固化等反向維度來考察,孔子的“中庸”還可借由“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1](P247);“無可無不可”[1](P1285);“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1](P573),以及“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1](P585)等章節(jié)來表述。因為,依循“中庸”,道德主體便需要保持對人、事、物的開放性視野,只在“義”的規(guī)范下應(yīng)物而動,在包括端點在內(nèi)的廣大區(qū)間中進行取舍與轉(zhuǎn)化。為此,就需要首先讓自己置于“無知”之境,即消解一己之偏、先入為主等的影響,而盡可能向不同的場景、對象和觀念保持開放,并最終結(jié)合具體語境來“當是當非”“做得來恰好”??鬃哟税恪盁o知”的態(tài)度及其多問、多學(xué)、多聞闕疑的精神,正是讓他能不拘于一己之身、一時之見,而保全周遍之道,以應(yīng)萬方的根由所在。
總而論之,孔子“中庸”之“中”更應(yīng)被解作“恰好”或“適宜”,“庸”則釋作“用”,即實踐或行動。合起來看,孔子的“中庸”就是要人在實踐活動中,尤其是道德踐履上,做到無不適宜、無不恰好。“適宜”或“恰好”,本身是開放且充滿可能性的,只有依托于具體之“用”才能落到實處。反之,具體之“用”是多元且變化的,只有面向“恰好”之“中”才是可接受和可重復(fù)的。依照此解,《論語》中的“中庸”雖然只直接出現(xiàn)過一處,但與之相近的概念及依此而展現(xiàn)的言行卻貫穿于整個文本,使它足以被形容為“至”。值得說明的是,這并不是說程朱以“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來解“中”;以“常”“平?!眮磲尅坝埂笔清e誤的。只是,該解讀因為高度概念化的表述,以及“中”在白話文中主要被當作空間定位等的影響,容易使“中庸”遭致折中主義的誤解。
孔子在具體言行中往往呈現(xiàn)出“多變”的特點,也即顏淵所嘆的“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1](P593)。這種“多變”,其實正因為踐行了“中庸”所要求的因人而異、隨時而變、隨處適宜,而不執(zhí)于一端的行事原則:
所謂“瞻之在前,忽然在后”,這只是個“中庸不可能”。蓋圣人之道,是個恰好底道理,所以不可及……只是難得到恰好處,不著意又失了,才著意又過了,所以難。橫渠曰:“高明不可窮,博厚不可極,則中道不可識,蓋顏子之嘆也?!彪m說得拘,然亦自說得好。[3](P970)
這也就意味著,《論語》所載孔子具體言行的差異甚至反轉(zhuǎn),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孔子依循“中庸”,在面對不同對象、時間、場景時展現(xiàn)出的超高實踐智慧。對于這種實踐智慧的歸納與剖析,不僅有助于使孔子“中庸”所指的“做得來恰好”,及所用時不拘于一端而成全周遍之道的要求,呈現(xiàn)地更加清晰,而且可以進一步揭示孔子“中庸”何以不待概念,卻又貫穿于其日用常行的根源所在。
孔子的行事強調(diào)“毋我”,即包含有不執(zhí)著于一己之身,而能依照具體對象的不同進行差別對待的意蘊。在《論語》中,此一對象的不同又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種:君子、小人②等“類”的區(qū)別,個體“性分”的具體分判,同一主體不同面向的展現(xiàn)。
首先,就孔子依循“中庸”來差異化審視君子與民眾來看??鬃右庾R到二者在價值追求的不同:“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保?](P250)因此,孔子除了要求統(tǒng)治者自正其身,以引導(dǎo)民眾向善外,還常以“惠民”,“利民”來詮釋為政之法。如:子張問孔子從政之道,孔子以“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答之,這其中便包括“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1](P1370-1371)在對子產(chǎn)訴說君子之道時,同樣強調(diào)要“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1](P326)。
其實,“懷惠”不只是民眾的專享,君子對此也是向往的:“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保?](P453)只是,君子對物質(zhì)或富貴的追求是建立在“合于道”的基礎(chǔ)上,“如不可求,從吾所好”[1](P453)。與之相對,民眾在面對義利沖突時,則往往是舍義而取利??鬃友浴熬庸谈F,小人窮斯濫矣”[1](P1050);孟子云“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11](P211),都是基于這一邏輯而發(fā)。因此,統(tǒng)治者想要實現(xiàn)民眾的善化,必不能以對待君子的方式來等而視之,而需要遵循先“庶”后“富”再“教”[1](P905)的進階法則,即從物質(zhì)利益的滿足出發(fā),逐步進達道德教化,才是正道。
與君子、小人之別相近,孔子還從理解及行動能力將人分為“中人”以上及以下,并認為“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1](P404)。若不能區(qū)分對話對象而作同樣的對待,便會導(dǎo)致“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1](P1073)的不良后果。以孔子對“性與天道”的傳授為例,子貢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保?](P318)朱子對此解釋稱,“夫子之文章,日見乎外,固學(xué)者所共聞;至于性與天道,則夫子罕言之,而學(xué)者有不得聞?wù)摺保?1](P79)??鬃咏倘艘话阒谎浴霸?、書、執(zhí)禮”之道,是依照多數(shù)學(xué)習(xí)者的平均秉性所發(fā),子貢得聞得性與天道之妙,則因其天資聰穎。由此可見,孔子因材施教,其實也正是依循“中庸”所指的“做得來恰好”。
其次,孔子對弟子也有類別的劃分,“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xué):子游、子夏”[1](P742)。此般區(qū)分,正表明弟子各自的擅長處。然而,若只固執(zhí)一己的擅長處,又難免有所偏頗。如孔子將子貢比作“瑚璉”,雖甚為高貴,用途卻是有限的,不足以進達“君子不器”的高妙之境[1](P96)。除了能力上的分化,弟子們在性情上也存在差異,“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1](P777)。
孔子對弟子的教化,不僅會依照能力而差別對待,以用其所長,還會依照品性而相應(yīng)而發(fā),以補其不足。子路尚勇,夫子便教之以退守之方;冉有相對怯懦,夫子便告之以進取之道: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惫魅A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弊釉唬骸扒笠餐?,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保?](P787)
再次,孔子因循“中庸”而對不同對象秉持差異且適宜的態(tài)度,還體現(xiàn)對同一對象不同側(cè)面的關(guān)照上。個體生命往往類似于多面體,而不只擁有單向度的情緒或才能。如人之品性與才能往往并不完全統(tǒng)一,即其人品性不佳,但其言卻未必不在理,反之亦然。正是由此,需要秉持“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1](P1106)的原則來分別考察其人與其言,防止以單一視角、單一結(jié)論來待人。也惟有如此,才能讓自己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隨處學(xué)習(xí)和長進。
在《論語》記載中,孔子秉持“中庸”來對個體的多面性進行審查,進而作出差異化的對待,尤其體現(xiàn)在他對管仲的評價上: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1](P206-212)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保?](P981-982)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1](P989-992)
上述第一則引文表明,管仲的器量狹小,既不知節(jié)儉,又不守禮,加上他的不忠形象,似乎是無所可取之輩。但若就此論定其功過得失,卻又陷于一偏,無法看到管仲的全貌。因為,在第二、三則引文中,孔子明確指出管仲對天下百姓及后世社會的巨大貢獻,不可以用小民之量加以審度??鬃訉茏右惑w兩面的評價,正在于要人看到一個更為豐富且完整的管仲。若像子路、子貢單就其一面看,便難免將管仲看得低了。反之,若只見得管仲為天下蒼生帶來的福祉,而不見不儉、不知禮的一面,又容易將他看得過于完美。惟有兩面合看,才能完全把握管仲的是非功過。
在現(xiàn)實中,時間軸的流動是絕對的,這讓世間萬物無不發(fā)生或隱或顯的變化??鬃友云洹笆形宥居趯W(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1](P70-76),正是在用自我的成長經(jīng)驗,述說著不同人生階段的修養(yǎng)差異。正因生命周期的變化與道德修養(yǎng)的彼此契合、相得益彰,才促成了孔子人生的進化與完滿。若是以孔子七十所修得的人生境界來要求他三十或四十之時,便只可能導(dǎo)致揠苗助長、虛有其表的結(jié)果。這一道理,同樣也適用于其他個體生命的成長。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具體的人生經(jīng)歷,無疑是屬于孔子的,若簡單將它套用在一切人身上,也同樣會引發(fā)不相適應(yīng)的結(jié)果。
除去對自我人生修養(yǎng)進階過程的描繪外,孔子還針對君子人格的養(yǎng)成過程做了統(tǒng)一的詮釋:“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1](P1154)相較之下,此般分化無疑更具普適性,即能切合大多數(shù)生命的道德修養(yǎng)歷程:年少之時,人之脾性相對暴躁,應(yīng)多習(xí)溫和之教;壯年之時,好勝心強,則應(yīng)警惕好勇斗狠;年老之時,感慨生命易逝,則應(yīng)多修放下之心。
時間流動造成的變化不僅體現(xiàn)在人生,也反映在政治環(huán)境及處世方法等維度??鬃铀幍拇呵锬┢冢刀Y崩樂壞之際。這使他一方面不得不感嘆世教衰微,一方面又致力于禮樂秩序的重構(gòu)。然而,一定范圍內(nèi)的禮樂秩序,經(jīng)由孔子的作為可以得到改觀,但政治及社會風(fēng)氣的時代遷移,卻不因其個人意志而扭轉(zhuǎn)。正因如此,孔子主張參照政治大環(huán)境的有道與無道,來決定自身的政治參與,即“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1](P540)。換句話說,孔子既非毫無原則地參與政治生活,即所謂的“知其不可而為之”,也絕無厭世離俗的超脫之想,而只是講究應(yīng)時而變、無可無不可: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敝^:“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quán)。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保?](P1279-1285)
在孟子看來,孔子對政治參與的態(tài)度其實就是“時中”:“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鬃又^集大成?!保?1](P315)所謂“圣之時者”,就是說孔子依照具體情形得需要,既可依伯夷、叔齊之行,又可任伊尹、柳下惠之事,而不固執(zhí)于其中的任何一端。
孔子教人是要其在世間成就自身與他人,而非離世修行?!爸袊鴤鹘y(tǒng)文化對人生成長目標的設(shè)定從根本上說仍然是以德性和德行為本的。”[17]為此,便需要盡可能利用政治平臺來實現(xiàn)修己與成人的目標。然而,政治生活所預(yù)示的權(quán)力和地位,又難免對人造成誘惑,使之喪失本心。因此,孔子備加推崇適時的進退之法,而反對只知迎合權(quán)力的行為?!白又^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1](P450),即明確說明適時、適機進退的困難,以致一般弟子難以掌握。與此相對,孔子認為仲由、冉求二人,雖不至于淪為“弒父與君”之輩,但卻執(zhí)泥于為仕,而淪為順從君主的“具臣”,沒能成為“以道事君,不可則止”的“大臣”[1](P792)。
當然,時間變化并不足以瓦解既往的一切社會秩序,而依舊會保留其中相當一部分的內(nèi)容。就此而言,“中庸”的隨時適宜,則又會表現(xiàn)為對某些習(xí)俗或觀念的強烈堅持。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薄釉唬骸坝柚蝗室玻∽由?,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1](P1231-1237)
宰我之所以對“三年之喪”有疑問,并堅持認為所費時間太久,很大程度正因為舊有禮樂體系遭到破壞,社會風(fēng)氣更為功利。但在孔子看來,三年喪才是符合“中庸”的,并不能因時間流變而被縮減(或增加):“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憂,恩之殺也。圣人因殺以制節(jié)。此喪之所以三年,賢者不得過,不肖者不得不及,此喪之中庸也,王者之所常行也?!保?](P1955-1956)
實踐的恰好與否,往往也與其發(fā)生場景緊密相關(guān)。當然,場景變更往往與對象及時間之間存在一定的重疊:對象身份的轉(zhuǎn)化,往往也意味著場景的變動,反之亦然;時間作為人、事、物存在的背景,更是始終貫穿于一切場景之中。因此,為避免與前文重復(fù),此處對場景不同而匹配相應(yīng)行為的解讀,將主要側(cè)重從場域本身的差異及隨之而來的自我身份轉(zhuǎn)化兩個面向來展開。
首先,就因場域變更而引發(fā)自我身份的轉(zhuǎn)化,進而要求調(diào)整言行的現(xiàn)象來看。這在現(xiàn)代生活中也隨處可見,如居家可以輕松,工作則要莊重;在校注重學(xué)業(yè),出社會則強調(diào)業(yè)績……在孔子身上,類似的行為尤其體現(xiàn)在:“孔子于鄉(xiāng)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保?](P635-636)當孔子以晚輩身份面對宗族父兄時,則稟承孝悌之情、力求溫和恭順。當他以臣子身份出現(xiàn)在宗廟朝堂時,職責(zé)則在于治國理政,所以在保持恭敬的同時,也必須據(jù)理力爭。此二者在表現(xiàn)上雖然不同,卻又都是依外在禮制與內(nèi)在德性而做出的合宜舉動:“只是要知得禮合如此,所以行之則和緩而不迫。蓋圣人制禮,無一節(jié)是強人,皆是合如此?!保?](P513)
在宗廟朝廷上的明辨行為,也還需要進一步加以區(qū)別:“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保?](P638-639)當君主并未視朝時,以剛直之貌與下大夫?qū)υ挘院蛺偠娭才c上大夫交流;待君主臨朝而視,則轉(zhuǎn)變?yōu)楣Ь床粚?、威儀中適之貌。此中差異,依舊是“圣人在這地位,知這則樣,莫不中節(jié)”[3](P963)的結(jié)果。
除了以上示例,《鄉(xiāng)黨》篇還載有大量因場域變更而導(dǎo)致身份轉(zhuǎn)化,或因身份轉(zhuǎn)化而引發(fā)場域變更,進而要求差異對待的事例,如“寢不尸,居不客。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兇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fēng)烈必變”[1](P723-728)。凡此種種,無不表現(xiàn)了孔子在面對日用常行間的不同場景時,會對自身言行舉止加以調(diào)整,以求合乎“中庸”。
其次,場域變更還體現(xiàn)在純粹的地域差異上,即不同地域可能會有彼此不一卻又各自適宜的生活模式和價值形態(tài)。為此,在面對他者的世界時,就必須秉持一種開放且尊重的態(tài)度,而不是以自身所處世界的是非標準來強加衡定?!墩撜Z·子路》載:“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1](P922-924)此一對話說的是葉公與孔子各自的鄉(xiāng)黨,為人子者對“其父攘羊”有不同的態(tài)度,進而引發(fā)對正直的兩種理解。單就這一層面來看,依循“中庸”,便是要在不同鄉(xiāng)黨行不同風(fēng)俗。
然而,若是考慮到孔子的對話藝術(shù),此則對話或許會有更深一層的意涵,即孔子所述其實正是針對葉公之言而發(fā),意在說明對待此事的另一種可能,而未必符合其所處鄉(xiāng)黨的實情。葉公從臣子的角度,以“忠”為標準來看待“其父攘羊”時,便只能得出“子證之”的結(jié)論,并以此為“直”??鬃又v求“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1](P197),因此他不大可能會直接否定葉公合于臣道、忠道的言論。那么,孔子之所以依舊提出與之不同的界定,便有可能只是針對葉公之言,而指出理解此事的另一種視角:從兒女而非臣子的身份出發(fā),以“孝”的原則來審視“其父攘羊”一事,進而推出“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未嘗就不是“直”的表現(xiàn)形式。一般而言,忠與孝是一貫的,“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1](P10)。但政治與家庭畢竟分屬不同的領(lǐng)域,臣子與兒女也代表兩種身份,二者之間難免存在張力和沖突。而且,個體只要生存于世又必然包含這雙重的身份,若只見其一,自然陷入偏狹。就此來看,孔子所述正可以被視作為了糾正葉公的偏狹,而非單純地站在他的對立面。換句話說,孔子借此想傳遞的不是忠、孝之間的決然二分,而是二者的合成一體及適機轉(zhuǎn)化,所求的乃是一種當孝則孝、當忠則忠的隨處適宜,并借此反對單向度的愚忠或愚孝。
[注 釋]
①“中庸”一詞可見于《荀子·王制》:“‘請問為政?’曰:‘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元惡不待教而誅,中庸民不待政而化?!保ㄍ跸戎t.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0:148.)但此處的“中庸”,是用來形容“民”的“平庸”,明顯與孔子的用法不同,不可等而視之。
②“小人”在孔子的相關(guān)文本中又有無德者和普通民眾的不同:前者是有自主認知、選擇的智性與能力,但在心性、言行卻悖逆德性的要求,成為反中庸之流;后者則缺乏理性、獨立的分判能力,往往被世俗取向所脅迫,只能經(jīng)由圣人的教化才能實現(xiàn)自身,否則便容易成為盲流。此處所述“小人”,主要指缺乏智性與德性自覺的普通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