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溯源 江凱業(yè) 鄭國岱
內容摘要:培養(yǎng)跨文化交流人才是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華文化輸出能力的關鍵。而小學階段是跨文化交流思維與能力養(yǎng)成的起步期,我們以三、四年級《論語》關鍵詞雙語教學為基點進行跨文化交流思維習慣及能力訓練,探索《論語》關鍵詞雙語教學原則與方法,并初步構建起具體、系統(tǒng)的跨文化視野下小學國學經(jīng)典解讀教學體系。
關鍵詞:跨文化視野 《論語》關鍵詞 雙語教學
當今世界雖然文化多元,交流頻繁,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輸出較少,歐美文化仍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主導力量,這就嚴重影響了中國在國際輿論場上的話語權。培養(yǎng)跨文化交流人才是講好中國故事、提升文化輸出能力的關鍵。而小學三、四年級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承上啟下的階段,是培養(yǎng)跨文化思維與交流能力的關鍵時期。針對小學三、四年級學生,我們以《論語》關鍵詞雙語教學為基點進行跨文化視野下的小學國學經(jīng)典教學研究,探索出跨文化視野下的小學國學經(jīng)典關鍵詞雙語教學原則、教學方式,并且形成具體、系統(tǒng)、有效的教學體系。
一.《論語》關鍵詞雙語教學背景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墩撜Z》既是中國人修學立身的經(jīng)典,也是西方人了解、學習中華文化的窗口?!墩撜Z》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杰出代表,其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從根本上影響了中華文化長達兩千多年,因此《論語》歷來是中國人文化學習的啟蒙經(jīng)典,是中國人修學立身的起點。要想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要從《論語》開始,而要研究中國人為學修身的精神也必以研究《論語》為先。
目前,隨著中國實力的崛起,傳統(tǒng)的“西方中心主義”語境越來越與現(xiàn)實不相符,由“西學東漸”到“東學西漸”就顯得格外重要。但由于歐美文化仍是文化交流的主導力量,西方文化習俗、價值觀通過多種形式滲透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低學齡段學生的個人價值觀和思想信念正處于塑造期,更極易受到影響。反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向世界傳播目前最核心的途徑仍是經(jīng)典譯介,其中大多數(shù)以學術交流的形式呈現(xiàn),由于譯著翻譯取向各有特點,對同一觀點的闡釋不一,也就容易造成文本理解混亂以及接受群體有限等情況,尤不適于中小學教學。因此如何使學生在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時候利用好經(jīng)典譯著,培養(yǎng)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增強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走出去”,成為教育教學的當務之急。
目前,小學階段開展跨文化國學經(jīng)典教學課程比較少,已經(jīng)開展的也只有初步的教法探索,或者是把國學經(jīng)典的英譯本當成英語學習材料來使用,忽視對國學經(jīng)典的跨文化解讀的研究。其實小學三、四年級是學生由形象思維開始向抽象思維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這對于跨文化思維養(yǎng)成而言非常重要。與此同時,學生的中英文能力都還很薄弱,無法進行全面的跨文化交流,基于此,我們立足于“關鍵詞”教學,從中英《論語》關鍵詞的對比分析中帶領學生進行跨文化的解讀,從而實現(xiàn)對三、四年級學生進行跨文化思維與能力訓練的目的。
我們的實踐采用鄭國岱主編的實驗教材《國學》第三階段《論語選讀》上下兩冊,教學環(huán)節(jié)則以鄭國岱創(chuàng)立的“三元互動五場聯(lián)通”國學經(jīng)典課堂教學模式為主要操作方式。具體來說,“三元互動”指經(jīng)典、教師、學生三個課堂教學中的核心元素在國學經(jīng)典教學過程中互促互動,“五場聯(lián)通”則是指教學過程中“導趣屋、樂讀齋、善品堂、開悟軒、回味閣”前后相承。具體實踐思路則按照鄭國岱提出的“對接、擴展、融合”三階原則來推行。
二.《論語》關鍵詞雙語教學原則
(一)教學目的設置遵循階段性原則
小學生身心發(fā)展具有階段性特點,對《論語》關鍵詞的理解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诖?,筆者根據(jù)跨文化視野下的《論語》關鍵詞的難度、課堂教學比重、教學方式三方面將《論語》關鍵詞雙語教學劃分出“對接”、“擴展”、“融合”三個階段。
“對接”階段致力于構建中西跨文化思維的接口,基于關鍵詞字形結構、意義對比進行“字詞解讀”。課堂以國學知識講解為主,《論語》關鍵詞雙語教學只局限于“開悟軒”環(huán)節(jié),基于詞匯結構和意義的跨文化解讀,通過比較中英詞匯的意義,重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國學經(jīng)典的興趣和熱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情懷,引導學生體會中西文化的異同。
“擴展”階段致力于推動中西跨文化思維的發(fā)展,基于關鍵詞進行《論語》“整句解讀”。將關鍵詞放入原文,以“句”為單位進行跨文化解讀。與前一階段相比,教學比重增加,逐漸向“樂讀齋”,“善品堂”等教學環(huán)節(jié)滲透。教學形式更加豐富,基于《論語》表達的精神進行中西文化事例的講解,培養(yǎng)使用跨文化思維體察中西文化異同的意識。
“融合”階段致力于實現(xiàn)中西跨文化思維的順暢切換,基于關鍵詞進行《論語》“整則解讀”。將關鍵詞放回原文,以“則”為單位進行跨文化解讀。雙語教學中的跨文化解讀不再局限于特定環(huán)節(jié),能自然融入國學經(jīng)典講解之中。通過中西文化經(jīng)典著作進行講解、口語交流等方式進行雙語教學,引導學生使用跨文化思維看待事物,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二)教學過程實施遵循系統(tǒng)性原則
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在于優(yōu)化教學過程,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內容是教學過程的主要組成部分?!墩撜Z》關鍵詞雙語教學注重教學過程的系統(tǒng)性,注重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有序性以及教學內容的整合性,逐步引導學生實現(xiàn)跨文化思維的發(fā)展、學習能力的提高。
例如,我們采用的《論語選讀》教材是基于主題式教學理念來編寫的,教材將《論語》分為10個單元主題。每個主題單元分為三課時,前兩個課時進行關鍵詞雙語精講,第三課時在精講關鍵詞時,側重于關鍵詞雙語總結教學。例如在講“仁智”時,需突出“仁德”的君子也具有智的特質,仁并不是愚昧的善良。筆者圍繞單詞“The intelligent”與“The benevolent”進行關鍵詞雙語教學,同時立足文法,介紹講解定冠詞“The”的用法。第三課時則進行“連綴成句”,對所學內容進行整合,形成“I love the intelligent and The benevolent”。引導學生理解單詞和短句含義,在生活中增長智慧的同時,也需要培養(yǎng)“仁愛待人”的行為。由此,在講授國學知識的同時,進行跨文化的解讀和思考。促使學生掌握系統(tǒng)國學知識,體會中西文化的差異。
三.《論語》關鍵詞雙語教學方法
1.依托教材,尊重文本思想。
在中文教材方面,以鄭國岱主編的《論語選讀》為教材,在安排教學活動時,教師先研讀教材,明確文意。為保障文本解讀的準確性,我們還以《論語別裁》[1]、《論語集注》[2]等作為教學參考。在尊重原意的基礎上再對照譯本選取《論語》關鍵詞進行解讀。以單元主題“為學”為例。第一單元第一課時圍繞“學”,在譯本中選取“Learn”和“Study”;第二課時圍繞“習”,則選取“Review”;第三課時選擇“Pleasant”,同時將一二課時選出的關鍵詞結合,匯合成句,體現(xiàn)第一單元主旨:It is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constant review? 因此,在擇詞時,需以教材原文為依托,尊重文本原意,力求與單元思想的邏輯體系同步,層層遞進。
2.立足譯本,開拓跨文化視野。
多角度選擇英譯著作,力求優(yōu)勢互補。國內外已有多版本的《論語》譯本。國外譯者有柯大衛(wèi)(David Collie)、理雅各(James Legge)、蘇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亞瑟·韋利(Arthur Waley)、安樂哲(Roger T. Ames)等,國內譯者有辜鴻銘、劉殿爵、許淵沖、王福林等。譯者所處背景不同,創(chuàng)作目的和翻譯取向也各有差異、各有側重。為此我們根據(jù)出版年代和代表性兩個原則,選取了辜鴻銘、許淵沖以及理雅各的譯著作為關鍵詞選取的譯著來源。這三者的翻譯原則不盡相同:辜鴻銘側重對讀者心理的解讀,其翻譯原則為“以西釋中”,立足于西方讀者的視角,相對而言更貼近英語語言文化;理雅各注重原文直譯,采取的是直譯、注釋的方式,更加貼近中文原意;而許淵沖崇尚原文意譯,注重文學效果,多采用意譯的方式詮釋原文。
3.結合學情,趣味“煉字”。
煉字,即根據(jù)內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選最貼切、最富有表現(xiàn)力的字詞來表情達意,這是關鍵詞雙語教學的關鍵?!墩撜Z》具有極高的思想和文學價值,以其為基礎的譯著在關鍵概念、核心觀點的翻譯也是經(jīng)過反復揣摩、推敲的。因此,我們也需要通過比較教學、反復“煉字”來達到準確理解的效果。就如,在講授“孝”時,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孔子強調“盡孝”須“敬而養(yǎng)”,而“敬”,不同的譯者也給出不同的觀點。辜鴻銘認為“敬”是“The feeling of love and respect”,[3]理雅各認為是“Reverence”。[4]理雅各強調“敬”是“尊敬、崇敬”,辜鴻銘則認為是不僅是尊敬,而且還是愛。基于此,辜鴻銘的“敬愛”將寄寓在“敬”基礎上的深層次情感表達出來,更加符合孔子仁愛思想。
四.總結
總而言之,本文立足于《論語》雙語關鍵詞教學,從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的角度論述了“如何有效開展小學國學經(jīng)典教學的跨文化解讀”。其中強調教學目標的設置須遵循階段性、教學過程實施須遵循系統(tǒng)性原則。以《論語》關鍵詞的解讀為突破口,以依托教材、立足譯本、結合學情為解讀原則。通過探析構詞、趣味“煉字”、以及連綴成句的解讀方法進行《論語》雙語關鍵詞教學,以此建構具體、系統(tǒng)、有效的跨文化視野下小學國學經(jīng)典解讀體系化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南懷瑾.論語別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2][南宋]朱熹.論語集注[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81.
[3]辜鴻銘,黃興濤.《論語》英譯[M].??冢汉D铣霭嫔?,1996:385.
[4][蘇格蘭]理雅各.論語[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6:189-190.
[5]許淵沖.《論語》漢譯英[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3:51-52.
注 釋
①本文由鄭國岱提出整體研究思路和框架,張溯源、江凱業(yè)、鐘俊南、王釵等人負責初稿撰寫。張溯源、江凱業(yè)、王釵,廣東第二師范學院中文系學生;鐘俊南,廣東第二師范學院政法系學生;鄭國岱,廣東第二師范學院中文系講師,長期從事中小學國學教育研究.
②相關論述可以參閱:楊平.《論語》的英譯研究——總結與評價[J].東方叢刊,2008(02):129-149.
③相關情況可以參閱:代正利.英韻國學經(jīng)典推廣到小學英語課堂的探新——以<英韻三字經(jīng)>為例[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9(07).
④此套教材由鄭國岱主編,課程名稱為《國學》,已經(jīng)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在2016年正式出版.
[基金]廣東第二師范學院2019年“省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科研成果,項目編號:S201914278021
(作者介紹:張溯源,江凱業(yè),廣東第二師范學院中文系學生;鄭國岱,廣東第二師范學院中文系講師,長期從事中小學國學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