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嘯天
沈陽市人民檢察院,遼寧 沈陽 110003
目前,地市級人民檢察院開展認罪認罰工作數量較少。筆者對某一省會市進行了調研,該院曾是開展認罪認罰工作的試點院,且在該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17年,該院開展認罪認罰從寬案件5件,全部為走私普通貨物案,占全年受理案件208件的2.4%。2018年,該院開展認罪認罰案件3件,1件為走私普通貨物案,2件為故意殺人案,占全年受理案件172件的1.71%。2019年,該院開展認罪認罰案件3件,2件為走私普通貨物案,1件為故意殺人案,占全年受理案件153件的1.96%。從以上三年數據可以得出該院開展認罪認罰從寬工作較早,從試點期間就已經開始,但是適用認罪認罰案件數量偏少、比例偏低,且案件類型單一,案件類型集中在走私犯罪案件和故意殺人案件兩種,其中走私犯罪案件約占全部案件的72.73%,故意殺人案件占全部案件的27.27%。這與法律規(guī)定設定的初衷違背,與最高人民檢察院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第一,工作任務增加,影響了檢察人員適用該制度的積極性。
檢察機關受理認罪認罰案件后,需告知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的權利義務、與犯罪嫌疑人及辯護人交換意見、增加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次數,聽取被害人意見促成刑事和解、提出具體的定罪量刑意見并簽署具結書,且實踐中還存在庭審階段不認罪的程序回轉,與以往辦理案件相比,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給檢察機關增加了工作量,影響承辦人辦理認罪認罰案件的積極性。
第二,地市級人民檢察院的量刑建議精準度不易把握。
提出相對精準的量刑建議,是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條件之一。最高人民法院目前已經發(fā)布了常見罪名的量刑指導意見,但指導意見主要適用于基層檢察院、法院辦理的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案件,并不適用于地市級人民檢察院辦理的可能判處無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案件。辦理認罪認罰案件,量刑建議越具體,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律師與檢察機關協商的動力越大,達成一致的可能性也越大。但地市級人民檢察院在兩高慎重適用死刑總要求的大前提下,一般極少建議法院判處死刑(包括死刑緩期二年執(zhí)行)。同時考慮到地市級人民檢察院在量刑建議時如果建議判處有期徒刑,與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法院級別管轄又存在沖突。因此,地市級人民檢察院在提出量刑建議時,可供選擇的刑罰種類相對有限,如提出范圍跨越兩種刑罰幅度的量刑建議對犯罪嫌疑人和辯護人沒有吸引力。
第三,地市級人民檢察院受理的案件不利于開展認罪認罰工作。
地市級人民檢察院承辦的涉眾型經濟犯罪案件犯罪數額特別巨大,基本都在億元以上,而且牽涉的被害人動輒成百上千,甚至上萬。之所以案發(fā)均是因為資金鏈斷裂,無法償付被害人本金及利息,信訪壓力較大。而案發(fā)前犯罪嫌疑人將大部分錢財揮霍一空,無力退繳贓款甚至繳納罰金,即便犯罪嫌疑人認罪也無法滿足認罰條件。
地市級人民檢察院承辦的嚴重暴力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與被害人及其親屬之間對抗情緒較大,當檢察官征詢被害人是否可以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時,不是犯罪嫌疑人家庭困難就是被害人家屬“漫天要價”,在審查起訴階段達成調解的可能性較低,而未達成調解,社會矛盾沒有化解,不利于開展認罪認罰工作。
地市級人民檢察院承辦的重大職務犯罪案件、重大黑惡案件、危害國家安全案件政治敏感性強,如未與當地監(jiān)委、政法委乃至偵查機關充分溝通,適用認罪認罰從寬易引起不必要的懷疑,故此類案件也很少開展認罪認罰。
地市級人民檢察院承辦的重大毒品犯罪案件,嫌疑人翻供現象比較普遍,而且由于涉案毒品數量大,判處死刑的可能性極大,犯罪嫌疑人往往選擇孤注一擲,拒不認罪。
第一,解決工作弱點,推動認罪認罰從寬工作專業(yè)化、科技化。
提升專業(yè)化、科技化水平是當前開展認罪認罰工作急需解決的兩個問題。一是提升思想認識,塑造“新思維”。積極組織學習,更新司法辦案理念,深刻理解張軍檢察長“認罪認罰制度體現以檢察官主導責任為基礎的訴訟制度設計”講話精神和“雙贏多贏共贏”理念。二是提升工作素能,打造“軟實力”。邀請資深法官培訓量刑指導意見,組織干警對法院既往同類判決量刑進行研究,提高業(yè)務能力。三是提升科技化水平,營造“硬保障”。依托智慧公訴,引進智能化辦案輔助系統,進一步提高量刑建議的客觀性和精準度。
第二,聚焦工作難點,穩(wěn)步提升認罪認罰案件的適用比率。
一是發(fā)揮捕訴一體優(yōu)勢,探索認罪認罰適用前置。在批捕階段,犯罪嫌疑人明確向檢察官表示認罪認罰,檢察官應了解其家庭經濟情況,督促其親屬提前籌錢并與被害人家屬協商,把工作提前到批捕階段,爭取雙方盡早達成一致。二是針對“當事人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了解少、對檢察機關信心不足”的難點,積極宣講法律、政策、案例,增強認同感,并在法院采納檢察機關的量刑建議后在司法機關和看守所內進行宣傳,鼓舞其他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的熱情。三是針對“命案中被害人家屬漫天要價”的難點,立足公平正義和雙方權益的維護,從案件事實出發(fā),充分釋法說理,力爭達到罰當其罪的效果。
第三,順暢溝通渠道,消除適用認罪認罰的機制障礙。
一是加強監(jiān)檢、訴偵、訴審銜接,凝聚機制合力。一方面積極與監(jiān)察機關、偵查機關、審判機關溝通,對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意義與價值形成共識;另一方面詳細了解嫌疑人在調查、偵查階段認罪悔罪的態(tài)度表現、退贓情況,探索以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為監(jiān)察機關、偵查機關兌現調查、偵查階段的從輕處罰承諾提供法律和制度依據。二是傾聽辯護意見,實現實質協商。在辦案過程中,檢察官與辯護律師溝通時注重闡明定罪量刑的理由和依據,促使其認同指控意見;在此基礎上依托犯罪嫌疑人對辯護人的信任,通過辯護人開展對嫌疑人教育轉化工作,形成在檢察機關主導下,控辯雙方就案件事實認定、量刑情節(jié)、量刑建議等方面充分協商的良性局面。三是維護審判權威,做優(yōu)精準量刑。通過召開檢法研討會、舉辦共同業(yè)務學習等方式與審判機關就認罪認罰制度統一認識。同時在個案辦理中,利用好監(jiān)委調查案件、重大黑惡案件檢法溝通銜接機制的優(yōu)勢,在庭前就認罪認罰的適用與承辦法官開展有效溝通,參照審判機關的意見及時調整工作方向,豐富和拓展認罪認罰案件中保障審判機關行使裁判權的方式、途徑。
第四,針對案件特點,區(qū)別對待開展認罪認罰從寬工作。
由于地市級人民檢察院辦理案件的主犯多數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以上刑罰,開展認罪認罰從寬工作的空間較小,特別是對嚴重暴力犯罪,社會普遍關注,群眾反響極其強烈的案件,應審慎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我們可以將開展認罪認罰的重點放在案件中的從犯、預備犯、中止犯、未遂犯以及具有自首、立功情節(jié)的犯罪嫌疑人和老年人犯罪嫌疑人,對這些犯罪嫌疑人進行充分的釋法說理和政策宣講,讓他們認識到如認罪認罰將進一步獲得從寬處罰,從而提高認罪認罰案件的數量。
完善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的重大改革部署;是司法訴訟制度現代化的體現和要求;是促進社會治理體系和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改革舉措。在開展認罪認罰工作中,地市級人民檢察院不應該是制度適用的旁觀者,而應積極作為,成為制度適用的主導者,訴訟權利的保障者,公正司法的監(jiān)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