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波 郝明潔
戰(zhàn)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河南 洛陽 471003
“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1],是黨中央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之一。全面依法治國是個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涉及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等各個環(huán)節(jié)。“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完善的法律體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礎。十八大之前,雖然我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總體上已做到了有法可依,但社會和實踐的發(fā)展永不停歇、永無止境,立法也必須與時俱進。提高立法質量,回應時代需要,引領國家發(fā)展,更加有效解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難點、痛點、堵點、盲點,破解阻礙經濟社會發(fā)展最頑固的癥結,及時有效解決人民群眾反映最迫切的問題,更加滿足人民意愿,充分保障人民在經濟社會各方面的權益,成為黨中央領導立法工作著力要解決的重大課題。
憲法國之根本,法之源泉,與國家前途、人民命運息息相關。一部法律的生命力在于不斷地適應新形勢,吸納新經驗,確定新規(guī)范,才能成為“活著的法律”,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憲法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核心,更應如此。自2004年修憲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后,黨、國家、社會發(fā)生了許多深刻的歷史性變革,取得了許多歷史性成就,需要通過修憲把黨和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取得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實踐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上升為憲法規(guī)范,從而更好地發(fā)揮憲法作為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的規(guī)范、引領、推動和保障作用。基于此,2018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現(xiàn)行憲法的第五個憲法修正案。第五個憲法修正案的通過是法治中國建設新的里程碑。2018憲法修正案站在憲法作為定國興邦總章程的高度,調整充實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理念,完善和設計了憲法宣誓制度、國家主席任期制度、監(jiān)察制度等等一系列重大制度。這些重大內容的修正、充實和完善為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思想理論指導提供了憲法保障。其次,黨和國家新的歷史時期的根本任務、發(fā)展道路、奮斗目標載入憲法,為實現(xiàn)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提供了憲法保障。第三,在總綱國家制度條款中載入黨的領導,為中國共產黨長期執(zhí)政的正當性和合法性提供憲法保障。第四,從“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到“健全社會主義法治”,從“法律委員會”到“憲法和法律委員會”,為進一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提供了憲法保障。此外,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條的解釋》、《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決定》,制定《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設立國家憲法日,加強法律法規(guī)備案制度,無一不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依法治國、依憲治國的決心和信心。
“要把體現(xiàn)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使法律及其實施充分體現(xiàn)人民意志?!币粋€國家法律體系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是是否有一部完善的《民法典》,如果說憲法的本質重在限制公權力,那民法的本質重在保護私權利,每個公民“從搖籃到墳墓”的幾乎所有的“從針頭到房產”利益都與之相關。我國的《民法通則》誕生于1986年,之后民事領域的立法采取的是分步驟、分階段、粗線條的方針,發(fā)展至今,我國民事立法盡管已涵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卻呈現(xiàn)多與亂、漏、重復并存的局面。而且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日益完善,社會生活滄桑巨變,急需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符合中國國情的,順應時代要求,實現(xiàn)公民權利保障法治化、激發(fā)社會創(chuàng)造力、規(guī)范市場行為、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統(tǒng)一《民法典》。2017年3月15日,《民法典》的開篇之作-《民法總則》通過,《民法總則》的誕生為被譽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的《民法典》的制定翻開了關鍵性的一頁?!睹穹倓t》通篇體現(xiàn)的是鮮明的中國色彩和時代特征,解決的是中國社會的現(xiàn)實問題。如基于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和基層民主制度的具體情況,對我國民事法人制度設計了獨創(chuàng)的中國方案,《民法總則》規(guī)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城鎮(zhèn)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居民(村民)委員會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具有特別法人資格。再如對胎兒權利的保護、對監(jiān)護制度的完善、對網絡虛擬財產、數(shù)據信息等作為新型民事權利客體的規(guī)定、對訴訟時效的調整等等,這些調整和設計都充分體現(xiàn)了對人民權利的保障。
通過立法,清朗和依法治理網絡空間,保障國家安全和公民權利,成為互聯(lián)網立法的重點。2016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通過了《網絡安全法》,一系列互聯(lián)網領域的行政法規(guī)規(guī)章密集出臺,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針對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制定了司法解釋,互聯(lián)網的法網漸織漸密?!董h(huán)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全面修訂為人民的“青山綠水”提供了最強大的法律保障,《食品安全法》的及時修訂為民眾修筑起了最嚴格、全程覆蓋的食品安全監(jiān)管制度。最高人民法緊扣民生領域如環(huán)境污染、消費者公益民事訴訟、環(huán)境侵權責任、食品藥品糾紛等突出問題出臺了一系列司法解釋?!毒幼∽C暫行條例》使暫住證制度徹底告別了歷史舞臺,讓近兩億人口安居樂業(yè)。《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改變了不動產登記分散多頭管理的局面,公民的合法財產權得到了充分保護。2013年12月,在中國實施了半個世紀之久的勞動教養(yǎng)制度被廢止,這項法律制度的廢除充分說明了中國共產黨建設法治國家的決心、信心和力度。
市場經濟需要法治保駕護航,法治也在經濟體制改革中不斷完善,制定《旅游法》,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制定《特種設備安全法》,對特種設備的生產、經營、使用實施全程安全監(jiān)督管理。修改《證券投資基金法》,加強對基金業(yè)的監(jiān)管和對投資者的保護,維護資本市場的穩(wěn)定。修改《商標法》、《郵政法》、《廣告法》、《種子法》、《商業(yè)銀行法》、《資產評估法》、《對外貿易法》等,重點解決這些經濟領域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锻赓Y企業(yè)法》等四部法律是我國對外商投資管理模式的重大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社會等方面立法相對薄弱滯后,補短板、填空白成為十八大以來我國立法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2016年11月自中國電影誕生112年來的第一部國家大法-《電影產業(yè)促進法》通過,這也是我國文化產業(yè)領域的第一部法律。修改《勞動合同法》,切實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迎來1996年頒布施行以來的首次大修,集中賦予老年人的基本權利?!斗醇彝ケ┝Ψā?、《慈善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教育法》、《公共服務保障法》、《關于修改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決定》、《紅十字會法》等等社會領域的一個個立法空白被及時填補和完善。公民的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的權利得到實現(xiàn)。
國家安全是一個國家的基本核心利益。盡管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形勢總體平穩(wěn),但面臨的各種內外威脅和風險不容小覷,尤其是非傳統(tǒng)安全領域的危險日益凸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準確把握新形勢下我國國家安全的新特點新趨勢新要求,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重大戰(zhàn)略思想,謀劃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國家安全道路,并對構建國家安全法治體系提出了明確要求:“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加快國家安全法治建設,抓緊出臺反恐怖等一系列急需法律,推進公共安全法治化,構建國家安全法律制度體系?!保?]為有效推進國家安全戰(zhàn)略,實現(xiàn)國家安全法治化。黨的十八大以后,黨中央加快推進相關立法修法工作。2014年1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表決通過了《反間諜法》,同時廢止了1993年2月22日通過的《國家安全法》,也就是說《反間諜法》取代了1993年生效施行了12年的《國家安全法》。《反間諜法》是總體國家安全觀在隱蔽戰(zhàn)線的具體化和細化,是我國反間諜工作的基本法律依據。舊的《國家安全法》廢止后,2015年7月1日,《國家安全法》作為維護國家安全的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法律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表決通過。該法明確了維護國家安全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各項任務以及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界定了國家安全的內涵,確立了集中統(tǒng)一、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領導體制,健全了維護國家安全相關的國家機構的職責、制度和保障措施。此外,還規(guī)定了公民、組織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和權利等。《國家安全法》作為統(tǒng)領國家安全各領域工作的基本法,對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義。
恐怖主義是當今影響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毒瘤,近年來,針對我國的暴力恐怖事件也呈現(xiàn)出高發(fā)頻發(fā)態(tài)勢,對我國的國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在總結我國近年來防恐反恐經驗和借鑒世界其它國家有效做法的基礎上,2015年12月,《反恐怖主義法》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斗纯植乐髁x法》的出臺為我國依法防恐反恐,維護國家、公共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進一步加強與他的反恐合作提供更加堅實的法律保障。在國家安全領域的立法自十八大以來除《國家安全法》、《反間諜法》、《反恐怖主義法》外,2015年8月通過了《刑法修正案(九)》,2016年11月出臺了《網絡安全法》,2017年6月出臺《國家情報法》,2017年11月修改了《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同月通過了《刑法修正案(十)》。至此,整個國家安全領域的基本法律構架已經建立。
當今中國,依法治國能不能有效推進,關鍵在于各級政府能不能嚴格依法行政、依法辦事。能不能實現(xiàn)十九大確立的到本世紀中葉實現(xiàn)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同樣取決于政府能否帶頭有法必依,嚴格執(zhí)法。依法行政首先要職權法定,厘清權力的邊界,因此,權力制約立法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前提。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行政立法換檔提速,權力制約已成為一道時代的鮮明烙印。行政立法、修法的領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激發(fā)市場、社會活力,如《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鐵路安全管理條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存款保險條例》、《無線電管理條例》、《國務院關于修改全國年節(jié)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等等。二是簡政放權、轉變管理方式,促使政府全面履職,如《居住證暫行條例》、《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條例》、《快遞暫行條例》、《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企業(yè)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條例》、《海關稽查條例》、《無證無照經營查處辦法》、《食鹽專營辦法》等等。三是突出政府信息公開。2016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確立了政務公開為常態(tài),不公開為例外的基本原則。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通過推進全程政務公開來約束監(jiān)督權力的運行。四是全程、全方位規(guī)范和監(jiān)督權力運行。把權力之手關進制度的籠子,關鍵要從政府決策的源頭抓起,那就是要確保政府決策的程序正當?!吨卮笮姓Q策程序暫行條例》、《行政法規(guī)制定程序條例》、《規(guī)章制定程序條例》等一批規(guī)范權力運行的程序法規(guī)出臺。
法治是猶如一架天平,一邊是政府權力,一邊是公民權利,對政府權力的約束和規(guī)范就是對公民權利的保障。人類的政治實踐證明一條公理那就是以權力制約權力是防止權力濫用的最好的辦法。行政訴訟就是法院運用國家審判權制約和監(jiān)督行政權的行使,因此,行政訴訟是砍向權力濫用的一把利劍。我國《行政訴訟法》于1990年實施,2014年迎來了其施行24年的首次大修,這次修改不僅僅在于條文的大幅增加,更重要的是修改的內容涉及到整個制度體系,重點在于拓寬了“民告官”的法律渠道,完善了行政訴訟起訴、審理、判決、執(zhí)行等機制。2017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再次通過對《行政訴訟法》的修改,增加了人民檢察院對生態(tài)環(huán)境、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國有資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負有監(jiān)管職責的行政機關職責履行的監(jiān)督。《行政訴訟法》的兩次修改強化了對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監(jiān)督。
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領導下,我國立法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取得了卓越的成績。立法領域的諸多難題得以解決,許多立法空白得以及時填補。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更加完善,法律法規(guī)更充分反映客觀規(guī)律和人民意愿,更能有效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中國特色的良法善法已構筑起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堅固基石,已成為定國興邦長治久安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