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和信息是不可分割的兩者,信息經由媒介的傳播才得以被受眾感知,物質也只在承擔起傳播信息職能后才會形成媒介。多倫多學派將領之一麥克盧漢曾有過一句著名斷言“媒介即訊息”,也即“所謂媒介即是訊息只不過是說:任何媒介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新的尺度產生的;我們任何一種延伸(或曰任何一種新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務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盵1]自此,信息技術進入到傳播學研究的認知視角中,對后續(xù)各種媒介學派學說產生過或多或少的影響。
然而除肯定的聲音外,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同樣引來一些質疑與批評。由于他十分強調媒介通過技術改變信息內容,甚至改變人類在感知和改造世界方面的能力,這種將技術置于信息內容之上的觀點便難以避免地被打上“技術決定論”的標簽。
但簡單回顧一下信息傳播的歷史進程可以發(fā)現,媒介承載著信息,信息也依附于媒介,人類信息方式的歷史是媒介和技術各自發(fā)展到一定地步能彼此有機契合、“二位一體”的歷史[2]??谡Z時代,信息借助聲音在空氣中傳播,此時的聲音既是信息又是媒介,為人類構造出一個邏輯豐富的語義表達體系。到了文字時代,可突破時間與空間障礙的傳播工具出現了,按照伊尼斯的說法:較早出現的有兩種,一種是傾向時間的石刻、泥板甲等媒介,另一種是傾向空間的莎草紙、羊皮紙等媒介[3]。這意味著媒介工具與信息內容可以被分開單獨發(fā)展,但在傳播信息的紙張技術快速進步時,標志印刷文明時代到來的古登堡印刷術在1 000 多年后才姍姍來遲。進入電氣化時代,電子媒介則借時代技術的東風迅速出現、崛起,電話、廣播、電視等紛紛成為人們接收信息的傳播工具。但此時的信息技術仍然是高成本的復雜模擬技術,難以大規(guī)模推廣。直到信息社會到來后,互聯網的普及與信息制造技術終于并駕齊驅,媒介與信息兩個維度也以真正的“二位一體”新高度去建構起更加新型便捷的普適性信息傳播系統。
2017 年《政府工作報告》曾指出要“全面實施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技術研發(fā)和轉化,做大做強產業(yè)集群”①。與4G 時代中移動互聯網建立起的“人人連接”不一樣,5G 技術主要應用于移動“物聯網”方面。也就是說,5G 技術已經能夠跨越人與人、人與信息之間的傳播局限性,而對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信息傳播實行大范圍覆蓋,達到更好的交互性、傳遞性。
現今,5G 有三大應用場景設計分別是eMBB(增強型移動寬帶)、mMTC(海量機器類通信) 和uRLLC(超可靠、低時延通信)。其中eMBB 的優(yōu)勢在于對4G 互聯網進行升級化改進,比如通過大寬帶、大流量的技術特點,它能使超高清視頻、VR、AR 等形式作出更精確、快速的信息呈遞。對于媒體來說,這無疑正是媒介改革前夕的信號,也意味著信息內容將會以更將豐富的形式向受眾廣泛傳播。而mMTC和uRLLC 這兩項技術則更偏向于5G 技術對社會廣泛應用的支持,比如車聯網、物聯網、智能醫(yī)療、城市管理等。
但不管網絡技術怎么前進變化,信息傳播的重點始終還是落在受眾及其對信息的接受使用上。5G時代下催生出的人工智能、物聯網將傳統媒體中的原始文字、圖片、音視頻化作數據進行儲存、解釋、傳播,繼而生產出強調視覺、聽覺、觸覺、感覺多重體驗的感官性信息產品,資源的共享程度也隨之變得更加開放。在“萬物皆媒”的未來時代,傳統媒體如何順應技術的潮流,調整自身產業(yè)的生產模式、傳播模式、運營模式與消費模式就變得至關重要。具體有以下幾個發(fā)展思路:
為了將新興的5G 技術和受眾用戶的信息需求更好地聯系融合在一起,達到最大程度上的信息傳播效果,媒體需要基于高新技術來生產出更易被大眾所接受和喜愛的信息產品。由于社會的高度運轉使大眾逐漸傾向于吸取快速化、碎片化的信息推送,新奇、優(yōu)質的內容會更有利于留住來去匆匆的受眾。未來的5G 技術在人工智能與算法的核心技術支持下,能夠在互聯網平臺上對受眾的需求實現精準采集,并在信息內容的設計、編輯、審核、發(fā)放與傳播的流程中加入半自動甚至全自動的機器生產,針對不同受眾人群進行信息呈現,從而有效地提高傳播效率。同時,在新技術的推動下,交互層面也將提供更多新鮮、有趣的感官體驗與玩法,媒體可通過多種呈現手法來使用戶盡可能多地調動起身體的感官部位去閱讀、接受信息,增強信息的說服性。
技術更新帶來了媒介形態(tài)的迭代優(yōu)化,借助5G技術提升網速、帶寬的同時,資費標準可下降,高清視頻、云游戲等業(yè)務得以迅速在大眾中普及。而正因為5G 低時延、高帶寬的技術優(yōu)勢,一些基于VR、AR 的信息平臺甚至可以實現人與虛擬場景之間的互動,將現實投射在虛擬世界中,給予受眾良好的沉浸式體驗,激起其感官記憶。比如在廣播電視、移動設備的基礎上添加沉浸式場景,給予受眾最佳的觀影效果,引發(fā)其強烈共鳴,使信息在由傳播者過渡到接收者的流程中傳遞得更加順暢自然,減少信息傳播中容易出現的理解誤差。5G 時代,可以說是“體驗為王”理念占據優(yōu)勢的一個時期。
基于對物聯網連接上的各種智能網絡體系的認知,可以預估未來會有大量向產業(yè)互聯網進軍的新媒介形式,如在現在的智能音箱、智能家具等物件上進行互聯,再將信息通過物聯網絡線路進行及時迅速的傳播與解讀,讓受眾能夠更加便捷地獲取自身所需或所感興趣的信息。此外,車聯網作為一個5G 時代中的重要發(fā)展方向,信息傳播媒介不再局限于調頻廣播,而是更加互聯網化、智能化,且傳輸的信息內容會與現時場景更加匹配、更加及時有效,例如道路實況分析、天氣自動更新、車輛情況都會成為即時信息的數據來源。
5G 技術對信息傳播固然帶來非常重大的影響力,它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傳播媒介形態(tài)進行顛覆和改革。但在它改變著這場傳播游戲規(guī)則之時,我們也應該對它所可能帶來的風險保持以審視警惕的目光。
“體驗為王”的理念在信息的感官刺激性方面大大增加,這一“形式大于內容”的模式也許會使得受眾過于注重感性體驗而忽略內容本身的重要思考。過去的信息報道側重于文字符號書寫,隨后慢慢輔之于圖片、音視頻,隨著技術的不斷深入發(fā)展,未來將會是文字、圖片、音視頻都均衡發(fā)展的多樣化時代。然而文字是理性、線性的,視聽媒介則趨向于感官性、非線性,因此在一些事件報道的音視頻報道中,敘事脈絡也許難以如文字稿一般清晰明了——畢竟人類的思考由語言文字構成,而非聲音與圖像。信息的受眾覆蓋面雖然確實能夠得到擴張,但視聽媒介的信息更容易在邏輯體系上淺嘗輒止,難以從抽象思維中對受眾進行深度的思考引導。這樣的全感體驗促使媒體花費大量精力于新奇的感官刺激設計上,可能會使核心內容的重要性被大大削減。
此外,海量數據的信息涌入和各類形式的報道讓媒體的“把關”工作難度增加。由于社會的思想發(fā)展將賦予符號更加豐富多樣的解讀含義,一些短期的或者多義的符號會遭到迅速的詞義覆蓋與解構,而機器學習的理解程度也許還遠不及人類,這會造成部分敏感信息容易通過其他形式的變形與賦義來逃過網絡信息審查的“法眼”。同時,技術強者也將會擁有著更大的文化話語權力,掌握著更多的信息傳播方法,所以各大媒體必須廣泛地吸納來自不同業(yè)界的科技人才,從自身的“硬條件”出發(fā)來保證不會被時代所淘汰。
未來幾年,媒體將逐漸從“融合”走向“智能”,借助5G 時代中的各項新型技術來實現信息生產,并會激起一輪對于媒介形態(tài)的急速改革。這對媒體的發(fā)展而言意味著許多機遇和挑戰(zhàn),如果媒體想不與時代脫軌,就必須審時度勢,牢牢抓住機遇,和5G 技術一同朝前邁進、改革創(chuàng)新,給予信息受眾最好的內容與體驗。
注釋
①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府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