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雪
《牧馬人》是 謝晉導演根據(jù)張賢亮小說《靈與肉》改編的電影,謝晉是國家一級導演,中國第三代導演代表之一。影片1982 年上映,1983 年獲第六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和最佳男配角獎,以及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和最佳剪輯獎[1]。電影《牧馬人》中的片段在短視頻App 中得到了廣泛傳播,其中,郭諞子給許靈均送老婆的片段在某短視頻平臺播放量達6.4 萬,許靈均當了老師之后,秀芝說:“不管他是什么,在我心里他就是許靈均?!逼尾シ帕窟_到5.3 萬次。1982 年上映的《牧馬人》再次翻紅,是我們時代的需要,也是其中真情的魅力展現(xiàn)。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發(fā)展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這種新的價值觀念對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在發(fā)展經(jīng)濟的同時忽視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經(jīng)濟發(fā)展之間矛盾的和諧。
在《牧馬人》中,許靈均經(jīng)受多年的排擠與打擊,但是他依然艱苦奮斗,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秀芝說:“你是個好人?!币痪湓捵阋园参克嗄甑膫础T诋斄私處熤?,他兢兢業(yè)業(yè)教書育人,更是承擔起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重任,面對億萬富翁的父親和繼承美國企業(yè)的現(xiàn)實誘惑,他都不曾動搖。他明白祖國更需要它,祖國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的美好。
當清清要爺爺?shù)钠嚨臅r候,秀芝說:“那是爺爺?shù)腻X,錢只有自己掙來的花得才有意思,才心里安逸,不是我們自己的錢,一個也不要,這叫志氣?!毙阒ナ且粋€只讀過小學四年級的農(nóng)村婦女,她知道不能不勞而獲,她懂得做人要有志氣。那個年代雖然已經(jīng)成為歷史,但我們仍然懷念當時人們的樸素與單純,那里有中國文化的滋養(yǎng),物質貧窮但精神富足,我們需要這種精神的滋養(yǎng),我們需要文化的潤澤。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五千年歷史的積淀,它是中國人生長的沃土,它是中國人修身、齊家、治國的法寶。
《牧馬人》中,導演謝晉對人物的處理更加細膩,細節(jié)的加入豐富了電影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生活化、自然化。最突出的是許靈均與30 年未曾見面的父親的父子情,與鄉(xiāng)親們和諧融洽、互幫互助的鄉(xiāng)情,與秀芝之間純潔的愛情以及純粹的家國之情。這四種情感貫穿了電影的始終,感情的共鳴讓《牧馬人》重新進入公眾視野,獲得關注與點贊。
這種父子親情與我們日常感受的父子親情不同。影片開頭講述了他的父親離開家去美國后的第四天他的母親死在一家法國人的醫(yī)院里。許靈均成為了孤兒,但他的遭遇還不如無父無母的孤兒。他沒有感受到父愛和母愛,卻被父親作為美國資本家的身份牽絆,被劃為右派,出身不好,下放改造二十年。這二十年他想過自殺,想過放棄,是馬場的大青馬與草原上濃厚的人情讓他留戀和不舍。
在電影片花中,一面是以高樓、汽車、立交橋為代表的現(xiàn)代化,一面是以藍天、白云、青草、馬群為代表的大淳樸自然[2],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畫面的穿插,光影的交錯,給人們呈現(xiàn)了兩個不同的世界。這種對比是許景由與許靈均之間的對比,面對這個美國的資本家、億萬富翁的父親,許靈均愛恨參半,他能見到父親已經(jīng)很不容易,但是父親給他造成的傷害卻不能平息。他的一句話“過去的就讓他過去吧”,讓他放下了過去的不易,接受了他的父親。放下過去,是對父親的原諒也是對自己的解放,在這種愛恨糾結中,他變得釋然。父親與許靈均生活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認識不同、價值觀不同,但是一句“放下”,融合了這些隔閡,父子情,愛恨交織情更重。
敕勒歌把我們帶入了大草原,那是許靈均下放改造的地方。他一個人住在一間破屋子里,每天與馬群為伍。在這個大草原上,住著一群善良淳樸的人們,他們互幫互助,不因為他是右派而孤立他,是這些鄉(xiāng)親們溫暖了這個“棄兒”的心,給了他生活下來的希望。董大爺、董大娘給他送的那兩大碗面條,一句“吃飽飯不想家”讓他在吃飽肚子的同時,深深溫暖了他的心,讓他感動也讓他燃起生活的希望。在階級斗爭開始,許靈均再一次以右派的身份要求被交出去的時候,郭諞子一口咬定草原草情不好,提前帶著馬群進山,同鄉(xiāng)給他送來了御寒的皮襖,雖然皮襖并不新,但是對于他來說,從來沒有人如此這般讓他感到溫暖。在許靈均結婚的時候,鄉(xiāng)親們給他送來了鍋、糧票、錢,在鄉(xiāng)親們的幫助下,他建立了自己的小家。他過得越來越好,鄉(xiāng)親們也是發(fā)自內心的替他感到高興。在他決定要留在中國還是和父親出國時,鄉(xiāng)親們一直出現(xiàn)在他的回憶中,這些人對他的照顧讓他懷念這個地方,濃濃鄉(xiāng)情讓他舍不下。
《牧馬人》中的愛情是夾雜在國家前途與命運之中的,在那個不能有真正愛情的年代對純潔愛情的追求與向往[3]。許靈均在講到秀芝時,許靈均臉上自然帶著微笑,那種幸福感是發(fā)自內心,油然而生的。他們之間沒有山盟海誓,只有彼此默默的付出。秀芝白天脫土坯,晚上學認字,還學會寫日記。自己蓋院墻、蓋房子,養(yǎng)各種動物,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改變了兩個人的生活。在許靈均當了人民教師的時候,她說:“我不管教師不教師,在我眼里她還是許靈均,他就是當上官我也不稀罕,再放20年馬我也不嫌棄,我把心都扒給他了,比錢貴重的多?!边@時一個人物特寫鏡頭,顯示出秀芝的堅定和執(zhí)著。秀芝對許靈均的情感不會因為他身份的改變而改變,這種純潔的、淳樸的感情感染著觀眾。
電影中的家國情懷不僅表現(xiàn)許靈均的身上,在秀芝與許靈均父親身上同樣能感受到濃烈的家國情懷。在電影中,許靈均的父親看到許靈均拿起《人民日報》,感慨道:“我發(fā)現(xiàn)大陸的知識界很關心所謂的國家大事。”許靈均回答:“這是因為在中國,國和家的關系太密切了,國的命運也是家的命運?!痹诟缸拥膶υ捴性S靈均表達出國家走到正路上來,他愿意和人民一道來爬這個坡,他愿意投入這場改變幾十億人民的命運的令人激動的生活中來[4]。
李秀芝是一個農(nóng)村婦女,從她的一言一行中,仍然能感受到深深的家國情懷。在許靈均出發(fā)去北京的前夜,秀芝道出許靈均的心聲:“我知道你舍不得小學校里孩子,舍不得郭諞子、董大爺,還有你舍不得它(墻上的中國地圖),你可以把它裝在口袋里帶走,可那是空的,祁連山你背不走,大草原你背不走……”質樸的語言道出濃厚的愛國情懷,她能感受到祖國對人民的重要性,能體會到生活在祖國大地上的這種幸福感。
許靈均的父親許景由,在美國是大資本家,是億萬富翁,在物質方面他非常富有,但是在他回到母校,參觀教室和老園丁拍照時懷念過往的事情時,深深感嘆“南院未空,行人已老,歸來事事看盡”,濃烈的鄉(xiāng)愁油然而生。在許靈均決定留在中國后,他的父親懇求兒子在大陸買一塊兩米長、一米寬的墓地,把自己葬在祖國。聽起來非常傷感,年輕時離開故土,但內心深處還是藏著對故土的依戀。
《牧馬人》這部電影在2019 年末重新獲得觀眾的喜愛,是電影中帥氣的男主人公朱時茂的帥氣和美麗的女主人公叢珊的純潔與美好讓人們再次走回歷史長河,品味當時物質貧乏的社會環(huán)境下,人們心靈的純潔、民風的淳樸、感情的純粹,電影中的家國情、父子情、鄰里情、夫妻情溫暖了人心,也溫暖了這個時代。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蘊涵著中國人民的精神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它來源于中國人民在勞動中的不懈努力。電影中的主角與配角都充分彰顯著對祖國富強、民主的期待,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貫穿電影始終,自由、平等是那個時代的追求,同時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追求,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更加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中華文化一脈相承,我們共同努力推動時代進步,也要繼承發(fā)展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赌榴R人》的翻紅,讓我們看到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正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展現(xiàn)出別樣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