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強,陳旭婻
(北京建筑大學,北京 102616)
當前,中國正深入推進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科研人才作為創(chuàng)新的重要載體,世界各國爭相引進、培養(yǎng)高端人才,以期占據(jù)世界科技創(chuàng)新引領的制高點。2019-11-13,中國中科院辦公廳聯(lián)合發(fā)布《關于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7 項行動落實情況第三方評估工作的通知》,目的是確保減輕科研人員負擔,7 項行動持續(xù)深入推進以求達到預期效果,建立一套為科研人員減輕負擔的長效機制體系。
現(xiàn)階段,美歐等發(fā)達國家擁有著比較權威的評價機構,同時建立了適用于各自國情的科研人才評價標準與機制的系統(tǒng)體系,而中國的各類科研人才評估機構則是以政府為主導,各類高校、企業(yè)機構也主要是以資歷、學歷、科研論文的定量評價為標準,相對忽視同行的定性評價,并且尚未建立起獨立于政府之外的專業(yè)且成熟的評估機構。本文將系統(tǒng)梳理美國、日本、歐盟有關科研人才評價的歷史沿革、評估方法、評估程序,以期總結分析發(fā)達國家關于科研人才評價的先進經驗,為中國形成完善的科技人才評估機制和方法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現(xiàn)階段,理論界對于人才的定義有著不同的詮釋。學者認為,科研人才主要是指具有熟練的專業(yè)知識技能,同時在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造、傳播、應用等中作出較大貢獻的高素質人才[1],也即從事科學技術研究、服務、管理等科技活動的勞動人員[2],且具備稀缺性、專業(yè)性、科學性的思維以及較高的創(chuàng)新性能力等特征[3-4]。
第三方評估指的是由獨立于政府及其部門之外的第三方組織對政策制定、實施等方面做出科學性評價的機構,也叫外部評估,分為獨立第三方評估和委托第三方評估[5]。第三方評估最早起源于美國公共政策績效評估,隨著各種社會研究方法的不斷成熟,第三方評估在各個領域得到飛速發(fā)展,比如政府服務滿意、“一帶一路”政策等。第三方評估在進行相關評估時不僅有著制衡與監(jiān)督的作用,同時還可以彌補內部自評的不足[6]。
科研人才評價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對人才的品格、知識、能力等方面進行的一種綜合性科學評價[7],是發(fā)現(xiàn)、選拔和合理使用科研人才的重要前提。對科研人員的評估普遍采用專家評議法進行評價[8],也即由評估實施者組織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會審,由專家對科研人才的研究成果、資歷等方面進行綜合性評價。
隨著科研人才數(shù)量的增加以及研發(fā)投入的提高,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對科研人才進行相關評估,同時引用其他領域(比如云計算、大數(shù)據(jù)、AI 等)先進的科學方法應用于科研人才評估方面,使得評估的方法逐漸豐富起來,同時使得對科研人才的評估更加客觀與全面。
目前,中國科研人才評價方法種類主要有三種,分別是以同行評議為主的定性方法、以文獻計量法為核心的定量方法以及定性與定量結合的綜合指標法。其中,有學者指出國內關于科研人才評價的方法目前仍以同行評議法和文獻計量方法為主[9]。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才評估內容不僅僅是研發(fā)成果方面的評估,同時也側重科技人才品德思想等方面的綜合性評價。
隨著科技信息時代的發(fā)展,人才作為地區(qū)高質量發(fā)展的戰(zhàn)略資源,建立健全的人才激勵機制越來越重要。美國作為當今世界科技數(shù)量最多的領先者,其中硅谷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高技術人才,且各高校遵循著以學術自由為原則,學術氛圍十分濃厚。美國對于人才評估的制度并不統(tǒng)一,評價方法多樣。隨著第三方評估在公共政策績效應用后,第三方評估在其他領域也得到快速發(fā)展。期間,美國建立“科技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戰(zhàn)略,頒布一系列政策規(guī)劃(例如《國防教育法》《美國競爭力計劃》等),以求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來到美國發(fā)展。
日本關于第三方評估起步較晚,但由于日本實施了“科技立國”戰(zhàn)略計劃,政府對科技的發(fā)展非常重視并大力扶植。期間,日本頒布實施了《國家研究開發(fā)評價實施辦法大綱指針》《科學技術人員培養(yǎng)擴充計劃》《21 世紀卓越研究基地建設計劃》一系列政策,對于推動日本研究評價體制的建設具有指導意義。
歐盟成員國的法國和德國,在20 世紀80 年代時就已經建立有關科研人員、小組、計劃等方面評估工作。至今,已建立相對完善的評價體系。其中,德國在2011 年專門出臺了《科研成果評級與監(jiān)督的建議》,該文件從不同角度詮釋了科研誠信與科研評估機制的關系。
而中國關于科研人才評估起步更晚,但隨著對科研人才的重視,科研人才相關評估流程也在持續(xù)不斷地前行。其中,在總結近年來國內外人才戰(zhàn)略實施經驗和成果的基礎上,順應時代發(fā)展的需求,中國政府出臺了“百人計劃(1994)”“千人計劃(2008)”等一系列高端人才新政策舉措。近幾年,中國也相繼頒布印發(fā)《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關于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7 項行動落實情況第三方評估工作的通知》等,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改革舉措,從而推動中國科技人才政策評估工作進一步開展。
相關科研人才評估最早出現(xiàn)在美、日、歐盟等發(fā)達國家,評估方法種類繁多,早期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評估方法進行測評。在19 世紀30 年代,“同行評議法”被美國最早應用于科研項目經費的申請評估工作中。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其他學科的評估方法應運而生,比如,綜合指標法、人才測評法、神經網絡學習等。
美國在招聘高端科技人才時主要采用以同行評議法為主的定性評價方法,十分注重科研人才的發(fā)展?jié)摿?,衡量科研人員的能力是全方位的,并不過多看重科研人員的學術論文、科研項目數(shù)量,比如,美國高端人才評估的標準則主要是采用定量考核的方法(崗位評估法)進行人才測評的,還有美國杰出人才的十大標準,其評價標準和方法設置地較為合理、有效[7]。
在職稱評定過程中,日本的大學或科研院所側重運用科學計量學和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和指標。在人才評價的具體實踐中,日本則側重于使用研修和演習的形式來實現(xiàn),在培養(yǎng)人才過程中同時注重因材施教[10],使得人才得到更加全面地發(fā)展。
歐盟關于科技人才評價標準包含專業(yè)技能知識、團隊合作、實踐經驗、終生學習能力等要素[7]。對于人才的評價,多數(shù)采用同行評議的方式進行評估,比如職稱評定過程。
目前,中國在職稱評定、高層次科研人才引進等主要利用文獻計量的方法來評定。對于評估科研人才仍是組織相同領域的專家采用同行評議法進行評估。隨著對科研人才評估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關于人才評估的方法也逐漸趨向定性與定量方法相結合地綜合性評估[9]。
評估程序是評估結果公正合理的重要保證。國內外對科技人才評估的過程不盡相同,評估程序也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現(xiàn)代國家體制與經濟的發(fā)展不斷改進及更新。綜合來看,國外科技人才的評估程序大致包括以下3 個方面:①事前評估。在人才評估過程中,其中日本更加注重對人才的事前評估,注重人才的個性化區(qū)分。②事中評估。通過中期評估,了解人才處理項目進程的能力。③事后評估。大多數(shù)國家如美國、德國對于人才的評估側重定性與定量等科學性的事后評估,主要評估科研人才的綜合性能力。中國的評估程序則相對比較繁雜,操作性不強,對于人才評估也是側重于事后評估,比如引進海外高端人才政策實施效果的評估。
本文主要是對美國、日本、歐盟與中國在科研人才評價的歷史沿革、評估主體、評估程序進行了相關梳理,希望能對中國科研人才第三方評價機制改革在理論和實踐上提供借鑒,激勵中國科研人才評估第三方評價機制能夠不斷創(chuàng)新與完善,建立起一套完善且適用于不同類型的科研人才評估的評價體系。
歐美等發(fā)達國家關于科研人才評估的先進經驗證明第三方機構、社會中介機構的參與使科研人才第三方評估更加真實、公正、科學,啟示中國對于科研人才的評估過程應該“簡政放權”,盡量減少管制干預,使得評估程序更具有實操性。同時為提高第三方評估機構評價結果的可信度與公正性,借鑒國外將社會各界的監(jiān)督納入到評價過程中來,同時將評估結果及時向社會公布,從而使得中國科研人才評估機制逐漸趨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