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財經素養(yǎng)教育越來越受到我國政府和高校的重視,財經素養(yǎng)教育走進課堂成為必然。與傳統(tǒng)的理財教育和財商教育不同,財經素養(yǎng)更為注重個人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其中基本的經濟學知識更是貫穿教育的始終。然而,財經素養(yǎng)教育又與微觀經濟學思維模式有著一定的差別,本文通過對比財經素養(yǎng)教育以及微觀經濟學思維中處理與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發(fā)現(xiàn)二者思維模式的異同,為財經素養(yǎng)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建議。
【關鍵詞】財經素養(yǎng) 財經素養(yǎng)教育 微觀經濟學 思維模式
一、財經素養(yǎng)的定義
(一)財經素養(yǎng)的定義
國際經合組織(簡稱OECD)是財經素養(yǎng)教育的積極倡導者和推動者,OECD對財經素養(yǎng)的定義為關于財經概念和風險的知識和理解,是應用類知識和理解的技能、積極性和信心。同時OECD認為提高財經素養(yǎng)的目的在于是個人能夠根據(jù)自身情況制定有效的金融決策,從而提高個人和社會的金融福祉。
澳大利亞證券和投資委員會(簡稱ASIC)認為財經素養(yǎng)是一種行為組合,該組合是:“個人根據(jù)實際情況運用相關的財經知識、技能、態(tài)度和行為的組合,用以改善以及提高金融福祉?!?/p>
中國財經素養(yǎng)教育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基于OECD對素養(yǎng)的解釋和定義并結合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性特質,將財經素養(yǎng)定義為個體后天形成的知識、能力、觀念和信念等內在修養(yǎng)。
雖然不同機構對財經素養(yǎng)的定義有所不同,但多認為財經素養(yǎng)是一種內在的知識、技能和行為的運用能力以及個人修養(yǎng)。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個人乃至社會的金融福祉。
(二)我國財經素養(yǎng)教育標準框架內容
2018年10月30日,中國財經素養(yǎng)教育標準框架(大學)公布。該框架是由中國財經素養(yǎng)教育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標準研制組制定??蚣懿捎昧恕拔寰S三標”的基本框架,即每個學段通用五個基本維度:收入與消費、儲蓄與投資、風險與保險、制度與環(huán)境、財富與人生,每個維度內涵三個方面的目標:認知、技能、態(tài)度。
表1中國財經素養(yǎng)教育標準框架(大學)資料來源:中國財經素養(yǎng)教育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二、微觀經濟學的定義
(一)微觀經濟學的定義
微觀經濟學以單個經濟單位(家庭、企業(yè)和單個產品市場)為考察對象,運用個量分析方法,研究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量如何決定,分析的是資源配置問題。微觀經濟學重在解決資源配置的問題。
(二)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內容
微觀經濟學的內容廣泛,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7個部分的內容。
三、財經素養(yǎng)教育與微觀經濟學異同分析
(一)共同性
1.基本假設的共同性
財經素養(yǎng)教育與微觀經濟學某些方面其實是共通的。經濟學存在兩個基本假設:一、資源的有限性與人類欲望的無限性:二、人都是理性的。微觀經濟學在這兩個假設的基礎之上展開。微觀經濟學是解決資源配置問題的學科,是解決如何將有限的資源進行最優(yōu)配置的問題。在有限資源的條件下,人都是理性的。那么什么是“理性人”?理性人的特征是認為“人都是利己的”,總是嘗試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利益。
這兩個基本假設放在財經素養(yǎng)中同樣適用。首先,財經素養(yǎng)教育旨在提高個人和社會的金融福祉,并能夠參與經濟生活。那么社會金融提高的基本是個人金融福祉的提高。而對于個人來說,收入水平和儲蓄水平就是所謂的資源有限的問題。但是人對更美好的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這就是欲望無限與資源有限的矛盾。因此,在追求個人金融福祉提高的整個過程中,理性人的特點逐漸顯現(xiàn),即總在嘗試著以最小甚至是不損失的情況下獲得最大化的利益。有點類似不勞而獲,或少勞多得。造成這種想法的原因就是因為收入和儲蓄水平的局限性。
2.內容的共同性
中國財經素養(yǎng)教育標準框架(大學)對于維度的設置與微觀經濟學的主要內容存在某些共同之處。
(1)收入與消費
收入與消費是相對應的。根據(jù)消費函數(shù)C=f(Y)=a+bY,a、b為參數(shù),可知。消費與收入呈正相關,即收入越高,消費越高。從函數(shù)中可以得知,當Y=0時,C=a,即收入為0時消費依然存在。a的大小由社會風俗、個人偏好等因素決定。消費包括自發(fā)消費與引致消費,自發(fā)消費即收入為0時產生的消費,引致消費由b決定。故一個人的財經素養(yǎng)高低可由自發(fā)消費水平和引致消費水平體現(xiàn)出來。政府收入與支出,政府收入多為稅收或者其他收入。政府收入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政府支出的多少。在促進經濟發(fā)展和提高社會福利方面上,政府支出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而如何提高政府收入,增加或者優(yōu)化政府支出,使政府經費的使用更為合理,就是對政策制定者財經素養(yǎng)的考驗。政策制定者具備高素養(yǎng),那么所制定出的政策就相對更為合理,政府經費使用也更為高效。人民從中也會獲得更多的紅利等,反之亦然。
(2)儲蓄與投資
儲蓄的定義為收入中未用于消費的部分;也可以理解為當前未用于消費的部分或者將來消費的部分。在消費水平一定的情況下,收入越高儲蓄也越高。然而,人都是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更高的收入和更高的儲蓄。在經濟大發(fā)展的今天,單純的把收入放在銀行儲蓄已經難以抵擋通貨膨脹帶來的貨幣貶值,因為存款利息相當?shù)牡?,而且是遠低于通貨膨脹。既然不是所有收入都用于消費,那么那些未用于消費的部分可以用來進行投資。投資是一種長期發(fā)揮作用的行為,可以把投資看作是對資本的另一種儲蓄形式,而且是更為高效和更為保值的儲蓄形式。因為投資產品有更多的選擇,每種投資都各有優(yōu)劣。儲蓄與投資維度基本結構中的儲蓄與信貸恰恰是考察一個人是否具有一定財經素養(yǎng)的一項。投資需要資本,若沒有足夠的資本,就只能通過貸款的方式獲得一定資本進行投資。而投資所獲利潤又恰好可以增加儲蓄,還本付息,甚至還可以用于新的投資。當然,雖說投資相當于儲蓄,但是投資也并非任意行為。投資也需要對投資品進行可行性分析,分析未來前景從而預期收益。微觀經濟學中同樣強調投資帶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以及決定投資的因素。
(3)制度與環(huán)境
微觀經濟學中對于制度的研究目的在于調整經濟、調整消費行為或投資行為等,其根本是通過制度的手段拉動經濟更好的發(fā)展。對于財經素養(yǎng)教育而言,個人金融福祉的提高與否與個人能否理解并利用相關制度有著很大關聯(lián)。同時,個人能否根據(jù)當前經濟環(huán)境做出調整或改變也是個人金融福祉能否提高的因素之一。
(4)財富與人生
財經素養(yǎng)教育的目的是改善金融福祉。財經素養(yǎng)則是一種行為組合,即綜合運用財經知識、技能等,制定出有效的決策,進而提高個人金融福祉。個人又與社會息息相關。只有個人的財富增加了,整個社會的財富才會增加。只有個人的金融福祉提高了,整個社會的金融福祉才會提高。個人與社會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社會財富的增加又會反作用于個人,進一步的增加個人財富。因此,個人財富的增加不僅僅是對個人,更是對整個社會。
微觀經濟學也同樣對個人經濟水平的提高與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闡述,同樣認為社會經濟的整體進步有賴于個人經濟水平的提高。個人經濟水平的提高促進消費與投資,而消費與投資卻又是乘數(shù)的必須條件,乘數(shù)對最終整個社會的經濟增長起到關鍵作用。
(二)矛盾處理與思維方式的不同
經濟學中將經濟活動定義為各種與選擇有關的活動。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多種多樣的矛盾與沖突,這些矛盾與沖突又恰是資源有限與人類欲望無限之間的矛盾。在處理這對矛盾的過程中,財經素養(yǎng)教育與經濟學又表現(xiàn)出不同的方法。
1.權衡與取舍
由于“理性人”的假設,在經濟活動中必然會出現(xiàn)權衡與取舍。權衡是為了選擇出損失最小的活動,其目的是利益最大。但是,權衡與取舍的標準又應該以什么來衡量呢?機會成本的概念由此引入。
權衡與取舍的標準為機會成本。把一定的經濟資源用于生產某種產品時放棄的另一種產品生產所獲得的最大收益即為機會成本。簡單理解就是機會成本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或者放棄的機會中收益最高的項目。經濟學的整個過程其實是一個選擇的過程,即如何選擇才是一個合乎理性的選擇,如何選擇才能讓自己的代價最小但利益最大。
從機會成本的定義中可以得出機會成本的幾個特點:
(1)擁有一定資源
要在擁有一定資源的前提下,機會成本才可以成立,即擁有一定資源的前提下才能夠進行權衡。不擁有資源自然就不存在權衡的問題,因為沒有資源可以被用于配置從而達到最優(yōu)。
(2)取舍意為必須放棄
權衡損失與收益,然后做出選擇決定。選擇損失最小獲得收益最大的配置。在機會成本的思維影響下,只有“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結果。因為資源的稀缺不足以支撐同時進行多項配置。
微觀經濟學倡導的便是在現(xiàn)實經濟活動中以機會成本作為權衡與取舍的標準來使得資源達到最優(yōu)配置。
2.計劃與組合
對于財經素養(yǎng)而言,處理這對矛盾時更多的是強調計劃與組合。先計劃,后組合。當然,計劃并不是毫無科學的計劃,而是運用目前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對自己的財富目標進行合理的計劃。規(guī)劃完畢后開始尋找各種各樣可能實現(xiàn)目標的組合,并付諸行動。
與機會成本的取舍不同。財經素養(yǎng)更強調計劃與組合。許多國家的財經素養(yǎng)教育框架中都將計劃與組合納入其中。2015年,OECD財經素養(yǎng)教育國際網(wǎng)絡發(fā)布了《青年財經素養(yǎng)核心能力框架》,該框架將貨幣與交易、規(guī)劃和理財、風險和回報、金融格局四個維度包含在財經素養(yǎng)核心能力中,每個維度下都包括知識、態(tài)度、技能三類目標。馬來西亞國家銀行發(fā)揮其推動馬來西亞財經素養(yǎng)教育的主導部門的作用,制定了關于國民財經素養(yǎng)的內容框架。
馬來西亞財經素養(yǎng)教育內容框架中有涉及到計劃與組合。維度三的資金管理和策劃。維度五、六的一級內容均有涉及管理,管理即為組合。馬來西亞財經素養(yǎng)教育把計劃單獨作為一個維度的內容足以說明計劃對于財經素養(yǎng)重要性。管理包含了三個維度的內容,這也足以證明組合在實現(xiàn)個人財務目標道路上的重要意義。
新加坡的全國財經素養(yǎng)教育計劃——MoneySENSE為新加坡將新加坡的財經素養(yǎng)教育分為三個層次的目標:
層次一:基礎金錢管理。它涵蓋預算制定和儲蓄技能,特別是信用的使用責任技能;層次二:財務計劃。其目標是讓新加坡國民掌握制定長期財務需求規(guī)劃的技能與知識:層次三:投資訣竅。其目標是傳授不同投資產品和投資技能的知識。
MoneySENSE在這三個層次的基礎上制定出了核心財經能力框架。
五個核心能力的其體釋文為__________
了解金錢——擁有評估選擇成本與收益的計算能力,即了解經濟條件如何影響個人。
了解自己,自己的權利與責任——了解個人情況如何影響個人財務決策,比如個人收入,年齡,擁有幾個孩子等。這對于你作為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權利和責任來說也非常重要。
管理日常金錢——學會預算,學會在個人財產中生活并使用信用工具。(主要項目,比如買房)
計劃優(yōu)先——集中財務計劃慎重地管理資源(如收入、債務、儲蓄和投資)。
選擇金融產品——了解公共金融產品的用途、特點、風險和成本(如借記卡和信用卡、貸款、保險和投資),在決定是否持有產品之前的關鍵是考慮和提出疑問。
從MoneySENSE為新加坡財經素養(yǎng)教育制定的三個層次的目標和五個財經核心能力的內容上看,計劃在其中的作用同樣尤為重要。計劃之后,則是依靠綜合的財經知識對各種金融產品進行合理的搭配與組合,最終完成財務計劃。
3.決策因素
對于微觀經濟學思維,在機會成本主導下,更多的是體現(xiàn)創(chuàng)造的結果,即有幾種可能的方法能夠將資源進行最優(yōu)配置,在通過機會成本權衡后選擇其中一種可能的方法并付諸實際,最后的結果也可能并未達到先前的預期。但是選擇的前提條件卻是擁有一定的并可以將想法變現(xiàn)的資源?;跈C會成本下的權衡與取舍,人被設想成為有計算能力的,以達到為私利而算計的目的。
對于財經素養(yǎng)思維而言,如果先天條件即是資源嚴重不足,資源無法支持機會成本選擇,那么另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便是利用其它現(xiàn)有資源與自有資源搭配,并將它們進行合理的組合。
因此,決策的主要因素是資源的豐富程度。在微觀經濟學的思維模式下,那些無法使資源達到最優(yōu)配置從而使利潤最大化的選項都是需要被舍棄的。而在財經素養(yǎng)思維下,所謂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計劃,組合,執(zhí)行,再計劃,再組合,再執(zhí)行等來實現(xiàn)。雖然最終的目的可能是一致的,但是決策的因素和實現(xiàn)的過程卻截然不同。
4.道德層面
(1)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研究經濟學通常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實證經濟學分析,另一種是規(guī)范經濟學分析。區(qū)別在于實證經濟學分析僅對經濟現(xiàn)狀、為什么如此以及發(fā)展趨勢會怎樣等問題進行分析,不對這些現(xiàn)象的好壞做評價:規(guī)范經濟學分析則需要對經濟現(xiàn)狀和變化的好與壞做出評價。微觀經濟學屬于實證分析。理性人的特性很可能會使個人為了達到利益最大的目的而采取非道德的手段或方法。因為其權衡與取舍的標準在于機會成本而不在于道德底線,即哪怕選項是有違道德的,只要機會成本小且收益最大,都會選擇這個選項。
(2)財經素養(yǎng)教育中的德育
中國財經素養(yǎng)教育標準框架(討論稿)將維度五“財富與人生”分為兩塊內容:財富與個人、財富與社會。維度五的內容就可以看出財經素養(yǎng)教育中包含了德育。
財經素養(yǎng)教育與德育存在相似之處,即兩者的立足點相同。財經素養(yǎng)教育與德育都立足于心理特征;其次,財經素養(yǎng)教育理應含有德育教育的內容。沒有德育的財經素養(yǎng)不能稱之為真正的財經素養(yǎng)。既然財經素養(yǎng)教育旨在提高個人和社會的金融福祉,其必須教會人不能只停留在對金錢本身的追求,而是應該有更高的道德和精神層面的追求。應該利用自身的財經素養(yǎng)為社會金融福祉的提高做貢獻。一個有著良好財經素養(yǎng)的人,其目標不應只是單純地追求財富或沉迷于物質以及拜金主義,而是應該為提高社會金融福祉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社會金融福祉的提高要樹立在正確的金錢觀、財富觀和價值觀之上。
四、總結
財經素養(yǎng)與微觀經濟學雖然在兩個基本假設、研究內容兩個方面存在一定的共同性,都是建立在資源稀缺與理性人的基礎之上。但在實際面臨的問題與矛盾中又表現(xiàn)出不一樣的分析和解決方法。微觀經濟學基于兩個基本假設更看重選擇,在選擇決策的分析中僅僅從得與失的角度進行考量而往往忽視道德層面的分析。
財經素養(yǎng)雖然也是基于兩個基本假設,但財經素養(yǎng)更為看重計劃與組合。在計劃之后的組合行為中又將道德作為重要的考慮因素,即教會人們對金錢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德”,而不是崇尚拜金主義和物質主義。
參考文獻:
[1]王春春.國內外財經素養(yǎng)教育政策概述[J].全球教育展望,2017(G):35 -43.
[2]高鴻業(yè).西方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1-362.
[3]華桂宏.經濟學基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1-243.
[4]辛自強,張紅川,孫玲,于泳紅,辛志勇,財經素養(yǎng)的內涵與三元結構[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8 (8):450-458.
[5]吳建金.新形勢下財經素養(yǎng)教育的德育滲透及實現(xiàn)[J],理論與觀察,2017,(138):160-162.
[6]張紅川,蘇凇,呂杰好,張梅,辛自強.基于理性決策的財經能力:概念、結構與測量[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8 (8):485 -471.
[7]莊舒涵,何善亮.財經素養(yǎng)概念的多維理解與本土構建[J].現(xiàn)代教育,2016,(8):41-47.
[8]吳建金.新形勢下財經素養(yǎng)教育的德育滲透及實現(xiàn)[J].理論與觀察,2017,(138):160-162.
作者簡介:米胤嘉,男,廣西財經學院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辦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財經素養(yǎng)教育,財經素養(yǎng)教育與精準扶貧,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