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武
追溯歷史,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其中之一上郡,就是現(xiàn)在以陜北綏德為中心的一帶地方。
秦朝大將蒙恬,受命于秦始皇圣旨,率領(lǐng)著三十萬大軍從咸陽出發(fā),浩浩蕩蕩,挺進北上,去平定北陲要塞。一路上,將士們?nèi)找辜娉?,爬山涉水,風餐露宿,終于踏上了陜北黃土高原。據(jù)史料記載,他們最初來到鐵茄坪村這一帶地方。
鐵茄坪村,位于綏德縣城東南五十里處,在地理和風水上占著優(yōu)勢。環(huán)顧四周,不少村子相互毗鄰,依山傍水,不僅前后村有五千多畝寬闊的平川大地,一眼望不到頭。還被一條晝夜奔騰、波濤洶涌,川流不息的大河——無定河環(huán)繞、穿過、滋潤著。真是山高川平水長,美景如畫,不是江南勝似江南。可見,風景這邊獨好。
大將蒙恬,就此選擇了這塊大自然造化的沃野寶地,安營扎寨。一時間內(nèi),在川道上,村莊間,搭建的帳幔林立,小路大道,大兵壓境,盛況空前。隨之操練兵馬,一場曠世之戰(zhàn)——平定北陲的戰(zhàn)事,即將拉開帷幕!
當蒙恬的大軍駐扎不久,忽有軍營探馬報信,不幾日,秦始皇的長子扶蘇也要來上郡之地,他是奉命來邊陲監(jiān)軍的。蒙恬一聽后,又驚又喜,一方面他料想皇子戎邊,其中必有蹊蹺:另一方面,不管朝況如何,可與皇子一起駐守邊陲,真乃三生有幸,此為緣分。于是他企盼著,等待著與皇子扶蘇相見。
連續(xù)幾日來,蒙將軍身披戰(zhàn)袍盔甲,戰(zhàn)刀,騎著戰(zhàn)馬在川道上行走著,徘徊著……一天天臨近,皇太子扶蘇他們就快到了,已經(jīng)離開咸陽皇宮許多天了。
那一日,就在前面不遠的地方,一路日夜兼程,風塵仆仆的一隊人馬終于閃現(xiàn)出來。蒙將軍驚喜不已地大聲喊道:“啊,來了,來了,是皇子扶蘇他們來了?。 彼麑ⅠR的韁繩一扯,馬鐙一蹬,戰(zhàn)馬四蹄飛揚,一聲長嘶,迎了上去!此時此刻,兩人下得馬來,相互問候,擁抱?;首臃鎏K到來的消息,一下子傳遍了軍營上下,倍受鼓舞。這下軍隊如虎添翼,全軍上下激情高漲,士氣大增。
數(shù)日內(nèi),在偏遠的陜北一偶,蒙恬與扶蘇相聚在帳幔里,切切交談,大有相遇恨晚之感。交談中,蒙恬方知扶蘇是因勸諫被貶。蒙恬對扶蘇深感同情,又十分佩服。事已至此,兩人互相勉勵,人生之不如意的事兒暫擱一旁,來則安之。眼下之事,就是共商守衛(wèi)北陲大事,抵御外侵!
蒙恬家世顯赫,乃將門虎子,上有祖父蒙驁,父親蒙武,號稱三代大將軍。
身在咸陽皇宮的秦始皇,一直關(guān)注著邊陲要塞的安危。特別是北方匈奴、東胡與月氏等,亡秦野心不死,虎視眈眈地盯著北疆之地,甚至大秦江山。而方士一則“亡秦者胡”的讖語,更讓秦始皇憂慮重重,放心不下。于是便命蒙恬將軍親率三十萬大軍北上,驅(qū)逐匈奴。當時的匈奴分布在山西、陜西北部到漠南地區(qū)。戰(zhàn)國時期秦國擊敗了燕國、趙國兩國,這兩國曾興建過長城以御北疆。在秦滅六國之戰(zhàn)時,列國忙于內(nèi)戰(zhàn),匈奴趁機坐大。面對北疆岌岌可危之時,蒙恬將軍親自上陣來平定騷亂,可謂臨危受命,堪當重任。
扶蘇這位憂國憂民的皇長子,滿腹惆悵,無限牽掛。一腔熱血和正義感雖然沒有改變父皇的態(tài)度,可是何以怨得其父?何以體諒其父的初衷?面對時下的邊陲也好,軍營也好,這豈不正是他鍛煉自己,養(yǎng)精蓄銳,方能成就一番事業(yè)的大好時機嗎?只有想得開才能志存高遠:看得開才能海闊天高。
傳說扶蘇得名,是他降生后,因其母姓鄭,鄭國人,喜歡吟唱當?shù)亓餍械那楦琛渡接蟹鎏K》,父親秦始皇便將之子取名“扶蘇”,“扶蘇”是古人對樹木枝葉茂盛的形容。父以此命名,顯見對其子寄予著厚望。年輕的扶蘇機智聰穎,風度翩翩,是一位難得的才子??上喾吹囊幻?,他又生具一副悲天憫人的慈悲心腸。
對于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扶蘇多次勸誡??墒歉赣H偏執(zhí)地認為兒子扶蘇年輕幼稚,性格軟弱,缺少磨煉,讓他心里愛怨交加,便忍愛下旨,使其北監(jiān)蒙恬于上郡。
既來之,則安之。
蒙恬和扶蘇商定,長期安營扎寨,修建郡城,修筑軍事堡壘。他們首先要選擇一處理想之地修建郡城。連日來,帶著跟隨扶蘇而來負責修建郡城的一名城隍,馬不停蹄地奔波于鐵茄坪村周圍的地方,觀察地形,熟悉環(huán)境。
起初,他們把郡城地址選在了附近海則灣村的南陽寺。這里山高水繞,居高臨下,向陽面水,地里位置及佳。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由于水土不服,加之過度疲勞的城隍一病不起,竟然去世。城隍是軍隊里的建筑人才,為了紀念他,在鐵茄坪村的一塊空地上修建了祠堂,就是現(xiàn)在的城隍廟。也因此,修建郡城一事暫且擱置下來。
扶蘇來到上郡以后,看到蒙恬訓練兵馬,震天動地,也深受感染,喜歡上了操練兵馬。他和兵士們學騎馬,練射箭,耍刀戈,如此的摸爬滾打,磨煉的脫胎換骨,令將士們十分敬佩。
就在相距不遠的黨岔一帶地方,北方的匈奴虎視眈眈,時常到現(xiàn)在的綏德城周圍地方騷亂,欺凌百姓,搜刮民財。蒙恬、扶蘇便帶著兵馬去驅(qū)逐。面對突如其來的秦軍大兵,匈奴頭領(lǐng)頭曼單于自知不是對手,慌忙率眾北遁。
后來蒙恬,扶蘇到了綏德城,看到此地群山環(huán)繞,地域遼闊。也許想到了城隍死去,那是否是一個不祥的預(yù)兆?是不是該重新選擇郡城地址?所以,他們最終選中了綏德城的疏屬山。綏德城,也就變成了北陲上郡的中央之地。
幾年來的艱苦鍛煉,塞外征戰(zhàn),讓扶蘇卓爾不群,他身先士卒、和蒙恬大將軍一道勇猛善戰(zhàn),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他敏銳的洞察力與出色的指揮才能,讓眾多的邊防將領(lǐng)自嘆弗如。他愛民如子、謙遜待人的高尚品行,更是深得廣大百姓的愛戴。
公元210年,秦始皇死在巡視天下的途中。臨死前,秦始皇想到了他的長子扶蘇。經(jīng)他口述,讓趙高筆錄,給扶蘇發(fā)信,叫扶蘇立即返回咸陽來主持后事。其實,就是讓扶蘇接管政權(quán)。可是,趙高發(fā)難,胡亥響應(yīng),李斯變心,炮制了一份假文,以秦始皇的口氣,責備他圖謀不軌,,賜其與將軍蒙恬自盡。
目睹詔書,扶蘇猶如晴天霹靂,悲憤交加,蒙恬勸之無效,受忠孝影響的他,不得不遵皇命,毅然用刀刃架在脖頸上自刎。悲天蹌地,不到三十歲的生命,揚手一拋,釀成了千古悲??!肯為扶蘇造反的蒙恬,卻不肯為自己造反,扶蘇死后他也了卻一生。嗚呼哀哉,古代的仁人志士,精神境界是及其純潔的。扶蘇的忠義仁愛等于死,蒙恬的忠義智勇也是等于死。
蒙恬含恨而死后,部下將士無不悲憤痛切,將其遺體葬于綏德城西大理河畔,他們用戰(zhàn)袍兜土成墓,狀似山丘。對于這位戰(zhàn)功卓著的大將。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蒙氏秦將,內(nèi)史忠賢。長城首筑,萬里安邊。”清人閻秉庚則題詩曰:“春草離離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千枝筆,難寫孤臣一片心?!?/p>
而當初扶蘇被流放到上郡之時,秦始皇可能想不到是他親手扼殺了未來的大秦帝國!唐代胡曾在《詠史詩、殺子谷》中悲憤寫到:“舉國賢良盡淚垂,扶蘇屈死樹邊時。至今谷口泉嗚咽,猶似秦人恨李斯。”剛毅勇武,為人仁義的蒙恬,一生雖然短暫,但他卻把偉大的人格留在了上郡,把人生的悲歌留在了蒼茫的陜北黃土高原!令人悲嘆,猶如秦時的一輪明月始終懸于上郡的之上,光輝皎潔,讓后人永遠緬懷!
——選自中國西部散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