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構功能理論把社會看成是具有一定結構或組織化形式的系統,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以有序的方式相互聯系和作用實現社會整體的變遷和發(fā)展。該文運用結構功能理論角度對“兩美”城市建設進行分析,把“兩美”城市建設看成一個結構完整的整體,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五位子系統組成,這五位子系統相互關聯并彼此發(fā)揮功能,共同推動“兩美”城市建設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兩美”城市;結構功能理論;全面小康
作者簡介:蘇坤(1987--)女,浙江旅游職業(yè)學院講師。
“兩美”城市建設中的“兩美”是指“建設美麗城市,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我國多數地方政府將“兩美”城市建設作為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舉措,旨在實現當地從“綠色城市”、“生態(tài)城市”到“美麗城市”的轉變,實現從“兩創(chuàng)”、“兩富”到“兩美”的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刺階段,本文嘗試從結構功能主義的理論視角對“兩美”城市建設進行探討和分析,探索“兩美”城市建設的內在邏輯和實現路徑。
一、結構功能主義理論與“兩美”城市的系統結構
結構功能主義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帕森斯提出了社會系統理論。他認為,任何社會現象都可以被看作一個系統,系統內部有許多子系統,各子系統以有機的方式相互關聯和作用實現社會整體的變遷和發(fā)展。在社會系統理論中,經濟系統、政治系統、社會共同體系統和價值規(guī)范系統是其四個子系統,這四個子系統分別執(zhí)行不同功能,通過保持最低限度的一致性維持著社會均衡,并控制體系內部結構與過程的運行。[1]美國社會學家默頓進一步提出了“正功能”、“負功能”以及“功能選擇”等概念。所謂正功能,就是有助于系統或群體整合與內聚的積極功能;負功能就是對系統或群體具有拆解與銷蝕作用的消極功能。默頓認為,在進行功能分析和選擇時,要根據功能的正負后果來判別所分析的對象系統的性質與界限,因為對某個系統具有某種正功能并不能夠肯定對其他系統具有同樣的功能。默頓十分重視制度或結構對行動者行為的影響,特別強調社會文化體系對個人和群體所到來的影響。他認為,社會價值觀決定著社會追求的目標,社會規(guī)范規(guī)定著為達到目標所可以采用的手段,一旦文化結構與目標同社會結構或制度化手段之間產生脫節(jié),就有可能出現社會失范等后果。[2]
結構功能主義理論最基本的一個觀點就是把事物看成一個整體,注重“結構”和“功能”的分析和考察,把結構和功能看成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從整體角度考量事物的內部組成及其相互關聯,并強調各構成要素所持功能對達成某一目標的重要性。這一理論對“兩美”城市建設的意義在于,通過分析“兩美”城市建設的系統構成以及各子系統功能的發(fā)揮,對更好的推進“兩美”城市建設具有積極的啟示作用。
美麗城市是美麗中國的有機組成部分,既體現為生產集約高效、生活宜居適度、生態(tài)山清水秀,也體系為百姓生活富足、人文精神彰顯、社會和諧穩(wěn)定。從結構功能主義理論角度,我們把“兩美”城市建設看做一個整體,并認為這一整體主要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五位子系統構成,這五位子系統以一定的方式相互關聯并彼此發(fā)揮自身功能,對“兩美”城市建設目標的實現發(fā)揮作用。這一系統結構主要源于黨中央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思想,引申到“兩美”城市建設,“五位”即以上所述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這五大子系統,“一體”即“兩美”城市建設這一整體。這“五位”子系統因職能分工不同而在整體中處于不同結構方位。其中,經濟建設是基礎,政治建設是保障,文化建設是先導,社會建設是歸宿,生態(tài)文明建設是前提。五位子系統彼此之間不停的進行著互動,實現結構和功能的互補。
二、結構功能理論視閾下的“兩美”城市建設思考
保持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動態(tài)適應。帕森斯認為,系統只有保持與外界環(huán)境的交互聯系并不斷調節(jié)自身狀態(tài)才能生存下去,并通過從外部環(huán)境中獲取所需資源得到發(fā)展。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使“兩美”城市的建設具備堅實的基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治理方面,我國多數城市經歷了從“綠色城市”、“生態(tài)城市”到“美麗城市”建設歷程的跨越,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極大改善;經濟建設方面,大多地方政府不再固守“唯GDP論英雄”的傳統觀念,而是以科技創(chuàng)新引領轉型升級,促進經濟健康發(fā)展。但我們也要清楚的認識到,在“兩美”城市建設過程中,經濟社會發(fā)展仍然面臨許多問題,比如部分地區(qū)地少人多資源占有量不夠豐富、結構性問題和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等?!皟擅馈背鞘薪ㄔO必須與城市的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基礎相適應,同時也要認識到,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兩美”城市建設的逐步推進,“兩美”城市建設面臨的內外部條件也會發(fā)展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在這一變化過程中能夠及時對其的整體和內部結構進行調整,保持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動態(tài)適應。
正視各子系統正負功能的雙重后果。默頓從辯證思維和經驗立場出發(fā)對“功能”作了新的詮釋,他認為“功能”是一個中性概念,是指“可以觀察到的客觀后果”,這種后果按照其對社會所帶來的影響可以分為“正功能”和“負功能”。[3]通過這一觀點我們可以了解到,構成“兩美”城市建設這一整體的五位子系統在各自發(fā)揮其積極功能的同時,也可能會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如在經濟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造成自然資源消耗、貧富差距分化等問題。用辯證的思維正視這些正、負功能帶來的雙重后果將幫助我們在“兩美”城市建設過程中擁有超前的眼光和多維的視角。一方面,在運用積極功能為“兩美”城市建設預設目標的實現發(fā)揮作用的同時預測到可能產生的消極影響,并早一步在不良影響產生之前采取行動加以預防,使消極影響最小化甚至得到避免。另一方面,在面對一些不可避免的負面功能之時,也能讓我們用更加從容的心態(tài)加以對待。
實現內部功能選擇的最優(yōu)配置。為了追求“兩美”城市建設這一社會活動目標的最大實現,我們應思考如何在這一整體內部的功能選擇上實現最優(yōu)配置,促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fā)揮。而為了實現功能的最優(yōu)選擇和配置,就需要進行功能分析,即對事物內部各個部分、方面和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以及對事物整體的作用和影響進行分析。因此,在分析“兩美”城市建設的五位子系統時,我們不僅要考慮到各子系統自身所承載的正負功能和彼此之間的相互關系,還應了解這五位子系統各自的性質和邊界,因為整體內部各子系統之間的發(fā)展速度和水平往往不一致,如果隨意打破原有邊界關系的平衡將會造成子系統之間關系的緊張和紊亂,從而增加社會整合的困難。[4]一個系統的運行狀態(tài)是否穩(wěn)定,不僅取決于它是否具備一般功能的子系統,還取決于這些子系統是否存在跨越邊界的對流式的信息交換關系。因此,只有當“兩美”城市建設這一整體內部的各子系統之間形成良性的信息交換機制并實現結構和功能的互補,“兩美”城市建設目標才能獲得最大實現。
維持整體系統的均衡狀態(tài)。為了讓“兩美”城市建設這一整體處于均衡狀態(tài),各子系統必須在內部結構中保持自身穩(wěn)定,在履行自身職能的同時不去侵害其它子系統功能的發(fā)揮。這啟示我們在“兩美”城市建設過程中對各個子系統的調控要有一個“度”,這個“度”即為規(guī)則、秩序。如在經濟建設過程中,追求經濟總量增長的同時不去損害生態(tài)系統的平衡;在社會建設的過程中,提升社會服務質量和社會福利水平的同時不過度增加經濟的負擔;在政治建設的過程中,制定工作路線和工作方針的同時不違背社會的一般價值規(guī)范。結構功能主義理論尤為強調整體的良性穩(wěn)定對目標實現的重要性,并把它視為社會的一種常態(tài),相信一切的沖突和破壞經過系統的調節(jié)和整合都能夠重新趨于平衡,這也鼓勵我們在建設“兩美”城市這項宏大、長期的工程時要堅定信心,因為按照結構功能主義理論的觀點,只要我們按著正確的路線方法堅持努力下去,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參考文獻
[1]劉文祥,李長源.和諧社會的理論借鑒:結構功能理論和沖突理論[J].湖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1)
[2]劉潤忠.試論結構功能主義及其社會理論[J].天津社會科學,2005(05)
[3]彭文靜.結構功能理論視角下的中小學補習教育[A].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09)
[4]曲貴卿,張海濤.帕森斯與默頓的結構功能主義比較分析[A].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8.2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