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成文
一次,與朋友交談,談起了生活中的“內(nèi)疚與悔恨”,朋友向我吐露了這樣的一件事情。三十多年前的一天,朋友乘火車去沈陽參加一個學(xué)術(shù)研討會?;疖囓噹?,朋友的座位臨近車門,與朋友斜對面的四個年輕人正在打撲克。他們玩得很高興,很投入,個個興致盎然。這時,從另一節(jié)車廂走進來一個高個子中年男人。只見他用眼睛掃視了一下附近的乘客,然后前胸趴在玩撲克年輕人座椅的靠背上,假裝看玩撲克,卻把手悄悄地伸進了年輕人掛在衣帽鉤上的衣服兜里……朋友看得真切,第一反應(yīng)就是“賊”“扒竊”。朋友立時緊張起來,正要起身上前制止,就見那賊轉(zhuǎn)過頭來,睜大眼睛,惡狠狠地瞪著朋友。朋友本能地反映是,自己身單力薄,絕不是賊的對手,他有兇器傷害我怎么辦?沒人幫我怎么辦?……朋友猶豫了。這時,火車停在了溝幫子車站,賊揚長而去。朋友說,每想起這件事,總是感到內(nèi)疚和自責(zé),因此也從未向任何人講過。
人們常說“三思而后行”,這句話出自《論語·公冶長》,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魯國有一個大夫叫季孫行父,死后被謚為“文”,人稱之為“季文子”。此人非常謹(jǐn)慎,做事總是三思而后行。因此,人們都很佩服他,敬重他。子聞之,曰:“再,斯可矣。”意思是,孔子聽說了這件事,卻說,“考慮兩次就夠了”。如今很少有人認真讀古典,以訛傳訛的東西不可謂少。比如“三思而行”這個成語,很多人都認為是孔子說的,是孔子提倡的,其實,恰恰相反,非但不是孔子提倡的,而是孔子反對的。
一般而言,遇事三思而后行,會減少失誤??蔀槭裁纯鬃勇犝f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這種做法呢?有人說:“文子生平蓋禍福利害之計太明,故其美惡兩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過為謹(jǐn)慎;然其流弊將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官懋庸:《論語稽》)當(dāng)時的季文子極其世故,精于算計,顧慮太多,所以就會發(fā)生各種弊病。從這個角度看,孔子的話不無道理。一個人,如果想得太多便退縮,長此以往,便委瑣,不足觀。
“當(dāng)斷不斷,反受其亂”。秦朝被推翻后,項羽在鴻門(今陜西臨潼附近)設(shè)宴招待劉邦。在宴會上,項羽的謀士——亞父范增幾次示意項羽擊殺劉邦,但項羽思前想后,左右為難,猶豫不決,而不予理會。于是,范增便讓項莊以舞劍助興為名,想借機刺殺劉邦。劉邦的謀臣張良看到形勢緊迫,就出外召樊噲說:“現(xiàn)在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常在沛公?!庇谑欠畤垘Τ侄苓M入宴會廳,指斥項羽不守信義,項羽被樊噲的氣勢所折服,劉邦借機脫離險境。我們不妨設(shè)想一下,如果鴻門宴上,項羽當(dāng)機立斷,果斷出手,結(jié)束了劉邦的性命,那么歷史就將重寫,也不可能有“霸王別姬”的悲壯、慘烈了。
筆者并不贊成做事不加思考,匆忙魯莽,不計后果。但不能瞻前顧后,畏手畏腳,猶豫不決,否則就可能貽誤戰(zhàn)機。常聽棋手對弈后發(fā)出的一聲嘆息:手軟了,猶豫了,貽誤戰(zhàn)機! 一場八一隊主場對陣新疆隊的男籃比賽,八一隊再次失利。比賽第二節(jié)中段,王治郅對隊員張某在場上選擇投籃還是突破因猶豫造成多次失誤非常不滿,大聲斥責(zé)道:“你,要么就運完上籃,要么就投籃,你別給我拜佛(假裝投籃騙過防守人),一拜佛就完蛋!”古往今來,沙場血戰(zhàn),最忌諱的是猶豫不決,難下決心,戰(zhàn)機一再錯過,最終敗走他鄉(xiāng),甚者馬革裹尸。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不需要“三思而后行”。王陽明說“知行合一”,知道一定要落在行動上才算知道,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才能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認識,才能漸漸地把事情做對。就像鐵匠打鐵一樣,邊打邊修正,打著打著,一件精美的器物就出來了。
錢穆先生注釋《論語》,于此處注曰:“事有貴于剛決,多思轉(zhuǎn)多私?!保ㄗ鍪沦F在果斷堅決,想得太多就轉(zhuǎn)成為自己打算了)“多思轉(zhuǎn)多私”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很多謹(jǐn)慎多疑、精于算計之人的道德底色!
陳明貴/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