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賴安.拉吉羅 宋陽等
在最理想的情況下,討論能夠增進理解,促進問題的解決和決策。在最糟糕的情況下,討論讓人惱火,制造敵意,使得重大議題懸而未決。不幸的是,作為當代文化中最顯著的兩大討論模式,廣播和電視往往產(chǎn)生后一種效果。
許多節(jié)目主持人要求嘉賓用“是”或“否”來回答復雜的問題。
如果嘉賓按要求作答,主持人會批評他們過于簡單化;如果嘉賓想給出折中的回答,主持人又會大聲指責“您沒有回答問題”,然后自己作答。嘉賓如果贊同主持人的觀點,就會受到熱情對待;如果不贊同,就會被認為是無知或虛偽。兩個嘉賓在進行辯論時,往往會輪流打斷對方,被打斷的人會大喊“讓我說完”;雙方都沒有向對方學習的意愿。通常,隨著節(jié)目接近尾聲,主持人會感謝嘉賓們的“激烈辯論”,并向觀眾承諾下期節(jié)目會有更多類似的內容。
下面是一些簡單的指導原則,能確保你在課堂、工作或家中參與的討論,比你在電視上看到的那些更文明、更有意義、更有成果。遵守這些原則,你將為身邊的人樹立好的榜樣。
盡量提前準備
不是每場討論都允許提前準備,但很多討論確實可以做到。對于商務會議或委員會會議,組織者一般會提前幾天下發(fā)議程。在大學課程里,作業(yè)安排表會明確給出課堂討論的主題和時間安排。你可以利用這些提前獲知的信息作準備。先回顧已經(jīng)掌握的相關知識和信息,然后確定怎樣擴充你的知識并付諸行動。(只要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有針對性地搜索15~20分鐘,你就能收集到幾乎任何主題的大量信息。)最后,試著預測討論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不同觀點,思考每種觀點的相對優(yōu)勢。在這時,你的結論應該是試探性的,這樣你才能抱著開放的心態(tài)傾聽其他人陳述的事實和觀點。
設定合理預期
當別人堅持己見,不肯接受你的觀點時,你是否曾感到過失望?當別人反對你,或者要求你拿出論據(jù)時,你是否曾感到過氣惱?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可能對別人期待過高。人們不會輕易改變想法,尤其是有些想法已經(jīng)根深蒂固。人們在遇到不同的觀點時,自然而然想要看到論據(jù)。所以,你要預期你的想法會遭到質疑,并且要愉快、優(yōu)雅地作出回應。
避免自我中心和個人好惡
要想有成果,討論需要一個互相尊重和文明的氛圍。自我中心會導致不尊重他人的態(tài)度,尤其是覺得“我比別人更重要”“我的想法比其他任何人的都好”或“我可以不講規(guī)則”。個人好惡,比如不喜歡另一位參與者,或者過分熱衷于某個觀點,也可能導致人身攻擊和不愿聽取他人的意見。
適度發(fā)言
如果你是個健談的人,那你在討論中可能會比其他人說的更多。
相反,如果你為人沉默寡言,那你可能就很少說話。是哪種人都沒問題,但如果大家都各抒己見,那么討論可能就會更有成果。要做到這一點,健談者需要克制一點,寡言者則需要承擔起分享觀點的責任。
避免讓人分心的說話習慣
這類習慣包括:一句話沒說完突然開始說另一句;口齒不清:每個短語或從句之間都有聽得見的停頓詞(如“嗯”“啊”)或者毫無意義的表達(如“好比”“你知道”“我說”)。這些討厭的習慣會分散聽眾的注意力。要想克服這些習慣,請注意聽你自己說話。更好的辦法是,把你跟朋友或家人的對話錄下來(事先征得他們的同意),然后放錄音并留意你自己的講話。無論什么時候參與討論,你都要力求說話清晰、直接、言簡意賅。
積極傾聽
在討論中,如果參與者不愿意互相傾聽,那么討論無異于輪流地自說自話,每個人按照順序發(fā)言,但其他人充耳不聞。有的時候,這很可能是無意識的,因為一個人的語速再快,也快不過大腦的處理速度。你的大腦可能厭倦了等待,就像松開了狗繩的狗一樣,你的思緒開始游蕩。這時,你不會留意說話人在講什么,相反你可能在琢磨說話人的衣著和發(fā)型,或者看看窗外有什么熱鬧。即便你很努力地去聽,也很容易走神。如果說話人的言語觸發(fā)了某段無關的記憶,你的思緒很可能就會悄悄地溜到那時那地。如果說話人的觀點你不認同,你可能會開始考慮怎么回應。要想保持注意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警惕并抗拒任何讓人走神的東西。盡量走進說話人的思路,理解他說的每句話并把上下文聯(lián)系起來。每當你意識到自己在走神,你都要趕快把思緒拽回來。
作出負責任的判斷
人的想法有的深刻,有的荒謬,有的有益,有的有害,有的高尚,有的卑劣。所以,對想法作出判斷沒什么不妥。但為公平起見,你的判斷應該基于對可取之處和不足之處的仔細考量,而不是基于最初印象或者個人情感。人最容易拒絕公平地聽取陌生或者異己的觀點,因此遇到這種情況時,你應該格外謹慎。
克制住叫嚷和打斷別人的沖動
你肯定知道叫嚷和打斷別人是粗魯無禮的行為,但你有沒有意識到,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樣的行為也是缺乏自信的表現(xiàn)?這是事實。如果你確信自己的觀點成立,你就不需要提高嗓門或者讓別人閉嘴。即便碰到這樣做的人,你也不必以牙還牙,這才是展示自信和品行的最佳方式。就算不認同對方的觀點,也要心平氣和地說話,你要把這作為一條準則。
(摘自機械工業(yè)出版社《思考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