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金娣 張濤 吳霞霞
肺癌是起源于肺部腺體或支氣管黏膜的惡性腫瘤,發(fā)生率及惡性程度高,居全球癌癥死亡率首位。放療是中晚期肺癌治療主要方法之一,可有效殺滅癌細胞,控制病情進展,延長患者生存期[1]。但肺癌癥狀及放療本身均會對患者身心造成不良影響,導致疲乏、精神不振、睡眠異常等癌因性疲乏癥狀[2]。同時,患者在發(fā)病后多對疾病及治療措施抱有擔憂、焦躁、懷疑等負面情緒,進一步加重癌因性疲乏程度,不利于患者預后,需加以干預。研究發(fā)現(xiàn),肌肉放松訓練及心理放松訓練在改善患者身心狀態(tài),消除負面情緒中效果顯著[3-4]?;诖?,本研究在肺癌放療患者中采取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聯(lián)合正念減壓療法,旨在探討其具體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期間本院收治的肺癌放療患者82例。(1)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中肺癌診斷標準[5];②均接受放療治療;③預計生存期>3~6個月;④具有自主溝通能力。(2)排除標準:①發(fā)生遠期轉(zhuǎn)移,病情惡化;②服用鎮(zhèn)靜藥物;③具有精神病或精神病史;④伴有其他臟腑功能不全。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1例?;颊呔押炇鹬橥鈺?,本研究獲得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放療護理、并發(fā)癥預防護理、皮膚護理、心理干預、健康教育等。(2)研究組在此基礎上采取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聯(lián)合正念減壓療法:①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選擇安靜、舒適環(huán)境,調(diào)控溫度25 ℃,濕度45%~60%,指導患者行仰臥位,全身自然放松,之后引導患者從手部、上肢、肩部、頭頸、胸腹、臀、下肢等處,依次進行肌肉舒展,配合深呼吸,呼氣時緊張肌肉,維持5~10 s后慢慢呼氣,并逐漸放松肌肉,每處肌肉重復緊張放松3次,每天進行3個循環(huán),分為早中晚3個時間段進行。②正念減壓療法。第1周,向患者發(fā)放正念減壓療法相關資料,詳細相關概念、作用及具體操作方法;指導患者進行呼吸正念及肌肉放松訓練應用于日常生活活動中,并記錄自身訓練情況及遇到問題。第2周,分析患者反饋問題,找出原因,并進一步引導患者進行坐禪練習、正念冥想、正念步行等,每項訓練10~15 min,1次/d。第3周,指導患者復習坐禪、正念呼吸、正念冥想等內(nèi)容,之后講解身體掃描方法,指導患者從頭至腳的順序?qū)⒆⒁饬σ来无D(zhuǎn)移至各個部位,最后轉(zhuǎn)移注意力至呼吸感受上,以正向面對自身情況。第4周,組織病友活動,鼓勵患者互相交流訓練情況及遇到問題,總結(jié)對自我、疾病等認知改變及態(tài)度變化,護理人員隨旁指導,及時給予糾正。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分別于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應用相關量表評估患者負面情緒、正念水平、癌因性疲乏及睡眠質(zhì)量,量表由護理人員一對一指導填寫,核對無漏填后錄入系統(tǒng)分析。(1)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每個量表均20個項目,運用4級評分法計分(1~4分),得到各項總分后乘1.25,得到最終評分,評分越低則負性情緒程度越輕[6-7]。(2)應用正念注意知覺量表(MAAS),共計15個題目,包括情緒、心理、認知、生理、行為等方面,每題均分為6個頻率程度,分別用1~6分計分,評分高則代表正念水平高[8]。(3)采用Piper疲乏修訂量表(PFS),共計22個條目,包括情緒、思維、認知、興趣愛好、生理功能、社交活動、工作或?qū)W習活動等方面,采用10制量化評分,算平均分,評分低則疲乏程度輕[9]。(4)應用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量表(PSQI),共計18個條目,包括從睡眠質(zhì)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及日間活動障礙等7個項目,采用4級評分法(0~3分)計分,評分低則表示睡眠質(zhì)量好[1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研究組女11例,男30例;年齡41~68歲,平均(53.39±6.05)歲;小細胞肺癌10例,腺癌15例,鱗狀細胞癌16例。對照組女10例,男31例;年齡40~68歲,平均(53.34±6.09)歲;小細胞肺癌9例,腺癌14例,鱗狀細胞癌1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干預前后負面情緒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SAS、S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干預前后MAAS評分、PFS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MAAS、PF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MAAS評分高于對照組,PF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負面情緒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負面情緒評分比較[分,(±s)]
*與干預前比較,P<0.05。
表2 兩組干預前后MAAS評分、PF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MAAS評分、PFS評分比較[分,(±s)]
*與干預前比較,P<0.05。
2.4 兩組干預前后PSQI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PSQI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PSQI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PSQI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干預前后PSQI評分比較[分,(±s)]
*與干預前比較,P<0.05。
癌因性疲乏是因癌癥引起的一種主觀、持續(xù)的疲乏感,是影響癌癥患者預后的重要原因[11]。研究發(fā)現(xiàn),癌因性疲乏與癌癥癥狀、治療等相關,多數(shù)患者在肺癌放療開始時伴有癌因性疲乏,且隨著放療療程增加,其發(fā)生程度明顯加重[12-13]。同時,癌因性疲乏也受患者心理、情緒的影響,若患者伴有負面情緒則會加重癌因性疲乏,而癌因性疲乏又會加重負面情緒,形成惡性循環(huán)[14-15]。
常規(guī)肺癌放療護理多是根據(jù)患者病情及放療采取全面性、標準化護理干預,在保障治療效果,減輕疾病及放療本身對患者的負面影響中具有一定效果。但常規(guī)護理缺乏針對性,對患者心理、情緒等方面關注度相對較低,難以有效改善患者負面情緒及正念水平。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MAA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SAS、SDS、PF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聯(lián)合正念減壓療法在肺癌放療患者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情緒與軀體相互影響,有意識控制肌肉活動可間接放松情緒,達到緩解負面情緒作用[16-17]。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通過持續(xù)性、規(guī)律性全身肌肉緊張-放松訓練,幫助患者自主控制肌肉緊張程度,有利于穩(wěn)定心情,減輕緊張、焦慮、擔憂等負面情緒。肌肉訓練還可改善全身肌肉代謝活動,進而正向影響生理功能,改善正念水平,減輕癌因性疲乏程度與對患者睡眠質(zhì)量的影響[18]。正念減壓療法是一種壓力緩解訓練,主要引導患者發(fā)現(xiàn)自我內(nèi)在力量,建立、提高正念水平,幫助患者客觀、有目的地認識疾病及自身情況,正向、積極面對疾病與治療,進而緩解負面情緒[19-20]。同時,正念減壓療法在進行時將注意力集中至呼吸、冥想、自我掃描等方面,不僅可緩解疾病、放療導致的不適感及壓力,還利于穩(wěn)定患者情緒,促進全身放松,減輕疲乏感,利于患者入睡。
綜上所述,在肺癌放療患者中采取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聯(lián)合正念減壓療法效果顯著,能夠提高患者正念水平,緩解負面情緒,改善癌因性疲乏與睡眠質(zhì)量,有利于患者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