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芳 宋志平 劉志毅 馮娜敏 趙偉紅 鄧偉武 張蔚 游學學
胃癌是消化內科常見惡性腫瘤,臨床常采用根治手術治療,但術后復發(fā)、轉移已成為影響患者療效、長期存活的關鍵問題。研究發(fā)現,胃癌進展、復發(fā)及預后與機體免疫功能明顯相關,若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受到抑制時則會導致預后不良[1-2]。另外手術創(chuàng)傷、麻醉、疼痛等圍術期諸多因素均會對機體免疫造成影響,從而促進腫瘤復發(fā)及轉移,影響患者生存率[3-4]。因此圍術期有效鎮(zhèn)痛、調節(jié)免疫功能,對于改善胃癌根治術患者遠期預后具有重要價值[5-6]。本研究以60例擬行擇期胃癌根治術患者為例分組對比,主要探討術中實施經皮穴位電刺激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擬行擇期胃癌根治術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經影像學確診,符合日本《胃癌治療指南》(第3版)解讀中關于胃癌的診斷標準[7];(2)ASAⅠ~Ⅲ級;(3)年齡40~65歲;(4)臨床資料完整,便于追蹤隨訪。排除標準:(1)局部皮膚及軟組織感染、凝血功能障礙、免疫性疾?。唬?)有明顯臟器轉移者;(3)合并精神疾??;(4)伴有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肝腎功能疾病、脾臟疾病、脾切除者;(5)不同意參與或主動退出研究者。將60例患者根據抽簽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30例。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文號:20180523)。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韓氏穴位神經刺激儀治療,對照組以常規(guī)法操作,試驗組實施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試驗組具體方法如下,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經穴部位》(GBl2346-90)定位,選穴: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內關,取雙側電極,調為疏密波型,頻率2~100 Hz,電流強度以患者可忍受為度,誘導前30 min開始行經皮穴位刺激,術中麻醉維持用持續(xù)電流刺激,配合靜脈復合全身麻醉。對照組連接儀器后,放置于病灶位置進行電刺激,其余同試驗組。麻醉誘導方案具體如下,靜脈注射利多卡因(生產廠家:湖北天圣藥業(yè)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2 021839;規(guī)格:5 mL∶0.1 g×5支)0.5 mg/kg+丙泊酚乳狀注射液(生產廠家:西安力邦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10368,規(guī)格:10 mL∶100 mg)1.5 mg/kg+舒芬太尼(生產廠家:宜昌人福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4172,規(guī)格:1 mL∶50 μg)0.5 μg/kg+注射用苯磺酸順阿曲庫銨[生產廠家:上海東英(江蘇)藥業(yè)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0927,規(guī)格:5 mg]0.2 mg/kg。氣管插管后佩戴麻醉機控制呼吸,頻率12次/min,潮氣量8~10 mL/kg,I∶E=1∶2,術中將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控制在35~45 mm Hg,BIS在40~60。麻醉維持方案如下,靶控輸丙泊酚乳狀注射液3~4 μg/mL,靜脈泵注瑞芬太尼(生產廠家:宜昌人福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30197,規(guī) 格:1 mg)0.2 μg/(kg·min),間斷推注注射用苯磺酸順阿曲庫銨。手術結束0.5 h給予昂丹司瓊(生產廠家:齊魯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70064,規(guī)格:4 mL∶8 mg)5 mg+氟比洛酚酯(生產廠家:北京泰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1508,規(guī)格:5 mL∶50 mg)1 mg/kg用于銜接鎮(zhèn)痛。同時給予舒芬太尼+氟比洛酚酯+昂丹司瓊術后靜脈自控鎮(zhèn)痛。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統計兩組患者全身麻醉藥丙泊酚用量;術中靜脈鎮(zhèn)痛藥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用量;術后鎮(zhèn)痛泵按壓次數及額外追加鎮(zhèn)痛藥情況。(2)記錄兩組蘇醒時間、拔管時間、蘇醒期躁動情況。(3)于術后1 h(在麻醉恢復室PACU)(t0)、24 h(t1)、48 h(t2)記錄兩組疼痛情況,以視覺模擬法(VAS)評價,總分1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疼痛程度越嚴重。記錄兩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時間、首次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4)于治療前、術后24、48 h采集頸內靜脈血2 mL入抗凝管,采用流式細胞技術測定頸內靜脈血中NK細胞及Treg細胞水平。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40~64歲,平均(52.1±2.3)歲。試驗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41~65歲,平均(52.5±2.5)歲。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丙泊酚、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用量及鎮(zhèn)痛情況比較 試驗組丙泊酚、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用量均少于對照組,鎮(zhèn)痛泵按壓次數、額外追加鎮(zhèn)痛藥次數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丙泊酚、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用量及鎮(zhèn)痛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丙泊酚、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用量及鎮(zhèn)痛情況比較(±s)
2.3 兩組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及蘇醒期躁動發(fā)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蘇醒期躁動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及蘇醒期躁動發(fā)生情況比較
2.4 兩組術后康復質量比較 t0時,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1、t2時,上述評分均明顯下降。t1、t2時,試驗組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下床活動時間、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5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細胞計數比較 治療前,兩組NK細胞、Treg細胞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48 h,兩組上述指標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術后24、48 h,試驗組NK細胞水平均高于對照組,Treg細胞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兩組術后康復質量比較(±s)
表3 兩組術后康復質量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細胞計數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細胞計數比較[%,(±s)]
國外一項研究表明,胃癌根治術后腫瘤細胞轉移與手術創(chuàng)傷應激、疼痛明顯相關[8]。其中手術創(chuàng)傷引發(fā)的強烈應激反應,會影響機體內在環(huán)境的穩(wěn)定性,而產生的疼痛感會抑制機體免疫功能,促進殘余癌癥細胞的生長,故術中輔助科學有效的鎮(zhèn)痛措施尤為重要[9-10]。經皮穴位電刺激是一種新型針灸治療方法,充分結合了中醫(yī)針灸穴位療法與經皮神經電刺激的獨特優(yōu)勢,經實踐證實其鎮(zhèn)痛效應類似于電針,通過交替疏密波間斷刺激穴位影響外周、中樞神經產生鎮(zhèn)痛效果,具有“易操作、安全性高”等特點[11-12]。該療法實施中能夠根據手術實際情況調整頻率、波寬、電流等參數,既可保持低頻“電針樣”的刺激特點,又可激活神經粗纖維關閉疼痛“閥門”及釋放內源性鴉片樣物質,起到良好的鎮(zhèn)痛效果[13-14]。根據《內經·臟病合輸》和明代楊繼洲著《針灸大成》記載,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內關在胃腸疾病治療中有重要作用,為本研究經皮穴位電刺激選穴提供了理論基礎[15-16]。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傳統中醫(yī)認為,刺激此處可調節(jié)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上巨虛屬足陽明胃經,具有調和腸胃、通經活絡之功效;下巨虛屬足陽明胃經,為小腸之下合穴,主治腸胃病證;內關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常用腧穴之一,有助于寧心安神、理氣止痛。以上諸穴合用,有助于針對性緩解病灶、手術創(chuàng)傷部位疼痛程度,因此試驗組術后24、48 h的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以常規(guī)法實施電刺激治療相比鎮(zhèn)痛效果更佳。因經皮穴位電刺激能夠在不用或少用麻醉劑的情況下實施,能夠有效降低麻醉或鎮(zhèn)痛藥物使用劑量及頻率,對于術后控制負性應激、促進患者身體機能功能快速恢復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17]。因此試驗組丙泊酚、鎮(zhèn)痛藥物使用劑量及頻率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蘇醒時間、拔管時間、下床活動時間、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縮短,蘇醒期躁動率低于對照組(P<0.05)。
研究發(fā)現,經皮神經電刺激能夠通過增強巨噬細胞功能,促進免疫球蛋白分泌及抑制促炎癥因子的分泌以提高機體免疫功能[14,18]。NK是主要的抗腫瘤免疫效應細胞,不僅與抗腫瘤和免疫調節(jié)有關,且能夠參與超敏反應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fā)生,能夠識別靶細胞、殺傷介質。Tregs被認為是介導外周耐受和免疫抑制的關鍵介質。胃癌根治術后,Tregs細胞表達水平升高或活性增加,會抑制NK細胞數量與功能,導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從而促進腫瘤細胞轉移及疾病復發(fā)[19]。本研究試驗組患者術中給予經皮穴位電刺激鎮(zhèn)痛,術后24、48 h,試驗組NK細胞水平均高于對照組,Treg細胞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該方法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考慮可能因為經皮穴位電刺激后會增加內源性阿片肽、β-內啡肽物質釋放量,有助于促進脾淋巴細胞轉化及IL-2合成,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另外該方法能夠減少鎮(zhèn)痛藥物對機體的免疫抑制作用。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患者實施經皮穴位電刺激的效果顯著,可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