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彩,任月霞
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yī)院心律失常二病區(qū),鄭州 450000
心律失常是指心臟沖動的起源、順序、傳導速度、節(jié)律和頻率的異常。嚴重的心律失常阻礙心室排血功能,甚至導致死亡,而室性心律失常在心律失常中居首位,是潛在威脅患者生命的疾病。室性心律失常是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是心源性猝死的危險因素之一。室性心律失常會單獨發(fā)作,也會與心肌梗塞、高血壓、冠心病等一起發(fā)作,主要臨床表現為心動過速、室顫,嚴重出現心源性猝死,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健康[1-2]。且室性心律失常易反復發(fā)作,再次住院率較高,因此臨床針對該病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期間給予有效的護理措施對降復發(fā)率及住院率尤為重要。多元化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分別心理、社會、生理等方面進行綜合干預,來提高患者各領域生活質量,以更好控制病情[3]。鑒于此,本研究進一步對多元化護理干預對室性心律失?;颊咝穆墒С0l(fā)生率及再次住院率的影響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選取2018 年3 月—2019 年2 月期間于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yī)院接受治療的89例室性心律失?;颊邽檠芯繉ο?,按照隨機化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44)和觀察組(n=45)。其中對照組男23 例,女21 例;年齡42~71 歲,平均年齡(57.36±5.63)歲;病程1~6 年,平均病程(3.95±1.64)年。觀察組男25 例,女20 例;年齡40~72 歲,平均年齡(57.89±5.92)歲;病程1~5 年,平均病程(3.62.±1.34)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院研究已獲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納入標準:①符合《室性心律失常中國專家共識》[4]中相關診斷標準者;②心電圖診斷為室性心律失常者;③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者。(2)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異常者;②患有精神障礙疾病者;③合并惡性腫瘤者。
1.3.1 對照組: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病情監(jiān)測、用藥指導、提前告知用藥可能出現的副作用、進行健康宣講及心理疏導等。
1.3.2 觀察組:觀察組予以多元化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首先由護師和護士成立多元化護理小組,加強室性心律失常相應護理課程的培訓,共同學習室性心律失常的相關知識內容,定期檢查護士掌握程度,加強專業(yè)技能培訓,提高護士服務質量。(2)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主動介紹病房環(huán)境、設施配置和醫(yī)護人員,讓患者盡快適應環(huán)境,減少陌生感和壓力。(3)護理人員建立有效溝通方式,積極與患者溝通,實施心理引導,安慰、鼓勵患者,緩解焦慮情緒。同時發(fā)放健康教育手冊,并講解讓患者了解疾病誘因、臨床表現和治療方式等相關知識,提高患者對疾病認知。(4)時刻注意患者病情變化,根據病情變化,采取治療措施,及時用藥,一旦出現氣短、頭暈、心悸等不良反應,及時向醫(yī)生報告,采取預防和治療措施。并指導患者合理用藥,觀察用藥不良反應,及時告知醫(yī)生,停藥并處理癥狀。(5)引導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指導患者注意勞逸結合,放松身體,制定飲食計劃,建議飲食清淡,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食物。(6)指導患者出院后相關注意事項,定時復查。并進行定期隨訪,觀察患者病情,建議患者堅持鍛煉,觀察患者是否有復發(fā)癥狀,及時發(fā)現及時進行預防性治療,以降低復發(fā)風險。
(1)心律失常及再次住院發(fā)生率:采取電話及上門隨訪方式進行為期6 個月的跟蹤隨訪,統(tǒng)計患者復發(fā)及再次住院情況。(2)采用生活質量核心問卷(QLQ C-30)[5]評價兩組干預1 個月后生活質量,分別從軀體、社會、角色、情緒、認知功能5 個項目評估,每個項目分值設為0~100分,得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23.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心律失常發(fā)生率和再次住院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律失常發(fā)生率和再次住院率對比 %
干預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社會、軀體、情緒、角色、認知功能評分均高于干預前,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動過速、室性早搏、室顫等。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種發(fā)病迅速、發(fā)展迅速的疾病,且易反復發(fā)作,導致患者出院后需再次入院治療,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因此積極給予患者有效治療及護理干預,以降低復發(fā)風險意義重大[6]。常規(guī)護理管理工作缺乏針對性,導致臨床整體護理效果無法達到預期,使心律失常發(fā)生率和再次住院率控制效果不佳。故需積極探討有效的護理方式對患者進行指導,以緩解患者病情。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相比,aP<0.05
時間干預前組別觀察組(n=45)對照組(n=44)t P干預后觀察組(n=45)對照組(n=44)t P社會功能45.36±5.24 45.47±5.32 0.098 0.922 71.26±7.58a 60.23±7.17a 7.049<0.001軀體功能46.52±6.14 46.69±6.21 0.130 0.897 68.26±7.22a 59.64±6.38a 5.964<0.001情緒功能46.46±5.58 45.62±6.15 0.675 0.501 71.42±6.46a 61.35±6.23a 7.483<0.001角色功能47.65±6.54 47.85±6.37 0.146 0.884 71.41±6.43a 60.13±6.15a 8.454<0.001認知功能48.21±6.64 48.73±6.80 0.365 0.716 75.56±7.26a 65.31±6.71a 6.913<0.001
多元化護理是指將多種文化滲透到臨床護理中的一種新的護理方法,根據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疾病認知、生活習慣等不同層次的護理對象,采取不同的護理方法,來滿足患者不同的護理需要[7-8]。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心律失常發(fā)生率和再次住院率均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多元化護理干預可降低心律失常發(fā)生率和再次住院率,提高生活質量。分析原因在于多元化護理是醫(yī)學發(fā)展、融合的產物,要求醫(yī)務人員不僅要具備超專業(yè)素質,還應具備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相關知識[9-10]。首先成立多元化護理小組,并對組員進行培訓,提升護士自身能力水平,有利于提高服務質量。護理人員為患者介紹病房環(huán)境、相關醫(yī)務人員等來緩解患者的緊張感?;颊咭虿∏榘l(fā)生,常出現不安、緊張情緒,通過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鼓勵患者表達內心的想法,積極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消除內心的焦慮、擔憂負性情緒,增強了護患溝通,給予患者精神支持。通過及時溝通并發(fā)放健康手冊來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樹立正確疾病觀,提升患者認知能力。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以便對患者實施護理,促進患者恢復。鼓勵患者少食多餐,忌辛辣,告知患者和家屬健康飲食可減少心臟前負荷,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預防心律失常?;颊叱鲈簳r告知注意事項,定時復查。出院后,定期電話和門診隨訪,觀察病情,有異常立刻就醫(yī),同時建議多鍛煉,提高自身抵抗力,增強體質,減少疾病發(fā)生[11-12]。
綜上所述,對室性心律失?;颊邔嵭卸嘣o理干預,可有效降低心律失常發(fā)生率和再次住院率,改善患者負性情緒,提高患者生活質量。